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走好鄉村振興之路?請看這裡……

融合發展 重塑城鄉關係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①

新華日報 周靜文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26日 05版)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為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指明了七個具體方向。 如何抓住城鄉融合的要點, 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又如何興盛鄉村文化, 啟動傳統鄉村之魂?認真仔細解答好這些問題, 農業才會更強、農村才會更美、農民才能更富。 從今天起, 我們將陸續邀請七位地方黨報評論員,

結合各地實際, 觀察鄉村振興的七條道路。

——編 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度條”在加速。 無論農民收入水準還是農村城鎮化水準, 都有明顯提高, 鄉村正積蓄著變革的偉力。 黨的十九大提出“城鄉融合”的新方向, 更為鄉村振興的“質變”吹響了有力號角。

城鄉融合, 絕不只是圖紙上將城與鄉圈在一起, 關鍵在於, 如何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 當那些曾經讓城市繁榮起來的要素能以比較低廉的成本順利進入農村發展進程, 鄉村振興就不會是一件難事。 在江蘇, 去昆山朱浜村遊玩的人, 總會為那裡的轉型升級叫好。 多年前, 那裡還滿是磚瓦窯;改造後, 古窯變成了有咖啡館、文創市集、鄉村書屋的公共文化空間。

水鄉風貌仍在, 但發展的基因變了, 文化、人才、商業、創意, 借千年水道進入, 彙聚起新的發展動能。

從傳統水鄉到鄉鎮企業再到今天拓展出文創空間, 朱浜村發展的前半程, 展現了一條中國鄉村發展的艱難之路;但其後半程, 也見證了一條可行的轉身之路。 去年, 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全面推進城鄉融合。 這是對江蘇改革開放以來以工補農、以工帶農一體化發展經驗的再提升, 與中央提出的城鄉“全面融合”要求高度一致。 在3萬個村莊中找試點, 請設計師團隊深入鄉村開展田野調查, 讓要素回流鄉村, 讓鄉村提升內生活力, 這條“回鄉之路”體現著城市的回饋, 回應著時代的呼聲。

當這樣的村落星散開來, “明日的田園鄉村”就不再是夢。

也許有人會反駁, 蘇南水鄉能夠迅速發展起來, 離不開“天生麗質”。 其實, 發展或因條件差異存在先後, 但促進城鄉間要素均衡流動、破除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是共通的。 農村精英不回鄉、城市資源不下鄉, 一直是農村發展的難題。 人從哪裡來?怎麼留得下?錢從哪裡來?如何用在刀刃上?回答好這些問題, 鄉村振興之路就走通了大半。 比如, 今天城鄉發展最大的落差在公共基礎設施上, 公共財政不妨多投向社會資本不願投或覆蓋不到的角落;從資金來源上看, 也可嘗試改變, 把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出讓收益的蛋糕多切一些給農民、多留一些在農村。

城鄉的二元發展曾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週期,

這也註定城鄉融合發展不是眼前工程、應急工程, 而是長期的歷史性任務。 所以, 對於各地的具體探索不妨多點耐心和包容。 反過來說, 經歷了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 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作出更具前瞻性的思考。 江蘇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就非常注重鄉村的形神兼備。 既要留住鄉村的“形”, 全力恢復鄉村歷史質感、保護鄉村原有風貌, 更注重留住鄉村的“魂”, 留住鄉村的非物質文化傳統。 保護一座祠堂, 保護一棵古木, 不僅能讓鄉愁多一個寄託之所, 也能因為自重而贏得更多尊重。

鄉村振興, 最終旨歸是“人”。 農民如何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最大受益者?具體的規劃會給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是不是真正“融”好了?需要時刻注意和校驗。 換句話說,絕不能用建設城市的思路來建設農村,用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村,而應該因村制宜,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鄉村的個性。而在積極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下鄉的同時,也要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避免變相違規舉債,避免資本掏空鄉村。在實戰中琢磨出實招,在幹事創業中凝聚合力,城鄉的真正融合一定能實現。

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②

浙江日報評論員 王玉寶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01日 05版)

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成為推動中國城鄉大變革的杠杆,而以產權改革為抓手,也成了中國改革的一條成功經驗。近些年,無論是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還是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強化制度供給的改革思路在農村進一步伸展。本期“連線評論員”,我們請來浙江日報評論員與大家共同思考,制度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可以如何發力。

——編者

農村的土地、房屋和集體資產很多時候也被稱為“沉睡的資源”。有房有地,卻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抵押貸款;村集體資產掛著自己的名,卻看不見、摸不著。廣袤的鄉土,如何啟動發展基因,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更從制度層面對用好農村資源要素作出全面部署。“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一號檔圈定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廣大農村看到了資源進一步煥發活力的希望。

這些飽含突破意義的改革,其實有不少已在浙江開花結果。比如,2015年的“全國農地入市第一拍”,讓浙江德清縣洛舍鎮砂村村民嘗到甜頭,其集體經濟股權價值猛增45%;3年前,義烏農民拿下了全國宅基地抵押第一貸,如今累計發放農民住房抵押貸款,已占到全國試點地區總量1/3以上;浙江的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工作也是領先全國,3500多萬農民已經華麗轉身為股東……喚醒的資源,讓浙江農民有更多機會獲取金融扶持,換取更多資源投入新型業態,享受到城鄉一體化進程帶來的資產溢價,也讓浙江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為何這一輪鄉村振興,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被視為重中之重,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中國的城鄉發展滄海桑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就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進城農民的土地和集體經濟權益如何不陷入沉睡,資源如何更好流動,需要改革導引;另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為鄉村找到真正的內生動力一直是重大理論命題,啟動主體、啟動要素、啟動市場,對提升農村發展動能大有裨益,能助力農村按下現代化的“快進鍵”。

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資源更好流動起來固然令人興奮,但農民合法權益絕不可受損。這就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具體進程中堅守底線,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提升農民政策知曉率,健全社會的保障網路,加強督查監管,防止改革舉措走形變樣。比如,浙江義烏成立了農村宅基地風險基金會,確保農民在發生違約後的優先贖回權;武漢黃陂區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時,單一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戶不允許退出。這在啟動資源的同時為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添加了一道“安全閥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而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拉開了其序幕,若能繼續啟動農村中的資源要素,鄉村振興就充滿無限可能。但同時,土地又是農民的“命根子”,這就決定改革必須慎之又慎,需要頂層設計和基層試點協同推進。目前,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已拓展到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浙江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領域也承擔了很多探索重任,形成了不少經受了檢驗、值得複製推廣的基層創新。

堅持中國改革由試點到推廣的傳統優勢,循序漸進、逐層推進,土地上的改革一定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紅利,“沉睡的資源”也一定能在田野煥發活力。

品質興農 向農業強國轉身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③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06日 07版)

對話人:

何鼎鼎 人民日報評論員

鄧 也 四川日報評論員

何鼎鼎: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產量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得用品質來衡量。今天你走進超市就會發現,一樣農產品若是進口的,是有機的,是生產全過程可追溯的,就格外暢銷,定價也會更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農業發展的巨大契機,農產品全球化競爭、“舌尖上的安全”也構成挑戰,如何把優質“產出來”,把安全“管出來”,把品牌“樹起來”,中國農業確實到了提質增效的重要關口。

鄧也:高品質不能掛在嘴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先從頑疾入手。農業部確定2018年為“農業品質年”,提出通過2—3年,大城市郊區、“菜籃子”主產縣基本實現按標生產,5年內逐步禁止使用剩餘10種高毒農藥等時間表。這些硬杠杠的落實,將會在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面貌。也只有真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才能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何鼎鼎:小農經濟發達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國情,分散的家庭生產導致的問題,需要以法治化、標準化、品牌化來解決。比如,加快修訂農產品品質安全法,擴大食用農產品監測範圍,已提上日程;山東正加快推進蔬菜標準認證中心建設;福建則希望強化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知名品牌,提升農業整體品牌率。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區域競爭正同步展開,甚至有不少省份已對照中央精神,著手將品質興農關鍵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內容。

鄧也:沒錯,品質興農之要,也在治理創新。在四川,被譽為“中國泡菜之鄉”的眉山市東坡區為了“強產業”,專門成立泡菜產業局,負責原料基地建設、品質安全管理和泡菜品牌建設,僅2017年就“泡”出157億元產值。四川很明白,有基地才有流水線,有品牌才有知名度,有加工才有附加值,有治理的出新,才能守住農業的初心。即使一味再簡單不過的泡菜,當放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互聯網+”的罎子中“醃制”,也會產生神奇的化學變化。

何鼎鼎:人們正期待著中國農業由大到強的化學變化。四川素有“天府糧倉”之美譽,去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在你看來,守住這塊金字招牌的關鍵是什麼?

鄧也:既要有底線思維,更要有高標準追求。首先是將安全管起來,守住從田園到餐桌的每一個關口;其次就是要實現從單個品牌向品牌集群發展。比如通過在“優、綠、特、強、新、實”上用功,使四川實現了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川果等“川字型大小”特色效益農業集群式崛起,而區域農業品牌價值的整體提升,必將極大地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華麗轉身。

何鼎鼎:品質興農,同樣離不開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明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求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這為破解農村人才瓶頸制約、走品質興農之路提供了制度性方案。

鄧也:要實現品質興農,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沒有農民職業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事實上,人力資本下鄉,在鄉村振興的所有環節都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央一號檔的基礎上,四川提出“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突破以往的簡單培訓,提出了更高的成體系的要求。我們相信,新型農民與品質興農將互相吸引、互相促進。當品質興農能為農業帶來更高附加值、讓從業者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必然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土地,為中國農業的更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綠色發展 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④

黑龍江日報評論員 徐明輝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27日 05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從生產到生活,離開了綠色,鄉村就失去了本色。今年兩會上,相關部門表示,建立綠色發展導向的財政補貼政策已提上日程。可以預見,更多實際舉措將推動鄉村綠色發展落地生根。今天,我們邀請黑龍江日報評論員來解讀,如何通過綠色發展,守住“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編 者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色,本就是鄉村的主打色。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為廣闊田野鋪上濃濃綠意,描繪出一幅可望可及的現代農村綠色畫卷。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怎樣讓農民賺上“生態錢”?怎樣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家園?儘管每個地區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定的“格”更高,“面”更大,給很多地方帶來了難得的發展契機。比如,有著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界江,黑土地“插根筷子能發芽”的黑龍江省,意識到生態綠色文章還沒有做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下決心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農業先天優勢、獨有優勢和比較優勢,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力爭在農業生態保護上站排頭,打造全國最優的農業生態環境。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做“團體操”,須在統一的自然韻律下,把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的“分解動作”做到位。比如,捍衛“舌尖上的安全”,要統籌治理與生態產業,相互借力。據統計,中國人吃的米飯中,每十碗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大米口感好,營養安全。殊不知,這碗米飯,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結下的“果”,蘊含著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水生態保護的功勞,蓄積著以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恢復黑土肥力的成效。

當然,也應該看到,推行退耕、休耕、停伐,使一些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業和個體,變成了“靠山養山、靠水養水”,發展不同程度受到限制。所以,鄉村生態振興一方面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平衡保護者與受益者的利益,不能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人吃虧。

鄉村生態資源只利用不保護,坐吃山空不行;如果單單守著綠水青山,不會科學利用,不善永續利用,也換不來金山銀山。鄉村要通過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瞄準人們休閒旅遊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生態就會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就能成為“聚寶盆”。

生態和宜居不可拆分。鄉村不應只有藍天白雲清新空氣,還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人居條件。綜合治理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必須針對痛點和難點。黑龍江掀起的廁所革命、垃圾革命、能源革命、菜園革命,直擊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比如,在東北農村都把如廁叫“出外頭”,然而,在戶外旱廁“方便”實在不方便,黑龍江省雞西市農村推廣一體化水沖廁所,使農村環境衛生、村民生活品質大為改觀。試想,倘若沒有決心和魄力,農村千年的傳統習慣何以轉變。

鄉村生態振興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發展的深刻革命。不論是築牢生態屏障,還是補齊生態短板,抑或是發展生態旅遊,以理念先行,以實幹為基,以制度優勢為保障,相信,這一綠色發展的“組合拳”,必將打造出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文化興盛 啟動傳統鄉村之魂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⑤

遼寧日報評論員 張 健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03日 05版)

這些年,“鄉愁”日益成為人們談論農村的熱詞。這說明,鄉村振興,不僅指向物質財富,更通向精神層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成為一條重要的精神主線。本期“連線評論員”,我們邀請遼寧日報評論員與大家共同思考,文化建設應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力。

——編 者

說起遼寧丹東大梨樹村,很多人知道毛豐美,但可能不知道,這個連續4年入選全國文明村的村莊,擁有開闊的農村新氣象。比如過年期間,這裡的村民一不賭博,二不喝大酒,而是進閱覽室,比賽書法,跳秧歌,組織廟會,年味十足,愜意又從容。

這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而鄉村治理也功不可沒。自改革開放以來,大梨樹村的村民,在已故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毛豐美帶領下,幹出了一番事業。農民不離土,也能像城裡人那樣上班掙工資。40年過去了,村容村貌翻天覆地,但村裡的社會結構變化不大,依然是知根知底的熟人社會。親情在,傳統在,作為精神紐帶的“鄉愁”在,熟人社會的約束也在,成功抵禦了不良風氣的侵蝕。

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人情氾濫、彩禮如山、非理性消費突出等現象常常見諸報端。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莊在向現代開放社會轉變過程中,如何避免失序與失范,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大梨樹村的經驗就在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比如從1997年起,村裡制定村規民約,“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違者重罰”。在村規民約面前,幹部村民完全平等,大梨樹村的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帶頭改舊俗、樹新風。奮鬥成為共識,奢靡沒有空間,人心有了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絕非虛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在山東代表團強調的,“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這些年,遼寧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一手抓村容村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裡子”和“面子”相互促進。譬如盤山縣,建設“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5萬米的宣傳牆訴說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地農村一景。當鄉土文化回歸並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成文明的底色,鄉村就永遠充滿生機。

“活魚須在水中看”。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啟動傳統鄉村之魂,要在實踐之中找答案。有學者認為,“東北三省是華北農業社會的擴大”。與中原和南方千年古村相比,移民形成的東北農村缺少傳統文化的深層滋養,抵抗消費主義侵襲的能力要弱一些,有些鄉村的原子化傾向尤為明顯。有鑑於此,東北鄉村更應該在推動村民參與鄉村事務、農民互幫互助上發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放眼全國,無論文化下鄉,還是保護古村落,或是移風易俗,都需要實心實意、真抓實幹,避免重物質輕精神。惟其如此,才能在鄉土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開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之花。

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而漫長的跋涉,不僅需要資金、政策、人才,也離不開鄉土文化靈魂的代代相傳。當尊老愛幼、鄰里相幫、積極向善等傳統美德被大力弘揚,更多人將重新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這不僅有助於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鄉村善治 為發展凝聚合力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⑥

重慶日報評論員 單士兵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09日 09版)

善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對轉型時期的中國鄉村而言,善治就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以自治激發民主活力,以法治推進現代治理,以德治滌蕩文明鄉風,鄉村才能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天,我們請來重慶日報評論員,他將以重慶為例,談談怎樣的治理才能實現“三治合一”的善治。

——編 者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中國進入新時代,對鄉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喚著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既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完善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又要從基層自治著手,不斷啟動鄉村主體的創新力量,為鄉村發展凝聚合力。

先推薦一個新詞,叫“雙向獲得感”。這個說法是重慶九龍坡區西彭鎮黨委書記李錫智提出來的。這個西彭鎮不簡單,在鞏固“國家衛生鎮”成果的基礎上,去年又獲得“全國文明鎮”的稱號,所以李錫智感慨,當地基層幹部和村民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雙方都有了獲得感。衛生環境好了,鄉村旅遊上去了,百姓有幸福感;鄉村秩序好了,招商引資通暢了,幹部有成就感。這就是“雙向獲得感”。

如果說“雙向獲得感”是鄉村善治的喜人結果,那麼善治具體指向是什麼?有沒有萬變不離其宗的奧秘?當然有。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重慶廣大幹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並結合地方實際,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建設平安鄉村等方面做出很多有益探索、呈現不少亮點,其關鍵就在於不斷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以重慶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為例,“德法相伴”成為當地社區創新開展活動的關鍵字。一方面持續“送法下鄉”,邀請法務志願者到基層鄉村“以案說法”,由淺入深地講述家庭糾紛、財產糾紛、借貸糾紛等身邊案例,引導村民提高法律意識、提升守法素質;另一方面宣導“家風潤萬家”,通過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評家庭,營造良好鄉村德治環境;同時,更以建設“資訊便民管理平臺”為抓手,讓大資料為鄉村治理插上翅膀。讓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讓共建、共治、共用成一體,這樣的鄉村治理正在重慶遍地開花。

鄉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層善政。對很多農民來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不斷彌合治理體系的斷裂地帶,首先就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党的領導放在樹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首位。重慶沙坪壩區實施的党建強村行動,通過聚焦“引領”“服務”“共治”,就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事實上,也只有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才能真正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這些卓有成效的鄉村治理實踐正在給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只有自治、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滲透進鄉村的每根毛細血管,鄉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以“治理有效”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持續提供堅實支撐,廣袤鄉村必然煥發勃勃生機、保持和諧有序。

精准脫貧 用實幹贏取實效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⑦

貴州日報評論員 陳守湖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11日 09版)

鄉村振興,脫貧是基礎的基礎。要提高脫貧品質,上下都需實幹。在貴州,有些地方曾被認為“一方水土養不出一方人”,但通過各具特色的努力,卻成為脫貧攻堅的“省內樣板”,也讓貴州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今天,我們連線貴州日報評論員,請他談談貴州是如何全省發力,用實幹贏得實效。

——編 者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幾位來自基層的貴州代表和委員頗為亮眼。

“90後”代表楊昌芹,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通過工藝培訓,她讓上千名貧困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左文學代表,安順平壩區塘約村黨總支書記,他和村支兩委一班人,探索出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約模式”,讓這個貧困村四年時間破繭成蝶,成為全國聞名的脫貧示範村;余留芬委員,貴州六盤水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她曾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脫貧攻堅情況,讓岩博村的“人民小酒”和火腿火了一把。產業引領、多元經營,讓岩博村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無論是聚焦文化特色、鄉村治理或是產業脫貧,他們正是脫 貧攻堅中無數不畏艱難的幹部群眾的縮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強化脫貧責任,打好攻堅硬仗,創新機制體制,激發內生動力。過去5年,貴州減貧670.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173.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6.8%降到了8%以下,減貧和搬遷人數全國最多,創造了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

這離不開党的領導。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鼓舞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氣神,正是有了這樣的政治保障,才有了群眾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獲得感。在貴州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兄弟“比武”、兩村“約戰”、產業“競逐”等故事不斷湧現。從以“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到易地扶貧搬遷,從產業扶貧到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這四場硬仗,不容有失,這已經是全省上下的共識。

整合涉農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聚焦農村基礎性、公益性的設施建設;設立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脫貧攻堅,撬動效應顯著。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正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合力。2017年,貴州江口縣有1920個家庭先後申請退貧,通過加強脫貧技能培育,強調消除精神貧困,引導群眾自強自立,正是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效果。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甘休!”這是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代表全省幹部群眾立下的錚錚誓言。2018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以上,退出貧困縣16個、貧困村2500個,這是貴州今年的目標。時間不等人,唯有埋頭幹。貴州廣大幹部群眾正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打贏精准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攻堅戰,確保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出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優異答卷。

精彩推薦

今年黨建領域改革工作要這麼抓!

《銅仁黨建直播間》第三期播出啦!

印江:春風助力,唱好黨建扶貧“三部曲”

德 江:春風行動三級作戰體系決勝脫貧戰正酣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銅仁組工”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換句話說,絕不能用建設城市的思路來建設農村,用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村,而應該因村制宜,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鄉村的個性。而在積極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下鄉的同時,也要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避免變相違規舉債,避免資本掏空鄉村。在實戰中琢磨出實招,在幹事創業中凝聚合力,城鄉的真正融合一定能實現。

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②

浙江日報評論員 王玉寶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01日 05版)

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成為推動中國城鄉大變革的杠杆,而以產權改革為抓手,也成了中國改革的一條成功經驗。近些年,無論是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還是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強化制度供給的改革思路在農村進一步伸展。本期“連線評論員”,我們請來浙江日報評論員與大家共同思考,制度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可以如何發力。

——編者

農村的土地、房屋和集體資產很多時候也被稱為“沉睡的資源”。有房有地,卻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抵押貸款;村集體資產掛著自己的名,卻看不見、摸不著。廣袤的鄉土,如何啟動發展基因,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更從制度層面對用好農村資源要素作出全面部署。“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一號檔圈定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廣大農村看到了資源進一步煥發活力的希望。

這些飽含突破意義的改革,其實有不少已在浙江開花結果。比如,2015年的“全國農地入市第一拍”,讓浙江德清縣洛舍鎮砂村村民嘗到甜頭,其集體經濟股權價值猛增45%;3年前,義烏農民拿下了全國宅基地抵押第一貸,如今累計發放農民住房抵押貸款,已占到全國試點地區總量1/3以上;浙江的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工作也是領先全國,3500多萬農民已經華麗轉身為股東……喚醒的資源,讓浙江農民有更多機會獲取金融扶持,換取更多資源投入新型業態,享受到城鄉一體化進程帶來的資產溢價,也讓浙江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為何這一輪鄉村振興,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被視為重中之重,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中國的城鄉發展滄海桑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就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進城農民的土地和集體經濟權益如何不陷入沉睡,資源如何更好流動,需要改革導引;另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為鄉村找到真正的內生動力一直是重大理論命題,啟動主體、啟動要素、啟動市場,對提升農村發展動能大有裨益,能助力農村按下現代化的“快進鍵”。

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資源更好流動起來固然令人興奮,但農民合法權益絕不可受損。這就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具體進程中堅守底線,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提升農民政策知曉率,健全社會的保障網路,加強督查監管,防止改革舉措走形變樣。比如,浙江義烏成立了農村宅基地風險基金會,確保農民在發生違約後的優先贖回權;武漢黃陂區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時,單一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戶不允許退出。這在啟動資源的同時為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添加了一道“安全閥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而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拉開了其序幕,若能繼續啟動農村中的資源要素,鄉村振興就充滿無限可能。但同時,土地又是農民的“命根子”,這就決定改革必須慎之又慎,需要頂層設計和基層試點協同推進。目前,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已拓展到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浙江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領域也承擔了很多探索重任,形成了不少經受了檢驗、值得複製推廣的基層創新。

堅持中國改革由試點到推廣的傳統優勢,循序漸進、逐層推進,土地上的改革一定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紅利,“沉睡的資源”也一定能在田野煥發活力。

品質興農 向農業強國轉身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③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06日 07版)

對話人:

何鼎鼎 人民日報評論員

鄧 也 四川日報評論員

何鼎鼎: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產量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得用品質來衡量。今天你走進超市就會發現,一樣農產品若是進口的,是有機的,是生產全過程可追溯的,就格外暢銷,定價也會更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農業發展的巨大契機,農產品全球化競爭、“舌尖上的安全”也構成挑戰,如何把優質“產出來”,把安全“管出來”,把品牌“樹起來”,中國農業確實到了提質增效的重要關口。

鄧也:高品質不能掛在嘴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先從頑疾入手。農業部確定2018年為“農業品質年”,提出通過2—3年,大城市郊區、“菜籃子”主產縣基本實現按標生產,5年內逐步禁止使用剩餘10種高毒農藥等時間表。這些硬杠杠的落實,將會在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面貌。也只有真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才能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何鼎鼎:小農經濟發達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國情,分散的家庭生產導致的問題,需要以法治化、標準化、品牌化來解決。比如,加快修訂農產品品質安全法,擴大食用農產品監測範圍,已提上日程;山東正加快推進蔬菜標準認證中心建設;福建則希望強化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知名品牌,提升農業整體品牌率。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區域競爭正同步展開,甚至有不少省份已對照中央精神,著手將品質興農關鍵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內容。

鄧也:沒錯,品質興農之要,也在治理創新。在四川,被譽為“中國泡菜之鄉”的眉山市東坡區為了“強產業”,專門成立泡菜產業局,負責原料基地建設、品質安全管理和泡菜品牌建設,僅2017年就“泡”出157億元產值。四川很明白,有基地才有流水線,有品牌才有知名度,有加工才有附加值,有治理的出新,才能守住農業的初心。即使一味再簡單不過的泡菜,當放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互聯網+”的罎子中“醃制”,也會產生神奇的化學變化。

何鼎鼎:人們正期待著中國農業由大到強的化學變化。四川素有“天府糧倉”之美譽,去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在你看來,守住這塊金字招牌的關鍵是什麼?

鄧也:既要有底線思維,更要有高標準追求。首先是將安全管起來,守住從田園到餐桌的每一個關口;其次就是要實現從單個品牌向品牌集群發展。比如通過在“優、綠、特、強、新、實”上用功,使四川實現了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川果等“川字型大小”特色效益農業集群式崛起,而區域農業品牌價值的整體提升,必將極大地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華麗轉身。

何鼎鼎:品質興農,同樣離不開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明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求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這為破解農村人才瓶頸制約、走品質興農之路提供了制度性方案。

鄧也:要實現品質興農,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沒有農民職業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事實上,人力資本下鄉,在鄉村振興的所有環節都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央一號檔的基礎上,四川提出“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突破以往的簡單培訓,提出了更高的成體系的要求。我們相信,新型農民與品質興農將互相吸引、互相促進。當品質興農能為農業帶來更高附加值、讓從業者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必然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土地,為中國農業的更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綠色發展 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④

黑龍江日報評論員 徐明輝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27日 05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從生產到生活,離開了綠色,鄉村就失去了本色。今年兩會上,相關部門表示,建立綠色發展導向的財政補貼政策已提上日程。可以預見,更多實際舉措將推動鄉村綠色發展落地生根。今天,我們邀請黑龍江日報評論員來解讀,如何通過綠色發展,守住“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編 者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色,本就是鄉村的主打色。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為廣闊田野鋪上濃濃綠意,描繪出一幅可望可及的現代農村綠色畫卷。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怎樣讓農民賺上“生態錢”?怎樣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家園?儘管每個地區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定的“格”更高,“面”更大,給很多地方帶來了難得的發展契機。比如,有著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界江,黑土地“插根筷子能發芽”的黑龍江省,意識到生態綠色文章還沒有做足,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下決心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農業先天優勢、獨有優勢和比較優勢,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力爭在農業生態保護上站排頭,打造全國最優的農業生態環境。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做“團體操”,須在統一的自然韻律下,把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的“分解動作”做到位。比如,捍衛“舌尖上的安全”,要統籌治理與生態產業,相互借力。據統計,中國人吃的米飯中,每十碗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大米口感好,營養安全。殊不知,這碗米飯,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結下的“果”,蘊含著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水生態保護的功勞,蓄積著以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恢復黑土肥力的成效。

當然,也應該看到,推行退耕、休耕、停伐,使一些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業和個體,變成了“靠山養山、靠水養水”,發展不同程度受到限制。所以,鄉村生態振興一方面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平衡保護者與受益者的利益,不能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人吃虧。

鄉村生態資源只利用不保護,坐吃山空不行;如果單單守著綠水青山,不會科學利用,不善永續利用,也換不來金山銀山。鄉村要通過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瞄準人們休閒旅遊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生態就會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就能成為“聚寶盆”。

生態和宜居不可拆分。鄉村不應只有藍天白雲清新空氣,還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人居條件。綜合治理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必須針對痛點和難點。黑龍江掀起的廁所革命、垃圾革命、能源革命、菜園革命,直擊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比如,在東北農村都把如廁叫“出外頭”,然而,在戶外旱廁“方便”實在不方便,黑龍江省雞西市農村推廣一體化水沖廁所,使農村環境衛生、村民生活品質大為改觀。試想,倘若沒有決心和魄力,農村千年的傳統習慣何以轉變。

鄉村生態振興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發展的深刻革命。不論是築牢生態屏障,還是補齊生態短板,抑或是發展生態旅遊,以理念先行,以實幹為基,以制度優勢為保障,相信,這一綠色發展的“組合拳”,必將打造出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文化興盛 啟動傳統鄉村之魂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⑤

遼寧日報評論員 張 健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03日 05版)

這些年,“鄉愁”日益成為人們談論農村的熱詞。這說明,鄉村振興,不僅指向物質財富,更通向精神層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成為一條重要的精神主線。本期“連線評論員”,我們邀請遼寧日報評論員與大家共同思考,文化建設應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力。

——編 者

說起遼寧丹東大梨樹村,很多人知道毛豐美,但可能不知道,這個連續4年入選全國文明村的村莊,擁有開闊的農村新氣象。比如過年期間,這裡的村民一不賭博,二不喝大酒,而是進閱覽室,比賽書法,跳秧歌,組織廟會,年味十足,愜意又從容。

這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而鄉村治理也功不可沒。自改革開放以來,大梨樹村的村民,在已故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毛豐美帶領下,幹出了一番事業。農民不離土,也能像城裡人那樣上班掙工資。40年過去了,村容村貌翻天覆地,但村裡的社會結構變化不大,依然是知根知底的熟人社會。親情在,傳統在,作為精神紐帶的“鄉愁”在,熟人社會的約束也在,成功抵禦了不良風氣的侵蝕。

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人情氾濫、彩禮如山、非理性消費突出等現象常常見諸報端。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莊在向現代開放社會轉變過程中,如何避免失序與失范,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大梨樹村的經驗就在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比如從1997年起,村裡制定村規民約,“禁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違者重罰”。在村規民約面前,幹部村民完全平等,大梨樹村的黨員幹部以身作則,帶頭改舊俗、樹新風。奮鬥成為共識,奢靡沒有空間,人心有了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絕非虛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在山東代表團強調的,“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這些年,遼寧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一手抓村容村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裡子”和“面子”相互促進。譬如盤山縣,建設“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5萬米的宣傳牆訴說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地農村一景。當鄉土文化回歸並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成文明的底色,鄉村就永遠充滿生機。

“活魚須在水中看”。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啟動傳統鄉村之魂,要在實踐之中找答案。有學者認為,“東北三省是華北農業社會的擴大”。與中原和南方千年古村相比,移民形成的東北農村缺少傳統文化的深層滋養,抵抗消費主義侵襲的能力要弱一些,有些鄉村的原子化傾向尤為明顯。有鑑於此,東北鄉村更應該在推動村民參與鄉村事務、農民互幫互助上發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放眼全國,無論文化下鄉,還是保護古村落,或是移風易俗,都需要實心實意、真抓實幹,避免重物質輕精神。惟其如此,才能在鄉土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開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之花。

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而漫長的跋涉,不僅需要資金、政策、人才,也離不開鄉土文化靈魂的代代相傳。當尊老愛幼、鄰里相幫、積極向善等傳統美德被大力弘揚,更多人將重新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這不僅有助於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鄉村善治 為發展凝聚合力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⑥

重慶日報評論員 單士兵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09日 09版)

善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對轉型時期的中國鄉村而言,善治就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以自治激發民主活力,以法治推進現代治理,以德治滌蕩文明鄉風,鄉村才能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天,我們請來重慶日報評論員,他將以重慶為例,談談怎樣的治理才能實現“三治合一”的善治。

——編 者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中國進入新時代,對鄉村有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喚著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既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完善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又要從基層自治著手,不斷啟動鄉村主體的創新力量,為鄉村發展凝聚合力。

先推薦一個新詞,叫“雙向獲得感”。這個說法是重慶九龍坡區西彭鎮黨委書記李錫智提出來的。這個西彭鎮不簡單,在鞏固“國家衛生鎮”成果的基礎上,去年又獲得“全國文明鎮”的稱號,所以李錫智感慨,當地基層幹部和村民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雙方都有了獲得感。衛生環境好了,鄉村旅遊上去了,百姓有幸福感;鄉村秩序好了,招商引資通暢了,幹部有成就感。這就是“雙向獲得感”。

如果說“雙向獲得感”是鄉村善治的喜人結果,那麼善治具體指向是什麼?有沒有萬變不離其宗的奧秘?當然有。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重慶廣大幹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並結合地方實際,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建設平安鄉村等方面做出很多有益探索、呈現不少亮點,其關鍵就在於不斷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以重慶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為例,“德法相伴”成為當地社區創新開展活動的關鍵字。一方面持續“送法下鄉”,邀請法務志願者到基層鄉村“以案說法”,由淺入深地講述家庭糾紛、財產糾紛、借貸糾紛等身邊案例,引導村民提高法律意識、提升守法素質;另一方面宣導“家風潤萬家”,通過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評家庭,營造良好鄉村德治環境;同時,更以建設“資訊便民管理平臺”為抓手,讓大資料為鄉村治理插上翅膀。讓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讓共建、共治、共用成一體,這樣的鄉村治理正在重慶遍地開花。

鄉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層善政。對很多農民來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不斷彌合治理體系的斷裂地帶,首先就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党的領導放在樹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首位。重慶沙坪壩區實施的党建強村行動,通過聚焦“引領”“服務”“共治”,就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事實上,也只有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才能真正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這些卓有成效的鄉村治理實踐正在給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只有自治、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滲透進鄉村的每根毛細血管,鄉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以“治理有效”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持續提供堅實支撐,廣袤鄉村必然煥發勃勃生機、保持和諧有序。

精准脫貧 用實幹贏取實效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⑦

貴州日報評論員 陳守湖

《人民日報》(2018年04月11日 09版)

鄉村振興,脫貧是基礎的基礎。要提高脫貧品質,上下都需實幹。在貴州,有些地方曾被認為“一方水土養不出一方人”,但通過各具特色的努力,卻成為脫貧攻堅的“省內樣板”,也讓貴州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今天,我們連線貴州日報評論員,請他談談貴州是如何全省發力,用實幹贏得實效。

——編 者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幾位來自基層的貴州代表和委員頗為亮眼。

“90後”代表楊昌芹,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通過工藝培訓,她讓上千名貧困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左文學代表,安順平壩區塘約村黨總支書記,他和村支兩委一班人,探索出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約模式”,讓這個貧困村四年時間破繭成蝶,成為全國聞名的脫貧示範村;余留芬委員,貴州六盤水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她曾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脫貧攻堅情況,讓岩博村的“人民小酒”和火腿火了一把。產業引領、多元經營,讓岩博村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無論是聚焦文化特色、鄉村治理或是產業脫貧,他們正是脫 貧攻堅中無數不畏艱難的幹部群眾的縮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強化脫貧責任,打好攻堅硬仗,創新機制體制,激發內生動力。過去5年,貴州減貧670.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173.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6.8%降到了8%以下,減貧和搬遷人數全國最多,創造了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

這離不開党的領導。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鼓舞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氣神,正是有了這樣的政治保障,才有了群眾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獲得感。在貴州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兄弟“比武”、兩村“約戰”、產業“競逐”等故事不斷湧現。從以“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到易地扶貧搬遷,從產業扶貧到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這四場硬仗,不容有失,這已經是全省上下的共識。

整合涉農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聚焦農村基礎性、公益性的設施建設;設立脫貧攻堅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脫貧攻堅,撬動效應顯著。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正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合力。2017年,貴州江口縣有1920個家庭先後申請退貧,通過加強脫貧技能培育,強調消除精神貧困,引導群眾自強自立,正是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效果。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甘休!”這是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代表全省幹部群眾立下的錚錚誓言。2018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以上,退出貧困縣16個、貧困村2500個,這是貴州今年的目標。時間不等人,唯有埋頭幹。貴州廣大幹部群眾正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打贏精准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攻堅戰,確保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出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優異答卷。

精彩推薦

今年黨建領域改革工作要這麼抓!

《銅仁黨建直播間》第三期播出啦!

印江:春風助力,唱好黨建扶貧“三部曲”

德 江:春風行動三級作戰體系決勝脫貧戰正酣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銅仁組工”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