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鴉☆禁☆片戰爭到抗日戰爭,馬相伯的百年人生簡直活得像條狗

不知道大家是否常常覺得自己活得像條狗?

其實不光你這樣, 就連歷史上的大人物也是這樣。 不信的話, 那今天達摩君就給大家隆重推出這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他的名字叫馬相伯。

徒步求學, 年少得志

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 古老而寧靜的中國被拖下深淵。

這一年, 馬相伯出生在江蘇丹陽的一個天主教家庭。

1851年, 他年僅11歲, 便獨自一人徒步前往上海, 進入教會學校求學。

1870年, 30歲的馬相伯成為神學博士, 任徐匯公學校長。

年少得志, 志得意滿, 他從未想到, 自己如狗一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年逾花甲, 一事無成

1876年, 馬相伯自籌銀兩, 救濟災民, 卻因此被教會幽禁。

他憤而辭去教職, 並脫離教會, 成為李鴻章的幕僚, 助其襄辦洋務。

但不幸的是, 他在晚清官場始終受到排擠。

1886年, 清廷擬籌建現代海軍, 馬相伯奉李鴻章之命赴美借款, 卻被清流和保守派懷疑是賣國求榮。

1895年, 甲午戰爭戰敗, 馬相伯隨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從而被結結實實地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

他還屢屢向朝廷獻策, 提倡科學, 興辦實業, 卻都如泥牛入海, 再無音訊。

1899年, 弟弟馬建忠去世, 馬相伯也年逾花甲, 心灰意冷, 一事無成, 遂辭官而去。

毀家興學, 創辦震旦

幾十年興辦洋務的沉浮經歷, 讓他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自強之道, 以作育人才之本, 求材之道, 尤以設立學堂為先。

轉年, 馬相伯變賣自家三千畝田產, 捐給天主教江南司教, 立志毀家興學。

他自己則隱居于上海土山灣的孤兒院中, 成了名副其實的“喪家之犬”。

在此基礎上, 1903年他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學院。

震旦為梵文, 取“東方日出, 前途無量”之意。

梁啟超見之感慨:“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 吾欲狂喜。 ”

馬相伯自任院長, 親編《拉丁文通》、《致知淺說》等教材親自授課, 實行學生自治。

60歲了才找到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 這份遲來的榮耀讓他倍感欣慰。

可惜的是, 馬相伯多舛的命運還沒有結束。

復興震旦, 大學之光

震旦學院雖為私立, 但卻秉持思想獨立、信仰自由的主張, 這令學校管理層中的洋教士十分不滿。

1905年, 耶穌會蓄意干涉震旦學院辦學, 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 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

自己一手創辦的震旦落入教會之手,

馬相伯又成了“喪家之犬”。

震旦學生一片譁然, 為聲援無辜的老校長, 他們竟然全體退學。

馬相伯感激學生對自己的支持, 也為了不就此耽誤學生的學業, 遂決定另起爐灶, 再建一所大學。

同年9月13日, 中秋佳節。 在張謇、嚴複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 復旦公學宣告落成。

“復旦”之語, 典出《尚書》:“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又取“復興震旦”之意。 而這所復旦公學, 日後果然歷經百年滄桑, 成就了一抹光耀宇內的大學之光。

1917年, 復旦公學改名為復旦大學。

江湖之遠,未敢忘國

在這之後,馬相伯仍舊在為這個國家的未來而奔走。

儘管曾被耶穌會擺了一道,可他仍然在1908年為震旦大學捐銀4萬元,用以建造新校舍。

1912年,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1914年,其子馬君遠病故,各界感慨馬相伯毀家興學,遂為其籌款萬元。他卻慨然將該款捐給啟明女子中學,以充教育經費。

1925年,羅馬教廷在北京創辦輔仁大學。馬相伯前後奔走,參與其事,並寄語師生道:“齊驅歐美,或更駕而上之。”

即便身處江湖之遠,馬相伯都不會忘記振興教育,復興國家的使命。

國破家亡,百年夢碎

但命運總是給高貴者以荊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那年馬相伯已91歲高齡。

聽聞日寇進犯,自1932年起,他連續四個月發表了12次國難廣播演說。

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全國各界救國會等,被譽為“救國領袖”、“抗日先鋒”。

他還親自走上街頭,靠賣字賺錢,共籌集善款10萬餘,全部捐給抗日義勇軍。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馬相伯以98歲高齡啟程前往雲南大後方,再次成為“喪家之犬”。

可這次不同尋常,他喪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國家。

1939年4月6日,馬相伯滯留越南。在異國他鄉,他迎來了自己的百歲壽辰。

各界都召開了遙祝大會,這個陷入苦戰的國家已經把他當做民族的靈魂。

就連當時靠著時髦的封面女郎而風靡全國的《良友》畫報,都將這一天的封面人物讓給了馬相伯。

但他卻將大家送給他的壽禮捐獻出來,用於犒勞前線將士。

1939年11月4日,馬相伯病逝。

這一年,距離他出生已過去了100年,半壁江山盡失的中國仍在深淵中爬行。

馬相伯見證了中國如狗一般卑賤而艱難的百年,而面對自己的人生,他不無悲戚地說:

“我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小夥伴們,對於馬相伯,你有什麼觀點和想法嗎?咱們留言區見!

江湖之遠,未敢忘國

在這之後,馬相伯仍舊在為這個國家的未來而奔走。

儘管曾被耶穌會擺了一道,可他仍然在1908年為震旦大學捐銀4萬元,用以建造新校舍。

1912年,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1914年,其子馬君遠病故,各界感慨馬相伯毀家興學,遂為其籌款萬元。他卻慨然將該款捐給啟明女子中學,以充教育經費。

1925年,羅馬教廷在北京創辦輔仁大學。馬相伯前後奔走,參與其事,並寄語師生道:“齊驅歐美,或更駕而上之。”

即便身處江湖之遠,馬相伯都不會忘記振興教育,復興國家的使命。

國破家亡,百年夢碎

但命運總是給高貴者以荊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那年馬相伯已91歲高齡。

聽聞日寇進犯,自1932年起,他連續四個月發表了12次國難廣播演說。

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全國各界救國會等,被譽為“救國領袖”、“抗日先鋒”。

他還親自走上街頭,靠賣字賺錢,共籌集善款10萬餘,全部捐給抗日義勇軍。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馬相伯以98歲高齡啟程前往雲南大後方,再次成為“喪家之犬”。

可這次不同尋常,他喪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國家。

1939年4月6日,馬相伯滯留越南。在異國他鄉,他迎來了自己的百歲壽辰。

各界都召開了遙祝大會,這個陷入苦戰的國家已經把他當做民族的靈魂。

就連當時靠著時髦的封面女郎而風靡全國的《良友》畫報,都將這一天的封面人物讓給了馬相伯。

但他卻將大家送給他的壽禮捐獻出來,用於犒勞前線將士。

1939年11月4日,馬相伯病逝。

這一年,距離他出生已過去了100年,半壁江山盡失的中國仍在深淵中爬行。

馬相伯見證了中國如狗一般卑賤而艱難的百年,而面對自己的人生,他不無悲戚地說:

“我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小夥伴們,對於馬相伯,你有什麼觀點和想法嗎?咱們留言區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