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虞山鎮的有意思 | 陸星返鄉畫像

前段時間常對“人間不值得”這句話著迷, 如今卻又驚覺到些許“人間有意思”。

by:陸星

《返鄉畫像》

青年知識份子鄉土報告

每過一段時間, 不必按月計算, 怕是十來天左右, 小鎮上就能多幾處廢墟。 可在廢墟裡人們是看不到往日的歡愉的, 當然也難看到離去人的留戀。

這些被留下來的磚瓦常被認作是無用處的, 凡是有些價值的早已跟著自家人駛往下一個歸宿, 再差一點的也被收廢品的大爺早早地給領走了。

而那些最後剩下的就只得等著在某個夜晚, 於一片悄無聲息之中被運走。 好一點的仍留在這方寸之間, 或是成了路, 或是成了樓, 總之, 是再不能成從前的房的。

從沒想過要攔住些什麼, 也從未想過能攔住些什麼。 少不更事時候跟著大人喚雜貨店的老闆作小二, 等記事了隱約知道這老闆在家中排行老二, 這或許便是“小二”稱號的由來。

等到鋪子拆了也沒能來得及知曉那人姓甚名誰, 自己倒是不知不覺成人了。 心中自然會有遺憾, 卻又懶得去追究, 總認為人、事、物的變遷是應當的, 該走的要走, 該變的要變。 不在今天, 也在某一天。

1

生於斯, 長於斯, 總是能夠碰上幾個人物。 不得不承認故事難有盪氣迴腸,

有時也難免顯得乏味, 但卻深切地意識到這裡頭滿是人之為人、人之常態, 所謂驚心動魄的事兒究竟又能遇上幾回?

人說“小人物的小肚雞腸才可親”, 這話我同意不過。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頭有句話說“我用盡全力, 過著平凡的一生。 ”實在貼切, 人們大體上是如此, 這裡頭自然也包括了我的趙嬸。

在我生長的這塊土地上, 管趙嬸叫“阿娘”, 是打從會叫人起家中大人教我喚的。 在蘇州這邊的口音裡, “娘”字讀作第一聲,喊起來不免有些溫軟, 尤其夾著小孩子的奶氣, 就更顯親昵了。

常言“遠親不如近鄰”, 而這些“鄰之近”光從小孩子的稱呼裡便可略知幾分。 不光是小孩子, 大人之間也有著這樣的默契。 男人們少言先不提,

女人們卻是愛湊在一塊談天, 一把瓜子便是一個下午。 年紀輕的管稍長的叫“阿嫂”, 這樣來來往往, 一個年輕女子竟有四五個嫂子不止。 這種交情在搬進商品房之前極為平常, 如今也就顯出稀罕。

趙嬸便是我母親的一個“阿嫂”, 我的一個“阿娘”。 說來有趣的很, 提筆將寫時, 竟又對於這個“趙阿娘”的名姓一時語塞。 這樣看來, 準確說出鎮上人的名字倒成了一件苦差事, 又自知不能完全算是個有心人, 於是對過去相處過人名字的無知也便成了一樁憾事。

可話又說回來, 這遺憾裡確是透著一絲理直氣壯, 還就著一股子人情味:鎮子上、村子裡, 人們談天說地、交往的時候總是不在乎這些的。 誰都是“阿嫂”, 誰都是“阿哥”, 也就誰都“懶得”直呼其名了。

但這也並不妨礙什麼, 反之平添了些趣味性。

2

上文提到的“小二”算一個, 想是人老了、白髮蒼蒼之時還是被人喊作“小二”吧;還有叫“壞人”的, 自然不是什麼真的十惡不赦的壞人, 只是面孔長得凶一些, 身量高大些, 逗哭了幾個小孩兒。 自此哪家小孩不乖, 就再不是“狼來了”的唬語, 成了一句“壞人來了”, 就鎮住了一個村子的小孩。 哪怕“壞人”終將要老去, 或是過幾年搬走了, 都還在江湖上留著威名。 凡此種種的名號一時半會總不能說盡, 就暫且先擱著吧。

這樣一比, 趙阿娘的稱呼倒顯出了些平淡。 趙嬸長得極好, 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話放在趙嬸身上不假。 天生一張南方水鄉姑娘的面孔, 很是白淨, 還透著點兒粉。 自然不是每個南方女子都同一個模樣,但趙嬸的確從骨子裡讓人相信眼前這是個南方姑娘。不過趙嬸有一點是與別人不同的,她有著一頭娘胎裡帶來的自然卷。這卷兒給她這個人增了些俏,更多了些洋味道。

聽奶奶說,趙嬸當初剛嫁過來時,大夥都搶著要去看新娘子,說新娘子長得像個“洋囡囡”,就是洋娃娃的意思。可見趙嬸並不只是討我一個人的歡喜,也可見“以貌取人”這毛病是長在人的基因裡了。當然,這道理還有個後話,叫“日久見人心”。

好在趙嬸這人爭氣,沒讓大夥,包括我在內失望。別看趙嬸身材玲瓏,做事卻麻利得很。現如今我與趙嬸接觸機會並不多,但兒時卻常隨母親去她家串門,幾次下來,就知道這趙嬸做飯很有一套。她蒸的鴉片魚成了我兒時心心念念的菜色,趁著熱把鴉片魚從鍋裡端出來,跟著“絲絲”幾聲淋上熱油就能上桌了。好像那時候也不講什麼綠色健康,也不講做菜少油,女主人就只管變著法的勾住一家人的胃,一不小心也勾住了別家小孩的胃。

幾年前,母親和我說趙嬸兒子給她添了個孫女,小女孩長得水靈,一頭卷髮隨了趙嬸,這樣趙嬸家裡就又添了個洋囡囡。而我卻不自覺有些落寞,趙嬸竟也有了孫女。這樣一來,改日若是碰上了,這小孩怕是又要喊我一聲“姐姐”或是“阿姨”。所謂一代又一代,歲月不饒人,也就這樣了吧。

3

在我看來,莊子《逍遙遊》中一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極為浪漫,我將它理解為“人與人之間氣息的互相感染”。曾經碰著過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旦又有了呼吸,筆下的文字也便有了呼吸。哪怕是劉亮程筆下的、那些遠在新疆的人物,在一呼一吸之間仍能給人以共鳴,而沒有一種“隔”。就仿佛是生活在自己周遭的那群人,沒有什麼分別。

前幾個月,母親和我說趙嬸發了心臟病,這病是趙嬸家裡遺傳的。人差點就過去了,算是經歷了一場生死,好在又被醫生從鬼門關給拉了回來,住了好幾個月的醫院,也就慢慢緩過來了。等到回家以後,飯都不大做了。

在我們那樣的小鎮是不興說“死”的,只能講“過去了”,又或是“走了”,這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習慣。小孩子一旦說個“死”字是要呸掉的,皮一點的小孩甚至還要在嘴巴上輕輕挨上兩下。所以我也不習慣說死,也就不習慣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這事兒還沒搞明白,哪能談什麼生死。

於是慢慢地,文化裡似乎也少了關於死亡、關於告別的準備,被一句“不吉利”給蓋過去了。以至於母親講趙嬸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時候,我竟一時木然,無話可說,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

前兩天,從奶奶那一個折得很好的方巾裡找到了一張紅紙。紙頭很薄,稍微一用力便可揉碎的脆弱,可以看出這紅紙留得有些年頭了。小心打開後,發現上頭有一串數字,我有些疑惑,便問奶奶這紅紙上記的是什麼。奶奶眯著眼看了一看,“嗯,那個啊,是你爺爺走的日期、時刻。我怕年頭久了給忘了,就在那個時候給記在了那張紅紙上。”奶奶說的時候顯得很坦然,手裡頭還在忙著其他事,我卻頃刻淚如雨下。

上圖為從方巾中尋得的其中一張紅紙

上頭記錄了我們一家人的生辰八字

而在另外一張紅紙上

卻記錄了我爺爺的死亡時間

現在想來,當時當刻的情緒實在讓我自己都有些意外,爺爺在我還未入學就已經離開。對於他的記憶所剩無幾,連模樣也不能記起,但彼時手裡抓著的那張紅紙給我的衝擊卻著實巨大。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與這串數字背後的人又實在太過陌生,只可惜已沒有再認識接觸的機會。

除了那張紅紙,方巾裡頭還留著幾張相片,相片裡頭的奶奶還紮著兩個麻花辮。相片底下還另有一張紅紙,在這裡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甚至精確到了出生的時辰。另外,還有我父親、母親的…這個方巾一留就是十多年,好像因為它,讓我找到了自己最開始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一點證明、一點痕跡,也因此覺察參與彼此生命的可敬。

這種參與不僅僅指至親之人,哪怕是我與趙嬸的參與也當算在內。前段時間常對“人間不值得”這句話著迷,如今卻又驚覺到些許“人間有意思”。

我是陸星,1996年生,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在讀。自知是一名缺乏邏輯思維的理想主義者,前者一直存在,後者卻在消磨。著迷於文字、人性中的溫度,也便相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筆下人物多是來自于虞山鎮新勝村,一個近兩年被拆得支離破碎的蘇南小村莊。好在遺忘的速度沒有那麼快,依然能夠記錄下一些有意思的氣息。

《返鄉畫像》也似乎有著這樣一種默契,使得“吾鄉”又有了呼吸與溫度。記得之前看的一部電影讓我明白了對生命的另外一種解讀: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的相互照亮。《返鄉畫像》大概正是有著這樣的使命,它願意將這些“照亮”記錄下來,好讓我們慢些遺忘。

我與《返鄉畫像》

自然質樸的民間,充滿有情的記述。這記述體現了作者的溫情與理解。民間的立場更應該基於人性的觀照。當然,在溫情、理解的基礎上,也還是要保持某種警惕。人,要在人間,但又要常常出世間看一下,才更能發現“人間有意思”。

(趙普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返鄉導師點評

張新穎、梁鴻、白岩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20多所高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份子鄉土報告……

文|陸 星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自然不是每個南方女子都同一個模樣,但趙嬸的確從骨子裡讓人相信眼前這是個南方姑娘。不過趙嬸有一點是與別人不同的,她有著一頭娘胎裡帶來的自然卷。這卷兒給她這個人增了些俏,更多了些洋味道。

聽奶奶說,趙嬸當初剛嫁過來時,大夥都搶著要去看新娘子,說新娘子長得像個“洋囡囡”,就是洋娃娃的意思。可見趙嬸並不只是討我一個人的歡喜,也可見“以貌取人”這毛病是長在人的基因裡了。當然,這道理還有個後話,叫“日久見人心”。

好在趙嬸這人爭氣,沒讓大夥,包括我在內失望。別看趙嬸身材玲瓏,做事卻麻利得很。現如今我與趙嬸接觸機會並不多,但兒時卻常隨母親去她家串門,幾次下來,就知道這趙嬸做飯很有一套。她蒸的鴉片魚成了我兒時心心念念的菜色,趁著熱把鴉片魚從鍋裡端出來,跟著“絲絲”幾聲淋上熱油就能上桌了。好像那時候也不講什麼綠色健康,也不講做菜少油,女主人就只管變著法的勾住一家人的胃,一不小心也勾住了別家小孩的胃。

幾年前,母親和我說趙嬸兒子給她添了個孫女,小女孩長得水靈,一頭卷髮隨了趙嬸,這樣趙嬸家裡就又添了個洋囡囡。而我卻不自覺有些落寞,趙嬸竟也有了孫女。這樣一來,改日若是碰上了,這小孩怕是又要喊我一聲“姐姐”或是“阿姨”。所謂一代又一代,歲月不饒人,也就這樣了吧。

3

在我看來,莊子《逍遙遊》中一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極為浪漫,我將它理解為“人與人之間氣息的互相感染”。曾經碰著過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旦又有了呼吸,筆下的文字也便有了呼吸。哪怕是劉亮程筆下的、那些遠在新疆的人物,在一呼一吸之間仍能給人以共鳴,而沒有一種“隔”。就仿佛是生活在自己周遭的那群人,沒有什麼分別。

前幾個月,母親和我說趙嬸發了心臟病,這病是趙嬸家裡遺傳的。人差點就過去了,算是經歷了一場生死,好在又被醫生從鬼門關給拉了回來,住了好幾個月的醫院,也就慢慢緩過來了。等到回家以後,飯都不大做了。

在我們那樣的小鎮是不興說“死”的,只能講“過去了”,又或是“走了”,這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習慣。小孩子一旦說個“死”字是要呸掉的,皮一點的小孩甚至還要在嘴巴上輕輕挨上兩下。所以我也不習慣說死,也就不習慣談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這事兒還沒搞明白,哪能談什麼生死。

於是慢慢地,文化裡似乎也少了關於死亡、關於告別的準備,被一句“不吉利”給蓋過去了。以至於母親講趙嬸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時候,我竟一時木然,無話可說,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

前兩天,從奶奶那一個折得很好的方巾裡找到了一張紅紙。紙頭很薄,稍微一用力便可揉碎的脆弱,可以看出這紅紙留得有些年頭了。小心打開後,發現上頭有一串數字,我有些疑惑,便問奶奶這紅紙上記的是什麼。奶奶眯著眼看了一看,“嗯,那個啊,是你爺爺走的日期、時刻。我怕年頭久了給忘了,就在那個時候給記在了那張紅紙上。”奶奶說的時候顯得很坦然,手裡頭還在忙著其他事,我卻頃刻淚如雨下。

上圖為從方巾中尋得的其中一張紅紙

上頭記錄了我們一家人的生辰八字

而在另外一張紅紙上

卻記錄了我爺爺的死亡時間

現在想來,當時當刻的情緒實在讓我自己都有些意外,爺爺在我還未入學就已經離開。對於他的記憶所剩無幾,連模樣也不能記起,但彼時手裡抓著的那張紅紙給我的衝擊卻著實巨大。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與這串數字背後的人又實在太過陌生,只可惜已沒有再認識接觸的機會。

除了那張紅紙,方巾裡頭還留著幾張相片,相片裡頭的奶奶還紮著兩個麻花辮。相片底下還另有一張紅紙,在這裡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甚至精確到了出生的時辰。另外,還有我父親、母親的…這個方巾一留就是十多年,好像因為它,讓我找到了自己最開始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一點證明、一點痕跡,也因此覺察參與彼此生命的可敬。

這種參與不僅僅指至親之人,哪怕是我與趙嬸的參與也當算在內。前段時間常對“人間不值得”這句話著迷,如今卻又驚覺到些許“人間有意思”。

我是陸星,1996年生,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在讀。自知是一名缺乏邏輯思維的理想主義者,前者一直存在,後者卻在消磨。著迷於文字、人性中的溫度,也便相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筆下人物多是來自于虞山鎮新勝村,一個近兩年被拆得支離破碎的蘇南小村莊。好在遺忘的速度沒有那麼快,依然能夠記錄下一些有意思的氣息。

《返鄉畫像》也似乎有著這樣一種默契,使得“吾鄉”又有了呼吸與溫度。記得之前看的一部電影讓我明白了對生命的另外一種解讀: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的相互照亮。《返鄉畫像》大概正是有著這樣的使命,它願意將這些“照亮”記錄下來,好讓我們慢些遺忘。

我與《返鄉畫像》

自然質樸的民間,充滿有情的記述。這記述體現了作者的溫情與理解。民間的立場更應該基於人性的觀照。當然,在溫情、理解的基礎上,也還是要保持某種警惕。人,要在人間,但又要常常出世間看一下,才更能發現“人間有意思”。

(趙普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返鄉導師點評

張新穎、梁鴻、白岩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20多所高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份子鄉土報告……

文|陸 星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