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影子之城:還原講述文化名城廣漢的那段歷史

廣漢武廟抗戰標語。 梁思成、劉致平 攝影

四川新聞網德陽4月19日訊廣漢市是川西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城, 秦時稱雒縣, 漢朝為廣漢郡,

唐時置漢州, 民國時改成廣漢。 從2008年開始, 廣漢一些文化人開始注意到, 79年前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的一站, 正是當年的小城廣漢, 並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照片。 由此, 廣漢市相關部門開始和有關人員接觸, 深入瞭解了這批照片來龍去脈及背後的那段歷史, 也在廣漢的一些地方對這批圖片進行了有限的展示, 社會反響強烈。 隨後, 如何利用好這批照片, 擺上議事日程。

廣漢縣政府大門。 梁思成、劉致平 攝影

經過和相關領導及文化人長期溝通, 策劃編輯了歷史人文書籍《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 以期用一張張平面、零散的照片, 組成一座座立體的建築, 再將立體的建築, 組合成一座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城市, 用照片還原一個立體真實的廣漢古城, 喚起人們對古建築及傳統建築和文化的保護及傳承。 書籍計畫在今年5月正式出版。 與此同時, 大型相關圖片展覽“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在成都博物館開展, 並將在省內外進行巡展。

《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中的老照片來自梁思成、劉致平。

梁思成是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 劉致平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 是建築系第一班學生, 曾經開創性地對雲南、四川民居作調查研究, 並撰寫廣漢縣誌。 此書的文稿作者則是《中國國家地理》、《華夏地理》、《中國科學探險》等雜誌專欄撰稿人蕭易。

《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由清華大學建築系工作者、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作序。 序言中寫道:陪梁思成先生散步, 他偶爾會提起一個地名:四川廣漢……這個西南小城地處成都以北,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肅穆的文廟、高聳的奎星閣、華麗的會館、熱鬧的祠廟、清淨的寺院,

以及數不勝數的宗祠與民居。 梁先生說到這裡, 常常很激動, 我知道, 這座小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據史載, 廣漢郡是由劉邦於西元前201年設置的, 大概推算一下, 到今天, 廣漢作為城市已經存在2200多年了。 在民國28年(1939年)11月18日, 身為營造學社成員、建築學家的梁思成與劉敦楨首次走進廣漢縣。 此次廣漢之行, 是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築考察的一站。 來廣漢前, 梁思成一行已走過都江堰、雅安、蘆山、樂山、夾江、新都等地, 沿途考察了大量古建、崖墓、漢闕、石窟, 這也是營造學社最後一次長途考察。

在廣漢, 梁思成領略到這座古城的建築之美。 尤其是廣漢有牌坊52座, 每一座牌坊背後, 都有忠臣、良吏、善人、烈婦、孝子、耆老的身影, 它們林立在縣城的土地上,

人們不僅感歎其恢宏與華麗, 也沉浸于主人的故事之中。 當天傍晚6點, 廣漢上空響起警報聲, 一小時後才解除。 第二天上午, 梁思成匆匆離開廣漢。 他或許不會想到, 自己與眼前的這座城市, 日後還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顛沛流離的抗戰歲月, 生活尚且不易, 營造學社再無力組織大規模古建築調查。 內憂外患之際, 廣漢縣拋來了橄欖枝。 廣漢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先生故鄉, 1941年春夏之交, 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倡議以新式體例重修縣誌, 遂延請國立編譯館鄭鶴聲、康清先生來縣, 成立修志調查委員會, 並找到營造學社, 請他們拍攝一套完整的建築影像資料。 於是, 梁思成帶著劉致平, 在6月下旬抵達廣漢。

梁思成沉迷廣漢龍居寺壁畫的飄逸古樸,感慨城隍廟的滄桑變化,流連文廟欞星門的繁複細膩,體會葫蘆茶社的五味雜陳,留下了一整套建築物的照片,並進行詳細測繪,這也是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這些珍貴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蹤,十年前,央視編導胡勁草拍攝《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時,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偶然發現有500多張黑白照片——這正是當年營造學社在廣漢拍攝的全套照片。原三星堆博物館有關負責同志聽聞後,前往林洙家中尋訪拿回了第一批廣漢圖片。近年,廣漢市宣傳文化部門相關人員和蕭易在編撰書籍過程中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又發現了一部分資料圖片還未收集整理到,於是幾次前往清華、林洙老師家中,終於收集齊這些照片,並讓它們重見天日。

“我們希望通過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來還原廣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過去的影像,展示照片當年的社會形態和人文情懷。”廣漢有關人士說,“我們還打算出版鋼筆畫的讀本,在廣漢的中小學校中推廣閱讀,講述廣漢曾經的歷史和值得回味的故事。”

〔梁思成與營造學社〕:

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2月,是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築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雲集了諸如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學者,通過他們的走訪與調查,將塵封的中國古建築重新納入國人視野。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啟超之子,於1931年進入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梁思成隨中國營造學社輾轉南遷至四川省,其間廣漢重修縣誌,希望留下一套完整的影像資料,中國營造學社為廣漢提供了幫助,採用城市規劃等方法編修了《廣漢縣誌》,開創了我國縣誌修編的新例。

抗戰時期廣漢西門城樓。梁思成、劉致平 攝影

梁思成沉迷廣漢龍居寺壁畫的飄逸古樸,感慨城隍廟的滄桑變化,流連文廟欞星門的繁複細膩,體會葫蘆茶社的五味雜陳,留下了一整套建築物的照片,並進行詳細測繪,這也是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這些珍貴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蹤,十年前,央視編導胡勁草拍攝《梁思成 林徽因》紀錄片時,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查閱資料,偶然發現有500多張黑白照片——這正是當年營造學社在廣漢拍攝的全套照片。原三星堆博物館有關負責同志聽聞後,前往林洙家中尋訪拿回了第一批廣漢圖片。近年,廣漢市宣傳文化部門相關人員和蕭易在編撰書籍過程中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又發現了一部分資料圖片還未收集整理到,於是幾次前往清華、林洙老師家中,終於收集齊這些照片,並讓它們重見天日。

“我們希望通過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來還原廣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過去的影像,展示照片當年的社會形態和人文情懷。”廣漢有關人士說,“我們還打算出版鋼筆畫的讀本,在廣漢的中小學校中推廣閱讀,講述廣漢曾經的歷史和值得回味的故事。”

〔梁思成與營造學社〕:

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2月,是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築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雲集了諸如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學者,通過他們的走訪與調查,將塵封的中國古建築重新納入國人視野。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啟超之子,於1931年進入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梁思成隨中國營造學社輾轉南遷至四川省,其間廣漢重修縣誌,希望留下一套完整的影像資料,中國營造學社為廣漢提供了幫助,採用城市規劃等方法編修了《廣漢縣誌》,開創了我國縣誌修編的新例。

抗戰時期廣漢西門城樓。梁思成、劉致平 攝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