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它將打翻你對母女關係的一切美好想像

本文由一萬幀電影公眾號(tens-frames)原創首發。

我們通常會傾向于認為, 母親和女兒情如姐妹是一件再自然不過、也最和諧的理想狀態。 但孰不知, 總會有母女關係決裂, 不是在突然之間, 而恰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秋日奏鳴曲

Höstsonaten

《秋日奏鳴曲》是瑞典藝術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一部電影作品。 作為公認的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和卓越的代表, 英格瑪·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中做出的探索和實踐, 深深影響著後來諸多電影導演, 這裡不一而足。

他本人在電影裡表達出的許多哲思性問題, 也在影響著後來的創作者。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 則以探討母女間微妙的關係為主, 進而看到人如何和自己相處的問題。

故事集中於一對叫做夏洛特和伊娃的母女身上。 母親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在這個秋天過世, 女兒伊娃為了幫助母親排遣心中的悲傷, 特地寫信邀請夏洛特來到目前自己的家中過上一段日子, 除了有借此緩和母親的悲痛之外, 也有向母親伸出心中的橄欖枝、期待和解的打算。

影片始于伊娃的丈夫、一位叫做維克多的牧師的旁白, 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 伊娃是一個不夠自信、心靈上曾受過很大創傷的女人——她曾經在做記者時寫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有人愛上現在的我,

我也許才敢終於正視自己。

而隨著故事的推進, 我們才終於得知, 這個曾給她的心靈帶來巨大傷害、以至於影響了她一生的人, 正是這位即將到來的母親夏洛特。 如果要形容伊娃和母親之間的關係的話,

也許可以這麼說:畸形的愛和恨。

故事始于母親夏洛特來到女兒伊娃家中做客, 而以夏洛特在清晨作別結束。 充滿了佳構劇(一種戲劇構作方式)的味道。 影片中, 夏洛特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演奏員。 和她極其享受事業的成功帶來的歡愉不同的是,

她不能從自己的家庭中得到一絲希望和快樂, 但是很多時候卻又在心裡盼望著回到家中。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總是想家, 但等我到了家我卻發現, 我期待的是別的東西”。

年幼的女兒伊娃和海蓮娜並不能理解母親不能和自己親近的原因, 為此, 伊娃千方百計地迎合母親的喜好, 討好她, 使她為自己感到驕傲, 但這種努力到頭來都被證明是白費力氣;而妹妹海蓮娜因為從小患有嚴重的生理疾病, 也被母親夏洛特送往別的家中生活。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心中沒有母愛的母親。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於母女兩人從淩晨聊到天亮的過程,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時間裡,雙方都在時而平淡、時而聲嘶力竭地控訴對方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尤其是作為女兒的伊娃,向我們解答了她如此痛苦生活的原因。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身上很多在別人看來奇怪的行為或思想都能從童年經歷中找到對應點。還記得前兩天馬伊琍痛訴中國人強硬地要求小孩子必須自己睡的惡習嗎?其實她的重點就無非是,只有家長在童年時給夠孩子關心和陪伴時,才會在極大程度上減少孩子心理疾病的可能。

而回到我們的主人公伊娃身上,正是因為她小時對母愛的強烈訴求沒有得到母親夏洛特的回饋,才使得她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幸、難以感受到幸福的女人。

為此,她在深深的痛苦中自我懷疑了幾十年。直到這次母親的造訪,才給了兩人一個合適的契機得以說通一直以*來的感受。

然而,面對女兒的哭訴,夏洛特並不以為然,儘管覺得愧對2個女兒,她卻覺得自己的錯誤並沒有這麼深。她愛事業是沒有錯的,而沒有給到女兒和家庭自己的責任和愛則是由於她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從家庭中得到過這種體驗。

這的確是一個閉環。伯格曼在編劇這部電影時,為伊娃和維克多兩人安排了一個死去的孩子。面對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兒,伊娃臉上現出了難得的笑容,也許她的想法是:該如何做好一個母親,不讓他經受和自己小時一樣的痛苦和艱難之地?

對這個孩子,她是滿懷希望的,甚至將他的出生視為開啟自己新生活的標誌。但是,這個孩子最終還是死了。這是導演兼編劇伯格曼為伊娃設置的一個看似是希望、實則是另一份失望的地方。

電影的色彩極度飽滿,而在這份耀眼的飽滿背後,充斥著巨大的背叛與絕望。影片的人物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行動線,而僅僅依靠人物心理的多次轉變達成對電影主題的闡述。電影的場景多集中於室內、燈光下,人物的身體和心理都在這種密閉空間和光線的考驗下變得蜷曲,繼而舒展。

英格瑪·伯格曼不是對親屬關係尤其是母女關係提出質疑的第一人,卻將這種畸形的、愛恨交織的虛偽親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最深的傷害,總是以愛的名義發生在至親的人之間”,這句話常常等同於“我們總會將不好的情緒留給親人”,但如果將之投射到夏洛特和伊娃之間的話,又是絕對不正確的。

夏洛特從來只愛自己,她從來沒有主動學著去當一個母親——“偉大”自然在她身上尋不到落腳之處。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心中沒有母愛的母親。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於母女兩人從淩晨聊到天亮的過程,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時間裡,雙方都在時而平淡、時而聲嘶力竭地控訴對方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尤其是作為女兒的伊娃,向我們解答了她如此痛苦生活的原因。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身上很多在別人看來奇怪的行為或思想都能從童年經歷中找到對應點。還記得前兩天馬伊琍痛訴中國人強硬地要求小孩子必須自己睡的惡習嗎?其實她的重點就無非是,只有家長在童年時給夠孩子關心和陪伴時,才會在極大程度上減少孩子心理疾病的可能。

而回到我們的主人公伊娃身上,正是因為她小時對母愛的強烈訴求沒有得到母親夏洛特的回饋,才使得她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幸、難以感受到幸福的女人。

為此,她在深深的痛苦中自我懷疑了幾十年。直到這次母親的造訪,才給了兩人一個合適的契機得以說通一直以*來的感受。

然而,面對女兒的哭訴,夏洛特並不以為然,儘管覺得愧對2個女兒,她卻覺得自己的錯誤並沒有這麼深。她愛事業是沒有錯的,而沒有給到女兒和家庭自己的責任和愛則是由於她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從家庭中得到過這種體驗。

這的確是一個閉環。伯格曼在編劇這部電影時,為伊娃和維克多兩人安排了一個死去的孩子。面對這個可愛的小男孩兒,伊娃臉上現出了難得的笑容,也許她的想法是:該如何做好一個母親,不讓他經受和自己小時一樣的痛苦和艱難之地?

對這個孩子,她是滿懷希望的,甚至將他的出生視為開啟自己新生活的標誌。但是,這個孩子最終還是死了。這是導演兼編劇伯格曼為伊娃設置的一個看似是希望、實則是另一份失望的地方。

電影的色彩極度飽滿,而在這份耀眼的飽滿背後,充斥著巨大的背叛與絕望。影片的人物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行動線,而僅僅依靠人物心理的多次轉變達成對電影主題的闡述。電影的場景多集中於室內、燈光下,人物的身體和心理都在這種密閉空間和光線的考驗下變得蜷曲,繼而舒展。

英格瑪·伯格曼不是對親屬關係尤其是母女關係提出質疑的第一人,卻將這種畸形的、愛恨交織的虛偽親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最深的傷害,總是以愛的名義發生在至親的人之間”,這句話常常等同於“我們總會將不好的情緒留給親人”,但如果將之投射到夏洛特和伊娃之間的話,又是絕對不正確的。

夏洛特從來只愛自己,她從來沒有主動學著去當一個母親——“偉大”自然在她身上尋不到落腳之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