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中蘇聯趕走我國東北的日軍後,將日本留下的“寶貝”全帶走

二戰最後一年, 美國、英國和蘇聯簽訂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旨在如何瓜分戰後遠東勢力範圍。 根據協定內容, 蘇聯在對日宣戰後, 於8月9日淩晨派遣150多萬蘇軍部隊開始驅逐盤踞在我國東北多年的日本關東軍。 幾天後日本天皇就宣佈無條件投降了, 蘇軍輕鬆俘虜到了近六十萬日軍。 按國際慣例, 結束戰鬥的蘇軍應該儘快撤離東北, 並將東北還給中國政府, 但是蘇軍並未撤離, 反而開始全力搜刮“戰利品”。

蘇聯出兵東北不僅僅是因為之前的協定, 更多的還是有自己的原因。 除了能保證自己遠東地區的安全以外, 這次軍事行動意味著蘇聯也參加了對日戰爭, 在戰後的對日索賠中就有更大的發言權。 蘇聯在對德國索賠中嘗到了甜頭, 戰後要是能佔領日本部分地區不是更好?

要是蘇聯沒有出兵東北日軍, 那在戰後蘇聯只能看著其他國家瓜分日本利益, 蘇聯是從來不會缺席這種場合的。 而且東北在日本多年的經營下, 其工業已經有相當規模, 先進的設備對戰後的蘇聯有致命的吸引力。 只要將日本留在東北的先進設備搬回蘇聯, 那就可以彌補蘇聯在戰爭中損失的部分工業,

還能儘快恢復戰後經濟。

蘇軍為了給自己湊夠拆遷時間, 在8 月14 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規定了蘇軍撤離的日子為12 月3 日。 戰鬥結束後, 蘇聯就派遣大量經過特殊訓練的工程師來到東北指導拆遷工作, 不只是蘇軍士兵參與其中, 大量日本和中國的勞工,

甚至日軍戰犯也被逼迫加入到拆遷工作中。

那些原負責管理工業設備的日本人被蘇聯要求提供拆遷工廠的詳細方案, 他們將重點放在動力生產輸送設備、發電機、實驗儀器、實驗室、醫院等地, 開採、化學和水泥等重工業的整套設備是必拆的。

在緊湊的拆遷時間裡, 蘇軍還對上千樓房進行了破壞。

日本留在東北最新的、最好的工業設備都被蘇軍拆走了, 留下的最多就是陳舊設備。 那些規模大、設備好的工廠幾乎是被全部搬走, 實在搬不走的也會破壞掉。 他們連用來採掘的發電機和水泵等關鍵設備都要拆走, 這等於就是終止了所有工業生產,這造成了東北的水廠、煤礦等關鍵產業停產。真正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賺到的,只有蘇聯自己。

這等於就是終止了所有工業生產,這造成了東北的水廠、煤礦等關鍵產業停產。真正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賺到的,只有蘇聯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