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確認過眼神 看A柱發展的艱辛歷程

汽車作為一件商品, 為了滿足其“實用”和“安全”的特性, 不管是在設計之初, 還是在生產之時, 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達到令所有人滿意的程度。

共計 1763 字丨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我相信, 如果讓您吐槽一下自家愛車的種種毛病或是不足, 想必一張A4紙, 分分鐘都能讓您吐滿正反面兒!那麼, 在眾多問題當中, 肯定少不了那根碩大無比, 頂天立地的A柱吧?但您可別小瞧A柱, 今兒就給大家聊聊A柱的故事, 咱們一起漲知識!

先普及理論知識, A柱到底是幹嘛的?對於現代的封閉式汽車而言, A柱是不可缺少的車身結構件(敞篷車除外), 由於現在大部分的汽車使用承載式車身結構, 整個車身兼有車架的作用並且要承擔全部載荷, 而A柱的存在得以使承載式車身結構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車身剛度, 在汽車發生碰撞時保護駕駛艙減小變形, 對駕駛員以及乘客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看看卡爾·本茨老爺子發明的汽車, 咱不難發現那時候的汽車其實是沒有A柱的, 後來由於汽車的逐漸普及, 車速的提高, 行駛時風和各種碎屑物難免會打在駕駛者的臉上, 想想那場景就不符合當時歐洲“紳士”或是“土豪”的定位!

所以, 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 當時的汽車製造商就在車上加了一塊玻璃, 來改善這種尷尬的情況!SO, 最早的A柱還是蠻可憐的, 僅僅只是一塊玻璃的支撐點而已!

由於早期人們對A柱安全性的不重視, 一旦發生車輛側翻的事故, 那絕對就是一副非死即傷的場面,

損失甚是慘重!

雖然,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 在隨後的日子裡A柱也不斷的經歷著各種材料的升級和改進, 但是一直也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來規定A柱必須要怎樣才能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直到2008年,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的車頂承壓測試結果出爐, 才狠狠的打了一波各大車企的臉。

基於力學原理分析, 當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時, 撞擊產生的力量會沿著前縱梁向A柱以及其它車架梁體向後發散, A柱要承受其中約25%的力, 碰撞中大大減輕了下車身的壓力, 有效地提升了車輛車身的剛性。

而且A柱的另一個優點是當衝擊力增加時, A柱的變形趨向於外凸狀, 為駕駛員提供較多的活動空間, 結合安全氣囊, 能有效減少駕駛員在撞擊中的二次傷害。

A柱的出現並不是十全十美,俗話說的好,有得必有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A柱盲區導致的交通事故占總體的30%。

您可能會驚訝於這個數字,但我舉個例子您就很好理解了,不少朋友開車時或多或少都被兩側A柱遮擋視線而影響駕駛感受,尤其是在轉彎過程中,有時甚至不得不將頭伸出窗外。

我國在國標中明確規定了汽車車身結構A柱盲區不能超過6°,相應A柱寬度一般為8cm,可以根據簡單的汽車車身幾何學,如:A柱會擋住3m距離處近80cm寬度的物體,這已經影響到安全駕駛了。

為了消除這種駕駛影響,駕駛員只好不斷改變駕駛姿態以便全方位掌握路況。但駕駛艙裡的不停搖擺,過多的駕駛姿態往往會增加駕駛疲勞,帶來路怒症,好心情也會因此煙消雲散。

A柱的發展史是人類對安全意識重視的投影,這是可喜可賀的,但為了安全而降低駕駛體驗,甚至物極必反偶爾還會給駕駛帶來盲區並非我們所願,最終不得不感歎魚和熊掌到底是不可兼得啊。

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部分美國車採用了大於90度的A柱傾角設計,這種設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左拐時盲區問題,但由於無法形成安全的三角區來承受汽車翻車時車頂的下壓力而並沒有大面積普及開來。

已經有很多廠商開始研究減少或取消A柱設計的可行性,早在2001年富豪設計的“格式塔效應”A柱(鏤空A柱)就出現在了SCC(Safety Concept Car)概念車上,還有一些品牌設計的透明A柱都很有看點。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攻克技術難題的那一天,A柱會光榮下崗,盲區的問題也就成為歷史了。

A柱的出現並不是十全十美,俗話說的好,有得必有失。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A柱盲區導致的交通事故占總體的30%。

您可能會驚訝於這個數字,但我舉個例子您就很好理解了,不少朋友開車時或多或少都被兩側A柱遮擋視線而影響駕駛感受,尤其是在轉彎過程中,有時甚至不得不將頭伸出窗外。

我國在國標中明確規定了汽車車身結構A柱盲區不能超過6°,相應A柱寬度一般為8cm,可以根據簡單的汽車車身幾何學,如:A柱會擋住3m距離處近80cm寬度的物體,這已經影響到安全駕駛了。

為了消除這種駕駛影響,駕駛員只好不斷改變駕駛姿態以便全方位掌握路況。但駕駛艙裡的不停搖擺,過多的駕駛姿態往往會增加駕駛疲勞,帶來路怒症,好心情也會因此煙消雲散。

A柱的發展史是人類對安全意識重視的投影,這是可喜可賀的,但為了安全而降低駕駛體驗,甚至物極必反偶爾還會給駕駛帶來盲區並非我們所願,最終不得不感歎魚和熊掌到底是不可兼得啊。

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部分美國車採用了大於90度的A柱傾角設計,這種設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左拐時盲區問題,但由於無法形成安全的三角區來承受汽車翻車時車頂的下壓力而並沒有大面積普及開來。

已經有很多廠商開始研究減少或取消A柱設計的可行性,早在2001年富豪設計的“格式塔效應”A柱(鏤空A柱)就出現在了SCC(Safety Concept Car)概念車上,還有一些品牌設計的透明A柱都很有看點。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攻克技術難題的那一天,A柱會光榮下崗,盲區的問題也就成為歷史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