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宿遷:產業富民“兩畫面”

莊圩鄉王碼村足球加工廠內一片忙碌。 記者 莊力瑋 攝

宿遷網訊四月的宿遷鄉村大地, 花紅柳綠, 萬物俱榮, 處處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

與美麗鄉村互相交融、互為映襯的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 泗陽縣莊圩鄉便是宿遷眾多鄉鎮振興產業、強農富民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近日, 記者來到莊圩鄉水莊村草坪基地和王碼村足球加工廠, 採擷了兩個“人忙產旺”的畫面, 堪稱當地產業富民的生動注腳。

草坪基地裡“掘金”

【畫面一】在莊圩鄉水莊村的王莊路南側, 1500多畝果嶺草長勢喜人, 綠油油如地毯般鋪滿田地。 草坪基地裡, 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三台修草機來回穿梭, 將草坪修剪得整整齊齊;兩台鏟草機正在切割草坪, 留下一塊塊長兩米、寬20釐米的草皮;20多名女工迅速把草皮卷好後, 用塑膠繩捆紮起來;一旁的叉車將捆紮好的草皮搬運至貨車車廂內,

滿載後將發往山東。

【畫中人】村民耿志梅是“畫面”中的一名女工。 今年48歲的她, 右手三級殘疾, 只剩下一根大拇指, 由於手掌不利索且不能承受重壓, 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去年, 水莊村成功招引了草坪基地專案, 她和工友們來到草坪基地務工, 做些種草、捆紮草皮之類的活, 平均日薪80元左右, 每月15日可以準時領到工錢。 僅半年時間, 工資收入超過一萬元。

早前, 耿志梅和丈夫長期在外幫老闆拉運磚頭, 收入雖不錯, 但既奔波勞累, 也非常危險, 丈夫還出過一次車禍。 如今, 夫妻倆一個在草坪基地務工, 另一個轉行做家居裝潢生意, 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安定。 用耿志梅的話說, “我和對象再也不用出去闖蕩了,

在家就能就業、創業, 想想都‘美滋滋’的!”

【畫外音】目前, 莊圩鄉草坪基地總面積達到了3500畝, 主要分佈在水莊、莊圩兩個行政村, 每畝年收益達3000元。 該基地是莊圩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抓專案之一, 通過打造特色農業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正常情況下, 全鄉草坪基地每天能吸納60人務工, 高峰期用工達200人, 務工農民月工資收入在2000元左右。 除了務工薪金外, 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每年可獲得每畝850元的土地租金, 一些低收入戶還能拿到扶貧資金入股基地的分紅。

從草坪基地得益受惠的還有村集體。 比如, 水莊村與草坪基地開展合作, 村集體出資30萬元投入到基地, 年收益達10萬元。 同時, 基地還租用水莊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農業機械,

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

飛針走線“縫製”財富

【畫面二】兩塊夾板, 一個錐子, 一根針, 飛針走線, 縫合一片片足球皮, 一個小時後, 一個完整的足球縫製而成, 12元報酬順利裝進口袋。

位於莊圩鄉王碼村的足球加工廠, 11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 100多名女工正緊張忙碌, 她們中, 大多數在埋頭縫製足球, 有的在填裝足球內膽, 還有的在為足球封口。

【畫中人】低收入戶莊麗是“畫面”中的一名女工, 今年37歲, 講話口齒不是很清楚, 原來在家務農。 莊麗家共5口人, 丈夫前幾年生病做了一次手術, 痊癒後在一家飯店負責配菜, 家裡3個女孩均在讀書, 一家人生活極為貧困。

去年, 莊麗被村裡介紹到足球加工廠上班, 主要負責縫製足球,

每天能做7個左右。 她的收入加上丈夫月薪4500元, 全家年收入在9萬元左右, 家庭經濟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如今, 莊麗每天送孩子上學後, 都會騎著電瓶車到足球加工廠上班, 依靠勤勞的雙手“縫製”財富。

【畫外音】王碼村是“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 “村強民富”是當地幹群的目標。 近年來, 王碼村將足球加工產業作為強農富民的一個切入口, 大力發展“家門口”就業工程。

為此, 該村充分整合利用村內的閒置資產和留守勞動力, 招引足球加工項目前來入駐, 初步實現了村、企、民三方受益。

村集體方面。 王碼村把村內閒置校舍出租給足球加工廠, 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 去年還得到項目稅收獎勵10多萬元。

項目發展方面。 去年,該村足球加工廠共生產成品足球18萬隻,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繳納稅收近50萬元,成為莊圩鄉納稅大戶之一。

農民增收方面。目前,足球加工廠現有固定員工160人,絕大多數為王碼村及鄰村農民,其中低收入農戶53人,工人每天前來加工足球,月工資正常在3500元左右。

去年,該村足球加工廠共生產成品足球18萬隻,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繳納稅收近50萬元,成為莊圩鄉納稅大戶之一。

農民增收方面。目前,足球加工廠現有固定員工160人,絕大多數為王碼村及鄰村農民,其中低收入農戶53人,工人每天前來加工足球,月工資正常在3500元左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