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也帶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我們開始通過孩子去思考自己, 我們會因為想要給孩子更多、更好的環境, 而去探索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發展規律和需求。 除了給孩子的身體輸送有營養外, 家長們逐漸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營養”。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 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在這個過程當中, 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想要給孩子這麼多的心理上的支持和心理營養, 這些營養是從哪裡來呢?是的這些營養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那麼, 我們的心理上的營養或者心理上的支持是誰來提供呢?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否先被滋養好了呢?

中國人特別講究奉獻, 這就造成了這樣的一種現象:不管效果怎麼樣, 只要表面顯得足夠付出, 好像這就對了, 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很多媽媽身上。

有些媽媽認為:“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沒有時間打扮或者關照自己, 你怎麼能說我做的不夠呢?你怎麼能埋怨我呢?”或者很多媽媽會對孩子爸爸說:“我如此全身心地付出, 你怎麼可以這麼不上心?”有些媽媽有時甚至刻意把自己搞得很糟糕, 因為這樣會得到別人的關照會多一些。 甚至有時我們會覺得, 這樣我們會更有權力去指責別人。

當我們去細想這個很有意思的邏輯的時候, 就會發現, 這個邏輯背後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內心空洞的行為表像。 如果自己已經非常地篤定, 內心是非常明確的, 對外在事物是有掌控的, 那麼我們並不會用犧牲的外在形象去換來被認可。 我們很容易被外在的影響, 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

有時會做很多的無用功來換取別人的認同, 在各種關係當中都希望被重視, 以此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在職場中老闆的重視, 自己對部門業務發展的最終作用往往比加薪更能讓我們更不計報酬地去付出努力。 在家庭關係當中, 我們也是在不斷地驗證自己的重要性。

每一次的節日、生日、紀念日等等老公送的禮物、所說的情話都讓我們非常開心。 其實我們開心的並不是他送的禮物是什麼, 更多的是我們又一次地確定了在他心裡的位置——我對他是如此的重要。 這種對自己的重要性、存在感、價值感的追求, 會潛在地引導我們的行為。 我們一直在其他的關係當中, 找到存在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那在我們內心呢?我們對自己的評判又是什麼呢?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有沒有來欣賞自己,

認同自己的價值呢?尤其是很多媽媽從職場退下來, 成為全職媽媽。 當缺少了外在價值的標準評判, 你是否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以此來發自心底地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我接觸了很多的朋友, 都是工作的時候想全職陪娃, 全職的時候, 內心又存在著極度的不安全感, 想要去上班賺錢。 我們並不是說上班就是好的, 或者說全職在家就是好的, 或者說可能半自由職業更好。 只是處在每一個角色和職位過程當中, 你是否融入進去了?是否願意扮演好當下的角色?並享受其中呢?

我們從出生到為人母, 有三個階段是全然地在享受著“自己非常重要”這樣一個狀態的:

第一次我們感到非常重要是在剛出生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圍著我們轉, 所有的人以我們為中心。 我們任何的舉動都能換來充滿愛意的關注的眼神。 於是那一刻, 我們在媽媽的臂彎當中存在, 我們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嬰兒的全能自戀感。

第二次體驗到這種感覺是在戀愛的時候。 他眼裡只有我, 我眼裡只有他。 那時候我們也甜蜜地覺得全世界都是我的。 那這種感覺來自于對方視自己為珍寶, 我們覺得擁有了他, 我們就擁有了全世界。

第三次有我這樣感覺的時候是孩子剛出生, 我們初為人母的時候。 孩子那麼小, 他需要我, 他離不開我, 必須通過我的哺乳他才能生存下來。 在我的臂彎他是那麼地滿足,我是他的全世界,而他也是我的全部。那麼這種共生的關係,讓我們感受到了完全的控制感和被依賴感,體驗著自己的重要性。當孩子不再那麼需要我們,尤其是在給孩子斷奶的時候,作為媽媽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其實就來自於:“啊,對他來說我再也不是全部了,我再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這種體驗下是看不到周圍其他人的。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以及我們處在熱戀的過程當中,我們看不到周圍其他人,好像並沒有太多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成為媽媽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周圍的人,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麻煩。比如,我們看不到疲憊的老公加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後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著手機。我們並不想去關心他是否正在回老闆的資訊,正在做著一件重要的事情。只要一看到這個場景,就足以讓我們產生憤怒:“這也是你的孩子啊,你怎麼能這麼不上心呢?你工作了一天,就這麼會兒時間陪孩子,你都不能放下手機多跟他玩會嗎?”如果正好這個時候孩子餓了,哭了起來。我們會立即跟老公說:“你快點,孩子都著急了,都餓哭了。你怎麼還坐在那兒?”……

我們看起來好像比孩子還著急,作為媽媽我們總是那麼地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緊張感,因為我們太在乎他了,以至於忽略了別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我們開始不斷地跟身邊的人發生衝突,抱怨老公不上心,埋怨老人觀念太舊、方法不對、不與時俱進,埋怨在這樣的狀態下沒有自己的時間。關於育兒的知識,我們學的越多,越看不慣身邊的人,越是會對身邊的人提出要求。

書上說了:孩子三歲以後爸爸的參與很重要,對孩子的性格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家裡經常會有這樣的語言:“哎,你能不能不看手機了。現在趕緊過來給孩子講講故事好嗎?陪他玩。你知道嗎?你的角色非常的重要。”

我們有時還會有這樣的話:“哎,媽,我說了多少次了,不用幫孩子把尿,他的括約肌還沒有發育好。”“老師說了,孩子哭是釋放情緒的過程,你別總說他不能哭,行不行?媽,這得讓他哭。”“哎,媽,讓他自己吃飯行不?咱不喂他了,他吃飯的時候用手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探索和感受食物,也是在練習手部的肌肉啊。”

我們學的越多,跟身邊的人衝突也越來越多。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很多的驚喜,似乎同時又帶來了很多的衝突。然而衝突是十分寶貴的,它讓我們開始思考:我應該在哪裡?我到底是誰?我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去平衡和協調這個家?

其實只要有關係的存在,就勢必會有衝突。而複雜的關係也讓衝突更複雜。我們從夫妻二人變成了三口之家,一條線變成三條線。如果再加上老人,關係網就更加複雜了。我們每個人站在自己不同的位置、角度上依據自己的經驗去處理問題。

在這個關係當中,處理問題的時候有幾個關鍵字:所處的位置、看問題的角度、擁有的經驗、知識。依據這些,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去處理事情,做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情。老人用一種方式去愛孩子,讓他們更舒服的方式。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愛孩子,用讓我們更舒服的方式。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即使其實也許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最好的。那麼當另外一個人的認知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那是錯的,然後很想去糾正。

那麼,我們看到了彼此邏輯背後所有的不同了嗎?我們願不願意先放下自己的認知,去瞭解一下他為什麼要用那樣的方式去處理嗎?即使那種方式是你並不能接納的。但是那一份他對孩子愛的初衷你看到了嗎?這一份愛的初衷你願意接受嗎?

在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當中,有一個『愛的序位元』的系統觀點。這個觀點的意思是:在一個家族系統中,家族成員的排序是依照進入這個系統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的。當這個序位元受到了尊重,家族系統中的愛就會有最佳的流動。當這個序位被遵守了,就會達到一種自在和放鬆的感覺。但是如果家庭序位沒有得到尊重,就會有不和諧產生。家庭成員之間就會有緊張,不可避免地就會導致衝突。

我們需要在認識到所有的人跟自己是平等的,擁有平等權利的同時去尊重對方跟自己的不同。要承認兩性之間的差異,並接受原生家庭的差異。我們需要看到伴侶不只是一個異性,還是一個來自家庭、信念與價值觀可能與你家不同,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人。

當我們愛上一個男人並跟他結婚之後,他就會很自然地帶著自己的家庭背景融入進來。這需要我們去跨出自己的原生家庭,換位去思考一下對方,尊重父母是在我們之前進入這個家庭系統的。我們需要從心底去表達對父母的感激與敬重。不管那個人是我們自己的父母,還是愛人的父母。當我們因父母的某些舉動而去抱怨、生氣,甚至是評判,想改變他們的時候,我們就因此占了優越的位置。這樣就是在試圖把父母變小,而把我們自己變大。這樣一來就破壞了一種家庭系統中序位元的平衡。

一旦我們去生父母的氣,想讓父母有所不同,就會活在一種期待,而非接納的狀態中。這讓我們有一種受害者,或者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我們會不斷地去苛求父母去做更多,會繼續地執著他們的行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發現,每當我們想改變無力去改變的東西時,就會被我們嘗試改變的東西牽絆住。

我們會認為:“我之所以想改變他,是因為他讓人痛苦、不舒服。”但實際上這種痛苦卻是欲求在改變卻又無能為力這樣的感覺所帶來的。我們有時候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緊緊抓住痛苦不放。所以我們應該讓每個人回在他應有的位置。父母是在我們之上的,孩子是在我們之下的。父母是我們主要的撫養人,而我們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能否守住自己的位置,並且不去侵犯別人的位置就成為了關鍵。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我們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我們把目光從別人的身上移回到自己的身上,轉而去關注於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同時也願意去理解長輩,並不去侵犯長輩的位置。當我們願意接納這樣的一個序位,就能夠看到比之前更多的東西了。我們會更包容別人,從而也能夠更多的角度去幫助孩子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守好自己的界線,不去侵犯別人的界限。我們跟周圍的關係更和諧,那麼很自然地孩子跟周圍的關係也會更和諧。孩子的到來更多的是來幫助我們找尋自己,來幫助我們成長的。當我們能夠在家庭關係當中更好地平衡自己,就會擁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此來更好的充盈自己、實現自己、愛自己。

在這裡,我想大家分享一句話:我們不斷的學習,是為了通透和暢然自己,而不是將其作為武裝,拿它來刺向別人。希望所有的學習都能夠帶領大家遇到更好的自己,和遇見更好的生活。

在我的臂彎他是那麼地滿足,我是他的全世界,而他也是我的全部。那麼這種共生的關係,讓我們感受到了完全的控制感和被依賴感,體驗著自己的重要性。當孩子不再那麼需要我們,尤其是在給孩子斷奶的時候,作為媽媽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感其實就來自於:“啊,對他來說我再也不是全部了,我再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這種體驗下是看不到周圍其他人的。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以及我們處在熱戀的過程當中,我們看不到周圍其他人,好像並沒有太多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成為媽媽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周圍的人,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麻煩。比如,我們看不到疲憊的老公加了一天的班,回到家後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著手機。我們並不想去關心他是否正在回老闆的資訊,正在做著一件重要的事情。只要一看到這個場景,就足以讓我們產生憤怒:“這也是你的孩子啊,你怎麼能這麼不上心呢?你工作了一天,就這麼會兒時間陪孩子,你都不能放下手機多跟他玩會嗎?”如果正好這個時候孩子餓了,哭了起來。我們會立即跟老公說:“你快點,孩子都著急了,都餓哭了。你怎麼還坐在那兒?”……

我們看起來好像比孩子還著急,作為媽媽我們總是那麼地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緊張感,因為我們太在乎他了,以至於忽略了別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我們開始不斷地跟身邊的人發生衝突,抱怨老公不上心,埋怨老人觀念太舊、方法不對、不與時俱進,埋怨在這樣的狀態下沒有自己的時間。關於育兒的知識,我們學的越多,越看不慣身邊的人,越是會對身邊的人提出要求。

書上說了:孩子三歲以後爸爸的參與很重要,對孩子的性格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家裡經常會有這樣的語言:“哎,你能不能不看手機了。現在趕緊過來給孩子講講故事好嗎?陪他玩。你知道嗎?你的角色非常的重要。”

我們有時還會有這樣的話:“哎,媽,我說了多少次了,不用幫孩子把尿,他的括約肌還沒有發育好。”“老師說了,孩子哭是釋放情緒的過程,你別總說他不能哭,行不行?媽,這得讓他哭。”“哎,媽,讓他自己吃飯行不?咱不喂他了,他吃飯的時候用手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探索和感受食物,也是在練習手部的肌肉啊。”

我們學的越多,跟身邊的人衝突也越來越多。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很多的驚喜,似乎同時又帶來了很多的衝突。然而衝突是十分寶貴的,它讓我們開始思考:我應該在哪裡?我到底是誰?我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去平衡和協調這個家?

其實只要有關係的存在,就勢必會有衝突。而複雜的關係也讓衝突更複雜。我們從夫妻二人變成了三口之家,一條線變成三條線。如果再加上老人,關係網就更加複雜了。我們每個人站在自己不同的位置、角度上依據自己的經驗去處理問題。

在這個關係當中,處理問題的時候有幾個關鍵字:所處的位置、看問題的角度、擁有的經驗、知識。依據這些,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去處理事情,做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事情。老人用一種方式去愛孩子,讓他們更舒服的方式。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愛孩子,用讓我們更舒服的方式。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即使其實也許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最好的。那麼當另外一個人的認知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那是錯的,然後很想去糾正。

那麼,我們看到了彼此邏輯背後所有的不同了嗎?我們願不願意先放下自己的認知,去瞭解一下他為什麼要用那樣的方式去處理嗎?即使那種方式是你並不能接納的。但是那一份他對孩子愛的初衷你看到了嗎?這一份愛的初衷你願意接受嗎?

在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當中,有一個『愛的序位元』的系統觀點。這個觀點的意思是:在一個家族系統中,家族成員的排序是依照進入這個系統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的。當這個序位元受到了尊重,家族系統中的愛就會有最佳的流動。當這個序位被遵守了,就會達到一種自在和放鬆的感覺。但是如果家庭序位沒有得到尊重,就會有不和諧產生。家庭成員之間就會有緊張,不可避免地就會導致衝突。

我們需要在認識到所有的人跟自己是平等的,擁有平等權利的同時去尊重對方跟自己的不同。要承認兩性之間的差異,並接受原生家庭的差異。我們需要看到伴侶不只是一個異性,還是一個來自家庭、信念與價值觀可能與你家不同,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人。

當我們愛上一個男人並跟他結婚之後,他就會很自然地帶著自己的家庭背景融入進來。這需要我們去跨出自己的原生家庭,換位去思考一下對方,尊重父母是在我們之前進入這個家庭系統的。我們需要從心底去表達對父母的感激與敬重。不管那個人是我們自己的父母,還是愛人的父母。當我們因父母的某些舉動而去抱怨、生氣,甚至是評判,想改變他們的時候,我們就因此占了優越的位置。這樣就是在試圖把父母變小,而把我們自己變大。這樣一來就破壞了一種家庭系統中序位元的平衡。

一旦我們去生父母的氣,想讓父母有所不同,就會活在一種期待,而非接納的狀態中。這讓我們有一種受害者,或者是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我們會不斷地去苛求父母去做更多,會繼續地執著他們的行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發現,每當我們想改變無力去改變的東西時,就會被我們嘗試改變的東西牽絆住。

我們會認為:“我之所以想改變他,是因為他讓人痛苦、不舒服。”但實際上這種痛苦卻是欲求在改變卻又無能為力這樣的感覺所帶來的。我們有時候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緊緊抓住痛苦不放。所以我們應該讓每個人回在他應有的位置。父母是在我們之上的,孩子是在我們之下的。父母是我們主要的撫養人,而我們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能否守住自己的位置,並且不去侵犯別人的位置就成為了關鍵。

TO寶媽:美好生活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己!

我們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我們把目光從別人的身上移回到自己的身上,轉而去關注於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同時也願意去理解長輩,並不去侵犯長輩的位置。當我們願意接納這樣的一個序位,就能夠看到比之前更多的東西了。我們會更包容別人,從而也能夠更多的角度去幫助孩子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守好自己的界線,不去侵犯別人的界限。我們跟周圍的關係更和諧,那麼很自然地孩子跟周圍的關係也會更和諧。孩子的到來更多的是來幫助我們找尋自己,來幫助我們成長的。當我們能夠在家庭關係當中更好地平衡自己,就會擁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此來更好的充盈自己、實現自己、愛自己。

在這裡,我想大家分享一句話:我們不斷的學習,是為了通透和暢然自己,而不是將其作為武裝,拿它來刺向別人。希望所有的學習都能夠帶領大家遇到更好的自己,和遇見更好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