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被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問到懷疑人生,想掀桌子怎麼辦?

文章源于小小蘇

蘇寶從快三歲時開始, 變得非常愛問為什麼。 一開始我特別欣慰, 覺得蘇寶求知欲很強是好事啊, 然後慢慢的畫風就有點變了。

比如有一天在公園玩沙坑, 我和蘇寶說:還有十分鐘我們該回家了。

蘇寶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要下雨了, 我們在這會被淋濕的

蘇寶問:為什麼要下雨?

我說:因為天上雲層很厚, 濕度大了就會變成雨落下來啊

蘇寶說:為什麼啊?

我:……

解釋她好像聽不懂, 敷衍又會繼續引出一大堆問題, 要說不被問煩是不可能的。

記得幾年前一次去親戚家玩, 四歲的小朋友也是這樣一直問為什麼,

結果孩子爸爸一拍桌子怒吼:再問就揍扁你!嚇得孩子哇一聲大哭起來。 我當時在心裡深深為孩子鳴不平, 覺得這個爸爸太極端了。 而現在, 我忽然有點理解那個爸爸的心情……

一個媽媽也提到類似的情況, 我才發現很多媽媽有同樣的感受:

首先, 我們要弄清孩子問“為什麼”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1-邏輯關係萌芽

2-真正在尋求答案

3-挑戰大人的權威

關於第一種情況, 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 就會出現對邏輯關係詞感興趣, 蘇寶兩歲多開始, 很喜歡說因為、所以, 她會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喜歡紅色的花, 為什麼, 因為花是紅色的。

這種看似牛頭不對馬嘴的自言自語, 其實標誌著寶寶的邏輯思維在萌芽了, 雖然這個階段的寶寶還不大明白“為什麼”的具體意思, 但他們經常練習使用這個詞, 會為以後真正的因果思維打下基礎。

那些真正挑戰我們耐心的“為什麼”, 大多屬於第2和第3種情況, 今天也想分享下我的“解題思路”。

真正在尋求答案時:珍惜孩子的求知欲

有些時候孩子問為什麼, 是真的想知道某種現象背後的原因, 我們答不上來, 可能是由於:

1-問題超出了我的認知

2-答案超出了孩子的認知

比如記得有一次蘇寶問:我為什麼要吃飯?

我說:肚子餓了就要吃飯啊

蘇寶問:為什麼肚子會餓啊?

到這裡我已經答不上來了,

後來穀歌了一下, 發現就算我把這個解釋讀給蘇寶聽, 她估計也聽不明白的……

我轉念一想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媽媽也不知道為什麼肚子會餓, 不如我們下次去圖書館的時候, 找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你們猜中了, 問到這裡是不會完的,

還有下一輪(捂臉), 蘇寶又問:為什麼要去圖書館找答案啊?

我說:因為圖書館裡有各種各樣的書, 我們可以去找關於我們身體的書來看看, 說不定就能知道肚子餓的原因了。

蘇寶欣然同意, 後來我們真的找到了一本這個話題相關的繪本。

挑戰大人的權威時:接納情緒

這是最容易讓我們想掀桌子的一類“為什麼”, 也是最值得分析的。

小豬佩奇裡《喬治感冒了》那一集, 佩奇和喬治在雨天想去花園玩, 豬媽媽要求喬治先把雨帽戴上避雨。

喬治說:為什麼?

豬媽媽:因為你不能淋濕了

喬治說:為什麼?

豬媽媽:那樣你可能會感冒

喬治說:為什麼?

看這一集動畫的時候,我發現喬治不斷問為什麼時,全程噘著嘴,其實相當於在說“我不要”。豬媽媽的做法值得參考,她溫和的說:喬治, 你想不想在花園裡玩?想去的話就得把雨帽戴上。

這樣做化解了權力爭奪,向孩子表態——大人已經做了決定,不會被他的“為什麼”牽著鼻子走。

也是在這樣的閉環裡和娃糾纏過幾次,我才意識到,那些容易把我們問煩的“為什麼”,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孩子是在質疑大人的決定,同時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反思文章最開頭在公園玩,蘇寶反復問我為什麼下雨要回家的時候,她根本不想知道為什麼,真正的潛臺詞是:

我想再玩一會

我需要媽媽知道我的心情

如果我一直和她死磕大氣層對流原理,就完全跑偏方向了。

前幾天正好又遇到類似情況,我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法:我蹲下來抱抱蘇寶說:你還想玩會,媽媽知道。我也想再玩會。只是,一會就要下雨了,我們都會被淋濕的。你喜歡玩沙,我們回家玩家裡的小沙盤吧,這個地方明天我們再來,好不好?

因為情緒被接納,加之我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蘇寶非常通情達理的接受了。這個過程,其實也給我的成長上了一課。

下次再被孩子無窮無盡的為什麼問到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吼孩子“因為我說了算!”或者“沒有為什麼!”。與其一味的糾結怎麼糾正孩子“煩人”的行為,不如思考一下孩子問這麼多為什麼,背後真正的原因,再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最終回到”看見孩子“這個思路上,很多看似頭疼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喬治說:為什麼?

豬媽媽:因為你不能淋濕了

喬治說:為什麼?

豬媽媽:那樣你可能會感冒

喬治說:為什麼?

看這一集動畫的時候,我發現喬治不斷問為什麼時,全程噘著嘴,其實相當於在說“我不要”。豬媽媽的做法值得參考,她溫和的說:喬治, 你想不想在花園裡玩?想去的話就得把雨帽戴上。

這樣做化解了權力爭奪,向孩子表態——大人已經做了決定,不會被他的“為什麼”牽著鼻子走。

也是在這樣的閉環裡和娃糾纏過幾次,我才意識到,那些容易把我們問煩的“為什麼”,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孩子是在質疑大人的決定,同時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反思文章最開頭在公園玩,蘇寶反復問我為什麼下雨要回家的時候,她根本不想知道為什麼,真正的潛臺詞是:

我想再玩一會

我需要媽媽知道我的心情

如果我一直和她死磕大氣層對流原理,就完全跑偏方向了。

前幾天正好又遇到類似情況,我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法:我蹲下來抱抱蘇寶說:你還想玩會,媽媽知道。我也想再玩會。只是,一會就要下雨了,我們都會被淋濕的。你喜歡玩沙,我們回家玩家裡的小沙盤吧,這個地方明天我們再來,好不好?

因為情緒被接納,加之我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蘇寶非常通情達理的接受了。這個過程,其實也給我的成長上了一課。

下次再被孩子無窮無盡的為什麼問到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吼孩子“因為我說了算!”或者“沒有為什麼!”。與其一味的糾結怎麼糾正孩子“煩人”的行為,不如思考一下孩子問這麼多為什麼,背後真正的原因,再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最終回到”看見孩子“這個思路上,很多看似頭疼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