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龍應台經典親情美文5篇:獨立宣言、寒色、胭脂、繳械、雨兒

龍應台:獨立宣言

安德列:

你昨天的話是這麼說的:“mm, 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 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 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 。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 , 是的, 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 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 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 這就是你的心態啊。 也就是說, 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 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安德列, 那一刻, 簡直就像經典電影 裡的鏡頭, 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 那飾演母親的, 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抖,

“啪”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 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 然後憤而奪門離去, 要不然, 母親愕然, 然後眼淚潸潸而下, 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 慘兮兮地哭。

我也沒辦法應付這局面, 安德列, 譬如你站在沙灘上, 突然一個浪頭, 天一樣高, 眼睜睜看著它撲下來, 你其實不知道躲到哪裡去, 反正趴著躺著都會被擊倒。

你所不明白的是, 你的獨立宣言, 不僅只是美國對英國的獨立宣言, 那畢竟是同一個文化內部的格鬥;你的獨立宣言——不知怎麼我想到一個不倫不類的比喻——是阿爾及利亞向法國宣佈獨立, 是古巴向西班牙挑戰, 是甘地向英國說“不”。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數的亞洲母親是怎麼對待她們的兒女的。

你記不得你香港的數學家教?他是博士生了, 談妥要來上班之前, 還說要打電話回北京問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 你記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臺北和朋友晚餐, 結束之後還打電話問她媽准不准許她搭計程車回家, 結果電話裡的媽說計程車危險, 她必須搭公交 車。 你記不記得大二的阿芬?拿著暑期創意營的選課單, 說傷腦筋, 不知道她媽會不會同意她選她真正想要的課程。

這些, 都是典型的鏡頭;我不是這樣的母親。

但是同時, 我也看見二十一歲的女兒跟母親手挽著手親密地逛街, 看見十八歲的兒子很“乖”地坐在母親身邊陪著母親訪友, 跟母親有說有笑。

老實說, 安德列, 我好羡慕啊。

但是, 我不敢企求, 因為, 我也覺得,

剛成年的人跟母親太親近、太“乖”, 恐怕代表著他本身的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 我渴望和你們保持兒時的親密, 但是又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幻想。 我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典型的亞洲母親了, 而且還一直認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浦給我的“課”。

菲力浦和我在香港生活了兩年, 從他的十四歲到十六歲。 他對我和朋友們的談話議題興趣很濃。 譬如和中國大陸 來的記者談中國問題, 或者和美國記者談國際局勢, 十五歲的他都會很專注地傾聽、提問, 也談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 一群朋友剛離開, 他說, “媽,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你的華人朋友的特徵?”我說沒有。 他說, “就是, 當他們要問我什麼問題的時候, 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 而且, 就站在我面前,

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

嗄?

我其實沒聽懂他的意思, 但是我們接著做了一次實驗。

就是觀察下一次朋友來的時候所做的舉動。 結果是這樣的:教授甲進來, 我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 這是我的兒子菲力浦。 ”他們握手。 然後, 甲教授對著我問:“好俊的孩子。 他會說中文嗎?”我說, “會, 說得不錯。 ”甲教授問, “他幾歲?”眼睛看著我。

我說, “十五”。

甲教授說, “他讀幾年級呢?”眼睛看著我。

我說, “你問他吧。 ”甲教授這才轉過去看菲力浦。 但是沒說幾句, 又轉回來了, “他懂幾國語言啊?”

菲力浦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著我。

這個實驗發生了之後, 我也變敏感了。 記不記得, 你剛到香港時生病了, 我陪你去看醫生。 我們兩人一起進去, 你坐在醫生對面, 我一旁站著。

醫生看了你一眼, 然後抬頭問我:“他哪裡不舒服?”我趕忙說, “請你問他。 ”

那時, 你二十歲。

十六歲的菲力浦, 在我們做過多次的實驗後, 曾經下過這樣的觀察歸納, 他說:“媽, 我覺得, 差別在於, 歐洲人是看年齡的, 譬如在德國學校裡, 你只要滿十四歲了, 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 但是, 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 而是輩分, 不管你幾歲, 只要你站在你媽或爸身邊, 你就是‘小孩’, 你就沒有身分, 沒有聲音, 不是他講話的對象。 所以, 他才會眼睛盯著你的媽或爸發問, 由‘大人’來為你代言。 ”

菲力浦做這歸納的時候, 安德列, 我這有名的社會觀察家, 真的傻了。

此後, 即使站在朋友身邊的孩子只有醬油瓶子那麼高, 我也會彎下腰去和他說話。

菲力浦給我另一次“震撼課”, 是在墾丁。我們一大幫人,

包皮括奶奶舅舅表弟表妹們,幾輛車到了墾丁海岸。大家坐在涼風習 習 的海岸咖啡座看海。過了一陣子,我聽見一旁舅媽問她讀大學的女兒咪咪,“要不要上廁所?”我也想去洗手間,起身時問菲力浦:“要不要上廁所?”

你老弟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我,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喔,又來了。我不理他,逕自去了。回來之後,他還不放過我,他說,“媽,咪咪二十歲了,為什麼她媽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嗄?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我開始想,好,如果我是和詩人楊澤、歷史學者朱學勤、副刊主編馬家輝、小說家王安憶一起來到海岸喝咖啡,當我要去上廁所時,會不會順便問他們:

“楊澤,朱學勤,馬家輝,王安憶,你要不要上廁所?”

菲力浦看著我陰晴不定的表情,說,“怎樣?”

我很不甘願地回答說,“不會。”

他就乘勝追擊,“好,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你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我們之間的矛盾,安德列,我想不僅只是兩代之間的,更多的,可能是兩種文化之間的。

我常常覺得你們兄弟倆在和我做智力對決、價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來到家中,我看見你直接就坐下來準備上課;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說,“安德列,雖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幾歲,你還是要有一定的禮節:給他奉上一杯茶水,請他先坐。他離開時,要送客送到電梯口。”你顯然覺得太多禮,但你還是做了。

我也記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陳婉瑩教授來到家中,你看她進來,對她說了聲“嗨”,還是坐在椅子上讀報。我說,“不行,再熟她都還是你的教授,在中國的禮儀裡,你要站起來。”你也接受了。

我們之間,有很多價值的交 流,更何況,德國的傳統禮節不見得比中國的少,歐洲社會對親子關係的重視,不見得比亞洲人輕,對吧?

可是,昨天發生的事情,還是讓我難以消化,隔了一夜 還覺得鬱結在心中。

你和菲力浦到上海來做暑期實習 ,我也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來。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像: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月,多幸福。讓我來引導你們認識中國大陸 ,多愉快。

我怎麼會想到,你們的快樂想像和我的剛好相反。

你說,“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何又要和媽住一起?而且,難道以後我到某一個城市去工作了,做媽的都要跟著嗎?”

十八歲的菲力浦,剛從德國降落,天真的眼睛長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軀上,認真地說,“我不要你牽著我的手去認識中國大陸 ——因為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裡能這樣。我要自己去發現中國大陸 。”

我聽見自己可憐巴巴的聲音說,“難道,連一個週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島?蘇州?杭州?”你們眼睛都不眨一下,異口同聲說,“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列,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裡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昨晚,我一個人去散步。從梧桐樹夾道的興國路一直走到淮海中路,月亮黃澄澄的,很濃,梧桐的闊葉,很美。我足足走了一個小時,然後,叫車到你倆麗園路的住處,看見你們自己洗好的衣服襪子淩亂地散在沙發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幫你們清理家裡。”

在沉沉的夜色裡,菲力浦送我到大馬路上搭車。他忍受我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大踏步走到馬路的對岸。

mm

龍應台:寒色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之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問的是:“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這不是小學生二年級時的作文題目嗎?和“我的志願”“我的母親”“我的暑假”同一等級。怎麼會拿到這裡來問一個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

提問者的態度是誠懇的,我卻只能語焉不詳地蒙混過去。這麼難的題啊!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騰騰的豆漿。天若下雨,他堅持要你帶傘。燙的便當盒塞在書包裡,書包挎在肩上,貼在身上還熱。週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擠在一輛車上招搖過市。放學回來時,到門外就聽到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的。晚上,一頂大蚊帳,四張榻榻米,燈一黑,就是夜晚的甜蜜時刻。兄弟姊妹的笑鬧踢打和鬆軟的被褥裹在帳內,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嗽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蒙矓的時候,窗外絲緞般的梔子花香,就幽幽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裡帳外都是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裡,一年只有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亮,人聲特別喧嘩,進出雜遝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裡面還沒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越來越靜,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的聲音。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裡看它,怎麼看都覺得淒清。然後,其中的一個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後,往窗外看,仿佛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上,被推出去,也可能是被一張白布蓋著,抬出去的。

和一個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曾經是某大學小城裡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用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裡伴侶的手溫暖無比。後來是一份又一份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傢俱總是在運輸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裡一點一點添加或丟棄。牆上,不敢掛什麼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裡,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能更寂寞。

很多人在家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還有很多,很快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盒塞進他書包裡。週末,你騎車去市場,把兩個兒女貼在身後,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兒女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一個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又會怎樣呢?

摘自《青春文學》

龍應台:胭脂

每次到屏東去看媽媽,還沒到時先給她電話:“你知道我是誰嗎?”

她愉快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歡的人。”

“猜對了,”我說,“我是你的女兒,我是小晶。”

“小晶啊,”她說,帶著很濃的浙江鄉音,“你在哪裡?”

帶她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帶她去美容院洗頭,帶她到菜市場買菜,帶她到田野上去看鷺鷥,帶她到藥房去買老人營養品,帶她去買棉質內衣,寬大但是肩帶又不會滑下來的那一種,帶她去買鞋子買乳液買最大號的指甲刀。我牽著她的手在馬路上並肩共行的景象,在這黃狗當街懶睡的安靜小鎮上就成為人們記得的本村風景。不認識的人,看到我們又經過他的店鋪,一邊切檳榔一邊用眼睛目送我們走過,有時候說一句,輕得幾乎聽不見:“伊查某仔轉來嘍!”

見時容易別時難,離開她,是個複雜的工程。離開前二十四小時,就得先啟動心理輔導。我輕快地說:“媽,明天就要走啦。”

她也許正用空濛濛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馬上把臉轉過來,慌張地看著我,“要走了?怎麼要走呢?”

我保持聲音的愉悅,“要上班,不然老闆不要我啦。”

她垂下眼睛,是那種被打敗的神情,兩手交握,放在膝上,像個聽話的小學生。跟“上班”,是不能對抗的,她也知道。她低聲自言自語:“喔,要上班。”

“來,”我拉起她的手,“坐下,我幫你擦指甲油。”

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指甲油,專門用來跟她消磨臥房裡的時光。她坐在床沿,順從地伸出手來,我開始給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兩層。她手背上的皮,抓起來一大把,是一層極薄的人皮,滿是皺紋,像蛇蛻掉棄置的幹皮。我把紐西蘭帶回來的綿羊油倒在手心上,輕輕揉搓這雙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

塗完手指甲,開始塗腳指甲。腳指甲有點灰指甲症狀,硬厚得像岩石。把她的腳放進熱水盆裡——她縮起腳,說:“燙。”我說:“一點也不,慢慢來。”浸泡五分鐘後,腳指甲稍微鬆軟了,再塗色。選了豔麗的桃紅,小心翼翼地點在她石灰般的腳指甲上。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僵屍的臉頰上了腮紅。

我認真而細緻地“擺佈”她,她靜靜地任我“擺佈”。我們沒法交談,但是,我已經認識到,誰說交談是唯一的相處方式呢?還有什麼,比這胭脂陣的“擺佈”更適合母女來玩?只要我在,她臉上就有一種安心的平靜。更何況,胭脂陣是有配樂的。我放上周璿的老歌,我們從《夜上海》一直聽到《鳳凰於飛》《星心相印》和《永遠的微笑》。

塗完她所有的手指甲和腳指甲,輪到我自己。黃昏了,淡淡的陽光把窗簾的輪廓投射在地板上。“你看,”我拿出十種顏色,每一隻指甲塗一個不同的顏色,從緋紅到紫黑。她不說話,就坐在那床沿,看著我塗自己的指甲,從一個指頭到另一個指頭。

每次從屏東回到臺北,朋友總是驚訝:“嗄?你塗指甲油?”

指甲油玩完了,空氣裡全是指甲油的氣味。我說:“明天,明天我要走了。要上班。”

她有點茫然,“要走了?怎麼要走了?那——我怎麼辦?我也要走啊。”

把她拉到梳妝鏡前,拿出口紅,“你跟哥哥住啊,你走了他要傷心的。來,我幫你化妝。”她一瞬間就忘了我要走的事,對著鏡子做出矜持的姿態:“我啊,老太婆了,化什麼妝哩。”

可是她開始看著鏡中的自己,拿起梳子,梳自己的頭髮。

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五歲的時候,突然去紋了眉和眼線,七十歲的時候,還問我她該不該去隆鼻。多少次,她和我一起站在梳妝鏡前,她說:“女兒,你要化妝。女人,就是要漂亮。”

現在,她的手臂佈滿了黑斑,黑斑在乾枯的衰老的皮膚上,像褪下的蛇皮。

我幫她擦了口紅,說:“來,抿一抿。”她抿了抿唇。

我幫她上了腮紅。

在她紋過的眉上,又畫上一道彎彎淡眉。

“你看,”我摟著她,面對著大鏡,“冬英多漂亮啊。”

她驚訝,“咦,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

“我是你的女兒嘛。”我環抱著她瘦弱的肩膀,對著鏡子裡的人,說,“媽,你看你多漂亮。我明天要走喔,要上班,不能不去的,但馬上會回來看你。”

龍應台:繳械

“爸爸,是我。今天怎麼樣?做了什麼?”

“在寫字。禮拜天你回不回來吃飯?”

“不行呢,我要開會。”你說,“爸爸,把鑰匙給我吧?”

他背對著你,好像沒聽見。抱著一個很大的塑膠水壺,水的重量壓得他把腰彎下來。幾盆蘆薈長得肥厚油亮,瘦瘦的香椿長出了茂盛的葉子。

本來要到花市去買百合的,卻看見這株孤零零不起眼的小樹,細細的樹幹上長了幾片營養不良的葉子,被放在一大片驚紅駭紫的玫瑰和菊花旁邊,無人理會。花農在一塊硬紙板上歪歪斜斜地寫了兩個字,“香椿”。花市喧聲鼎沸,人貼著人,你在人流中突然停住腳步,凝視那兩個字。小的時候,母親講到香椿臉上就有一種特別的光彩,好像整個故鄉的回憶都濃縮在一個植物的氣味裡。原來它就長這樣,長得真不怎麼樣。百合花不買了,叫了輛計程車,直奔桃園,一路捧著那盆營養不良的香椿。

“不要再開了吧?”

他仍舊把背對著你,陽臺外強烈的陽光射進來,使他的頭髮一圈亮,身影卻是一片黑,像輪廓剪影。

他始終彎著身子在澆花。

八十歲的人,每天開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到郵局領個掛號包裹。每幾個月就興致勃勃地嚷著要開車帶母親去環島。動不動就說要開車到臺北來看你,你害怕,他卻興高采烈,“走建國高架,沒有問題。我是很注意的,你放心好了。”沒法放心,你坐他的車,兩手緊抓著手環不放,全身緊繃,而且常常閉住氣,免得失聲驚叫。他確實很小心,整個上半身幾乎貼在駕駛盤上,脖子努力往前伸,全神貫注,開得很慢,慢到一個程度,該走時他還在打量前後來車;人家以為他不走了,他卻突然往前沖。一沖就撞上前面的摩托車,一個菜籃子摔了下來,番茄滾了一地,被車子碾過,一地爛紅。

再過一陣子,聽說是撞上了電線杆。母親在那頭說:“嚇死哩人嘍。你爸爸把油門當作刹車你相不相信!”車頭撞扁了,一修就是八萬塊。又過了幾個月,電話又來了;他的車突然緊急刹車,為了閃避前面的沙石卡車。電話那一頭不是“嚇死哩人嘍”的母親;母親已經在醫院裡──刹車的力道太猛,她的整個手臂給扭斷了。

兄弟們說,“你去,你去辦這件事。我們都不敢跟他開口。爸爸只聽女兒的話。”

黃昏的光影透過紗門薄薄灑在木質地板上,客廳的燈沒開,室內顯得昏暗,如此的安靜,你竟然聽見牆上電鐘行走的聲音。

他坐在那片黃昏的陰影裡,一言不發,先遞過來汽車鑰匙,然後把行車執照放在茶几上,你的面前。

“要出門就叫計程車,好嗎?”你說,“再怎麼坐車,也坐不到八萬塊的。”

他沒說話。

你把鑰匙和行車執照放在一個大信封裡,用舌頭舔一下,封死。

“好嗎?”你大聲地再問,一定要從他嘴裡聽到他的承諾。

他輕輕地說:“好。”縮進沙發裡,不再做聲。

你走出門的時候,長長舒了口氣,對自己有一種滿意,好像剛剛讓一個驍勇善戰又無惡不作的遊擊隊頭子和平繳了械。

你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捨不得叫計程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

“禮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開同學會?”他突然在後面大聲對你說,隔著正在徐徐關上的鐵門。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你想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龍應台:雨兒

我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電話接通,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如果是越洋長途,講完我就等,等那六個字穿越渺渺大氣層進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點時間。然後她說,“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

“對,那就是我。”

“喔,雨兒你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

“真的?我不記得啊。那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再過一個禮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兒。”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到潮州看她時,習慣獨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的身體,放周璿的《天涯歌女》,把燈關掉,只留下洗手間的小燈,然後在她身邊躺下。等她睡著,我再起來工作。

天微微亮,她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

我一邊寫,一邊說:“幹嘛那麼早起?給你弄杯熱牛奶好嗎?”

她不說話,無聲地覷了我好一陣子,然後輕輕說:“你好像我的雨兒。”

我抬起頭,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頭髮,說:“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

她極驚奇地看著我,大大地驚訝,大大地開心:“就是說嘛,我看了你半天,覺得好像,沒想到真的是你。說起來古怪,昨天晚上有個人躺在我床上,態度很友善,她也說她是我的雨兒,實在太奇怪了。”

“昨晚那個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進玻璃杯中,然後把杯子放進微波爐。遠處隱隱傳來公雞的啼聲。

“那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她一臉困惑。

“我從臺北來看你。”

“你怎麼會從臺北來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過熱牛奶,繼續探詢,“如果你是我的雨兒,你怎麼會不在我身邊呢?你是不是我養大的?是什麼人把你養大的呢?”

我坐下來,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裡,看著她。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於是我從頭說起:“你有五個兒女,一個留在大陸,四個在臺灣長大。你不但親自把每一個都養大,而且四個裡頭三個是博士,沒博士的那個很會賺錢。他們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裡滿是驚奇,她說:“這麼好?那……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今年幾歲?結婚了沒有?”

我們從盤古開天談起,談著談著,天,一點一點亮起,陽光就從大武山那邊照了進來。

有時候,我讓女傭帶著她到陽明山來找我。我就把時間整個調慢,帶她“臺北一日遊”。第一站,洗溫泉。泡在熱氣繚繞的湯裡,她好奇地瞪著滿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轉睛,然後開始品頭論足。我快動作抓住她的手,才能阻止她伸手去指著一個女人,大聲笑著說:“哈,不好意思啊,那個雨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車,紅五號,從白雲山莊上車。一路上櫻花照眼,她靜靜看著窗外流蕩過去的風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顏容,和窗外的粉色櫻花明滅掩映;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到了士林站。我說:“媽,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坐在這裡,給你拍一張照片。”

她嫺靜地坐下,兩手放在膝上。剛好後面有一叢濃綠的樹,旁邊坐著一個孤單的老人。

“你的雨兒要看見你笑,媽媽。”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個中學的女生。

是在墾丁。我們一大幫人,

包皮括奶奶舅舅表弟表妹們,幾輛車到了墾丁海岸。大家坐在涼風習 習 的海岸咖啡座看海。過了一陣子,我聽見一旁舅媽問她讀大學的女兒咪咪,“要不要上廁所?”我也想去洗手間,起身時問菲力浦:“要不要上廁所?”

你老弟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我,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喔,又來了。我不理他,逕自去了。回來之後,他還不放過我,他說,“媽,咪咪二十歲了,為什麼她媽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嗄?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我開始想,好,如果我是和詩人楊澤、歷史學者朱學勤、副刊主編馬家輝、小說家王安憶一起來到海岸喝咖啡,當我要去上廁所時,會不會順便問他們:

“楊澤,朱學勤,馬家輝,王安憶,你要不要上廁所?”

菲力浦看著我陰晴不定的表情,說,“怎樣?”

我很不甘願地回答說,“不會。”

他就乘勝追擊,“好,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你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我們之間的矛盾,安德列,我想不僅只是兩代之間的,更多的,可能是兩種文化之間的。

我常常覺得你們兄弟倆在和我做智力對決、價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來到家中,我看見你直接就坐下來準備上課;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說,“安德列,雖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幾歲,你還是要有一定的禮節:給他奉上一杯茶水,請他先坐。他離開時,要送客送到電梯口。”你顯然覺得太多禮,但你還是做了。

我也記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陳婉瑩教授來到家中,你看她進來,對她說了聲“嗨”,還是坐在椅子上讀報。我說,“不行,再熟她都還是你的教授,在中國的禮儀裡,你要站起來。”你也接受了。

我們之間,有很多價值的交 流,更何況,德國的傳統禮節不見得比中國的少,歐洲社會對親子關係的重視,不見得比亞洲人輕,對吧?

可是,昨天發生的事情,還是讓我難以消化,隔了一夜 還覺得鬱結在心中。

你和菲力浦到上海來做暑期實習 ,我也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來。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像: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月,多幸福。讓我來引導你們認識中國大陸 ,多愉快。

我怎麼會想到,你們的快樂想像和我的剛好相反。

你說,“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為何又要和媽住一起?而且,難道以後我到某一個城市去工作了,做媽的都要跟著嗎?”

十八歲的菲力浦,剛從德國降落,天真的眼睛長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軀上,認真地說,“我不要你牽著我的手去認識中國大陸 ——因為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裡能這樣。我要自己去發現中國大陸 。”

我聽見自己可憐巴巴的聲音說,“難道,連一個週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島?蘇州?杭州?”你們眼睛都不眨一下,異口同聲說,“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列,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裡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昨晚,我一個人去散步。從梧桐樹夾道的興國路一直走到淮海中路,月亮黃澄澄的,很濃,梧桐的闊葉,很美。我足足走了一個小時,然後,叫車到你倆麗園路的住處,看見你們自己洗好的衣服襪子淩亂地散在沙發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幫你們清理家裡。”

在沉沉的夜色裡,菲力浦送我到大馬路上搭車。他忍受我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大踏步走到馬路的對岸。

mm

龍應台:寒色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之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問的是:“家,是什麼?”

家是什麼,這不是小學生二年級時的作文題目嗎?和“我的志願”“我的母親”“我的暑假”同一等級。怎麼會拿到這裡來問一個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

提問者的態度是誠懇的,我卻只能語焉不詳地蒙混過去。這麼難的題啊!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騰騰的豆漿。天若下雨,他堅持要你帶傘。燙的便當盒塞在書包裡,書包挎在肩上,貼在身上還熱。週末上街時,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擠在一輛車上招搖過市。放學回來時,到門外就聽到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的。晚上,一頂大蚊帳,四張榻榻米,燈一黑,就是夜晚的甜蜜時刻。兄弟姊妹的笑鬧踢打和鬆軟的被褥裹在帳內,帳外不時有大人的咳嗽聲、走動聲、竊竊私語聲。蒙矓的時候,窗外絲緞般的梔子花香,就幽幽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帳裡帳外都是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裡,一年只有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亮,人聲特別喧嘩,進出雜遝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裡面還沒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越來越靜,聽得見牆上時鐘滴答的聲音。梔子花還開著,只是在黃昏的陽光裡看它,怎麼看都覺得淒清。然後,其中的一個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後,往窗外看,仿佛看見,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上,被推出去,也可能是被一張白布蓋著,抬出去的。

和一個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曾經是某大學小城裡一間簡單的公寓,和其他一兩家共用一個廚房。窗外飄著陌生的冷雪,可是臥房裡伴侶的手溫暖無比。後來是一份又一份陌生的城市,跟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工作,一個又一個重新來過的家。幾件重要的傢俱總是在運輸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個新的城市裡一點一點添加或丟棄。牆上,不敢掛什麼和記憶終生不渝的東西,因為牆是暫時的。在暫時裡,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能更寂寞。

很多人在家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還有很多,很快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便當盒塞進他書包裡。週末,你騎車去市場,把兩個兒女貼在身後,一個小的夾在前面兩腿之間,雖然擠,但是兒女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一個個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晚上,你把滾熱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又會怎樣呢?

摘自《青春文學》

龍應台:胭脂

每次到屏東去看媽媽,還沒到時先給她電話:“你知道我是誰嗎?”

她愉快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歡的人。”

“猜對了,”我說,“我是你的女兒,我是小晶。”

“小晶啊,”她說,帶著很濃的浙江鄉音,“你在哪裡?”

帶她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帶她去美容院洗頭,帶她到菜市場買菜,帶她到田野上去看鷺鷥,帶她到藥房去買老人營養品,帶她去買棉質內衣,寬大但是肩帶又不會滑下來的那一種,帶她去買鞋子買乳液買最大號的指甲刀。我牽著她的手在馬路上並肩共行的景象,在這黃狗當街懶睡的安靜小鎮上就成為人們記得的本村風景。不認識的人,看到我們又經過他的店鋪,一邊切檳榔一邊用眼睛目送我們走過,有時候說一句,輕得幾乎聽不見:“伊查某仔轉來嘍!”

見時容易別時難,離開她,是個複雜的工程。離開前二十四小時,就得先啟動心理輔導。我輕快地說:“媽,明天就要走啦。”

她也許正用空濛濛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馬上把臉轉過來,慌張地看著我,“要走了?怎麼要走呢?”

我保持聲音的愉悅,“要上班,不然老闆不要我啦。”

她垂下眼睛,是那種被打敗的神情,兩手交握,放在膝上,像個聽話的小學生。跟“上班”,是不能對抗的,她也知道。她低聲自言自語:“喔,要上班。”

“來,”我拉起她的手,“坐下,我幫你擦指甲油。”

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指甲油,專門用來跟她消磨臥房裡的時光。她坐在床沿,順從地伸出手來,我開始給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兩層。她手背上的皮,抓起來一大把,是一層極薄的人皮,滿是皺紋,像蛇蛻掉棄置的幹皮。我把紐西蘭帶回來的綿羊油倒在手心上,輕輕揉搓這雙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

塗完手指甲,開始塗腳指甲。腳指甲有點灰指甲症狀,硬厚得像岩石。把她的腳放進熱水盆裡——她縮起腳,說:“燙。”我說:“一點也不,慢慢來。”浸泡五分鐘後,腳指甲稍微鬆軟了,再塗色。選了豔麗的桃紅,小心翼翼地點在她石灰般的腳指甲上。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僵屍的臉頰上了腮紅。

我認真而細緻地“擺佈”她,她靜靜地任我“擺佈”。我們沒法交談,但是,我已經認識到,誰說交談是唯一的相處方式呢?還有什麼,比這胭脂陣的“擺佈”更適合母女來玩?只要我在,她臉上就有一種安心的平靜。更何況,胭脂陣是有配樂的。我放上周璿的老歌,我們從《夜上海》一直聽到《鳳凰於飛》《星心相印》和《永遠的微笑》。

塗完她所有的手指甲和腳指甲,輪到我自己。黃昏了,淡淡的陽光把窗簾的輪廓投射在地板上。“你看,”我拿出十種顏色,每一隻指甲塗一個不同的顏色,從緋紅到紫黑。她不說話,就坐在那床沿,看著我塗自己的指甲,從一個指頭到另一個指頭。

每次從屏東回到臺北,朋友總是驚訝:“嗄?你塗指甲油?”

指甲油玩完了,空氣裡全是指甲油的氣味。我說:“明天,明天我要走了。要上班。”

她有點茫然,“要走了?怎麼要走了?那——我怎麼辦?我也要走啊。”

把她拉到梳妝鏡前,拿出口紅,“你跟哥哥住啊,你走了他要傷心的。來,我幫你化妝。”她一瞬間就忘了我要走的事,對著鏡子做出矜持的姿態:“我啊,老太婆了,化什麼妝哩。”

可是她開始看著鏡中的自己,拿起梳子,梳自己的頭髮。

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五歲的時候,突然去紋了眉和眼線,七十歲的時候,還問我她該不該去隆鼻。多少次,她和我一起站在梳妝鏡前,她說:“女兒,你要化妝。女人,就是要漂亮。”

現在,她的手臂佈滿了黑斑,黑斑在乾枯的衰老的皮膚上,像褪下的蛇皮。

我幫她擦了口紅,說:“來,抿一抿。”她抿了抿唇。

我幫她上了腮紅。

在她紋過的眉上,又畫上一道彎彎淡眉。

“你看,”我摟著她,面對著大鏡,“冬英多漂亮啊。”

她驚訝,“咦,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

“我是你的女兒嘛。”我環抱著她瘦弱的肩膀,對著鏡子裡的人,說,“媽,你看你多漂亮。我明天要走喔,要上班,不能不去的,但馬上會回來看你。”

龍應台:繳械

“爸爸,是我。今天怎麼樣?做了什麼?”

“在寫字。禮拜天你回不回來吃飯?”

“不行呢,我要開會。”你說,“爸爸,把鑰匙給我吧?”

他背對著你,好像沒聽見。抱著一個很大的塑膠水壺,水的重量壓得他把腰彎下來。幾盆蘆薈長得肥厚油亮,瘦瘦的香椿長出了茂盛的葉子。

本來要到花市去買百合的,卻看見這株孤零零不起眼的小樹,細細的樹幹上長了幾片營養不良的葉子,被放在一大片驚紅駭紫的玫瑰和菊花旁邊,無人理會。花農在一塊硬紙板上歪歪斜斜地寫了兩個字,“香椿”。花市喧聲鼎沸,人貼著人,你在人流中突然停住腳步,凝視那兩個字。小的時候,母親講到香椿臉上就有一種特別的光彩,好像整個故鄉的回憶都濃縮在一個植物的氣味裡。原來它就長這樣,長得真不怎麼樣。百合花不買了,叫了輛計程車,直奔桃園,一路捧著那盆營養不良的香椿。

“不要再開了吧?”

他仍舊把背對著你,陽臺外強烈的陽光射進來,使他的頭髮一圈亮,身影卻是一片黑,像輪廓剪影。

他始終彎著身子在澆花。

八十歲的人,每天開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到郵局領個掛號包裹。每幾個月就興致勃勃地嚷著要開車帶母親去環島。動不動就說要開車到臺北來看你,你害怕,他卻興高采烈,“走建國高架,沒有問題。我是很注意的,你放心好了。”沒法放心,你坐他的車,兩手緊抓著手環不放,全身緊繃,而且常常閉住氣,免得失聲驚叫。他確實很小心,整個上半身幾乎貼在駕駛盤上,脖子努力往前伸,全神貫注,開得很慢,慢到一個程度,該走時他還在打量前後來車;人家以為他不走了,他卻突然往前沖。一沖就撞上前面的摩托車,一個菜籃子摔了下來,番茄滾了一地,被車子碾過,一地爛紅。

再過一陣子,聽說是撞上了電線杆。母親在那頭說:“嚇死哩人嘍。你爸爸把油門當作刹車你相不相信!”車頭撞扁了,一修就是八萬塊。又過了幾個月,電話又來了;他的車突然緊急刹車,為了閃避前面的沙石卡車。電話那一頭不是“嚇死哩人嘍”的母親;母親已經在醫院裡──刹車的力道太猛,她的整個手臂給扭斷了。

兄弟們說,“你去,你去辦這件事。我們都不敢跟他開口。爸爸只聽女兒的話。”

黃昏的光影透過紗門薄薄灑在木質地板上,客廳的燈沒開,室內顯得昏暗,如此的安靜,你竟然聽見牆上電鐘行走的聲音。

他坐在那片黃昏的陰影裡,一言不發,先遞過來汽車鑰匙,然後把行車執照放在茶几上,你的面前。

“要出門就叫計程車,好嗎?”你說,“再怎麼坐車,也坐不到八萬塊的。”

他沒說話。

你把鑰匙和行車執照放在一個大信封裡,用舌頭舔一下,封死。

“好嗎?”你大聲地再問,一定要從他嘴裡聽到他的承諾。

他輕輕地說:“好。”縮進沙發裡,不再做聲。

你走出門的時候,長長舒了口氣,對自己有一種滿意,好像剛剛讓一個驍勇善戰又無惡不作的遊擊隊頭子和平繳了械。

你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捨不得叫計程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

“禮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開同學會?”他突然在後面大聲對你說,隔著正在徐徐關上的鐵門。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你想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龍應台:雨兒

我每天打一通電話,不管在世界上哪個角落。電話接通,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如果是越洋長途,講完我就等,等那六個字穿越渺渺大氣層進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點時間。然後她說,“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

“對,那就是我。”

“喔,雨兒你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

“真的?我不記得啊。那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再過一個禮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的女兒。”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在在哪裡?”

“我在香港。”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到潮州看她時,習慣獨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的身體,放周璿的《天涯歌女》,把燈關掉,只留下洗手間的小燈,然後在她身邊躺下。等她睡著,我再起來工作。

天微微亮,她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

我一邊寫,一邊說:“幹嘛那麼早起?給你弄杯熱牛奶好嗎?”

她不說話,無聲地覷了我好一陣子,然後輕輕說:“你好像我的雨兒。”

我抬起頭,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頭髮,說:“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

她極驚奇地看著我,大大地驚訝,大大地開心:“就是說嘛,我看了你半天,覺得好像,沒想到真的是你。說起來古怪,昨天晚上有個人躺在我床上,態度很友善,她也說她是我的雨兒,實在太奇怪了。”

“昨晚那個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進玻璃杯中,然後把杯子放進微波爐。遠處隱隱傳來公雞的啼聲。

“那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她一臉困惑。

“我從臺北來看你。”

“你怎麼會從臺北來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過熱牛奶,繼續探詢,“如果你是我的雨兒,你怎麼會不在我身邊呢?你是不是我養大的?是什麼人把你養大的呢?”

我坐下來,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裡,看著她。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餘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於是我從頭說起:“你有五個兒女,一個留在大陸,四個在臺灣長大。你不但親自把每一個都養大,而且四個裡頭三個是博士,沒博士的那個很會賺錢。他們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裡滿是驚奇,她說:“這麼好?那……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今年幾歲?結婚了沒有?”

我們從盤古開天談起,談著談著,天,一點一點亮起,陽光就從大武山那邊照了進來。

有時候,我讓女傭帶著她到陽明山來找我。我就把時間整個調慢,帶她“臺北一日遊”。第一站,洗溫泉。泡在熱氣繚繞的湯裡,她好奇地瞪著滿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轉睛,然後開始品頭論足。我快動作抓住她的手,才能阻止她伸手去指著一個女人,大聲笑著說:“哈,不好意思啊,那個雨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車,紅五號,從白雲山莊上車。一路上櫻花照眼,她靜靜看著窗外流蕩過去的風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顏容,和窗外的粉色櫻花明滅掩映;她的眼神迷離,時空飄忽。

到了士林站。我說:“媽,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坐在這裡,給你拍一張照片。”

她嫺靜地坐下,兩手放在膝上。剛好後面有一叢濃綠的樹,旁邊坐著一個孤單的老人。

“你的雨兒要看見你笑,媽媽。”

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個中學的女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