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馬來西亞購買梟龍戰機,卻不在中航簽合同?解釋清楚不容易啊

圖為緬甸空軍的JF-17“梟龍”戰機, 採購管道為中航技進出口。

考慮到馬來西亞空軍“苦米格久矣”, 早在2015年就有購入梟龍的想法, 因此這樁生意應該是實錘了。

但對於軍迷來說, 唯一的疑問在於:馬來西亞為什麼要“捨近求遠”, 不尋求中航技進出口有限公司這個“娘家”去買“梟龍”, 而是要到巴基斯坦的展臺上去談生意呢?換句話說, 這樁生意裡頭, 中航技乃至成飛就沒法出口創匯了麼?

當然, 這裡頭大有文章。 只不過要解釋清楚這兩個問題沒那麼容易, 還是要從“梟龍”項目的起源扯起。

圖為“超-7”戰鬥機模型。

眾所周知, “梟龍”戰鬥機是“中巴聯合研製”的成果。 但事實上, 航空工業積澱幾乎為零的巴基斯坦也就“負責掏錢”和“驗收專案”, 真正負責幹活兒造飛機的是成飛, 以及那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加入又退出的美國格魯曼公司。

因此, 無論是最早的殲-7CP, 亦或是“軍刀-2”和兩個不同技術狀態的“梟龍”原型機, 其設計製造和試飛都是在成飛進行的, 和巴基斯坦航空綜合體可以說“沒半點關係”。

圖為首架“梟龍”雙座版戰鬥機, 首飛于中國成都。

因此, 雖然“首架下線”、“百架下線”之類有關巴基斯坦航空綜合體生產多少架梟龍, 今後產能如何的新聞不絕於耳, 只要搞清一個事實即可:巴基斯坦航空綜合體(PAC)僅僅只是“梟龍”的組裝廠, 除此之外僅能生產部分簡單零件, 而包括發動機、航電、匯流排和雷達之內的大多數重要部件, 都要仰仗黎明廠、南京光電所等眾多中國上游企業的供給。

圖為巴基斯坦出口的“Baktar-Shikan”反坦克導彈, “綠箭”為錯誤譯名。

那麼, 為什麼巴基斯坦航空綜合體僅僅為“梟龍”的組裝廠, 卻擁有了出口該戰機的資格呢?因為打從一開始, 巴基斯坦就有在穆斯林世界中推銷“梟龍”戰機, 以增長自身在同類國家中影響力的想法。

而這種“交易”也不是沒有先例:被錯譯成“綠箭”的“Baktar-Shikan”反坦克導彈其實就是紅箭-8的馬甲, 其對穆斯林國家的出口成績也一樣碩果累累。

圖為泰國裝備的JAS-39戰鬥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