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不懂AI的鄉巴佬,如何避免走向科技發展的廢品回收站?

無人清潔車、微軟AI翻譯……一大波高咖科技產品又襲來, 作為普通勞工的科技盲們一邊不明覺厲, 一邊擔心被科技進步淘汰, 扔進時代的廢品站。 那麼, 普通人到底應該怎樣分析、應對科技世界急遽的風雲變幻?

近日, 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清潔車隊在上海的淩晨悄悄試運行。 據報導, 這些無人駕駛清潔車可以在設定好的時間自動“蘇醒”。 除了能自動灑水、清掃、收集和傾倒垃圾, 它們還能自動識別紅綠燈、繞開異物和轉彎時減速。 乍一看, 這就是科幻夢想照進現實,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上海環衛工人怎麼辦呢?

隨便在網上轉一圈, 就會發現大多數人都為智慧清潔車叫好:它既可讓環衛工人免于起早貪黑、疲於奔命, 又可減少雇傭環衛工人帶來的薪資和管理負擔。 而且機器能讓人類壓力山大, 說明如果不好好學習, 我們連掃大街的機會都沒有了。 有壓力才有進步嘛, 產業升級曉得伐?

當然, 也有人質疑:大量環衛工人如果因此而下崗, 他們又該何去何從?但只要搬出之前唐山撤銷收費站遭員工反對的新聞, 剩下的這一點疑惑, 也都全部化成了憤怒:懶人活該被機器取代!

然而, 隨著人工智慧(AI)的不斷發展, 許多抱持“誰叫你懶”觀點的白領們也開始意識到, 與低技術含量的重複勞動一樣, 勤奮的自己也可能被機器取代。

在今年四月舉行的博鼇亞洲論壇上, AI正式被啟用作為同聲傳譯, 成為了熱門話題。 承擔這個任務的騰訊同傳, 代表了所有的AI同傳產品, 首次站在了國際級會議的舞臺上供世人檢驗。 雖然該AI出師不利, 貽笑大方, 看起來翻譯工作者們目前尚無失業之虞, 但同傳們已經從科技公司的自然語言處理軍備競賽中感到了深重的威脅, 一時間風聲鶴唳。

就在今年 3 月, 微軟宣佈“一個研發團隊相信他們已經創建了第一個機器翻譯系統, 可以將新聞文章的句子從中文翻譯成英文, 其品質和準確性與人一樣, 實現了自然語言處理里程碑式突破”。 雖然精確度存疑, 但各大科技公司對AI翻譯投入力度之大是無可置疑的, 不時傳出的“好消息”給翻譯行業從業者心裡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對此, 有豆瓣網友表示:“其實我覺得譯員小夥伴們不用高興得太早, AI取代同傳還是會在不久的未來發生的。 不過那個時候, 醫生、教師、廚師、司機, 哪個都逃不掉。 大家一起失業。 ”

這種說法不算危言聳聽。 業界有一句老話,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即NLP)是人工智慧桂冠上的明珠”, 該技術可以說是目前AI發展中的一大難關。 從1933年前蘇聯科學家Peter Troyanskii異想天開的單詞對譯傻瓜式翻譯機, 到80年代開始的短語統計翻譯(SMT, 早期谷歌翻譯即是基於該模型運作), 再到語言學家最愛語法樹翻譯(曾與福柯電視掐架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即是句法結構領域的開拓者), 直至2016年底的技術拐點出現, 穀歌宣佈推出商用的穀歌神經網路機器翻譯系統(GNMT),

採用神經網路機器翻譯(NMT)技術, 大幅提升機器翻譯的水準, 最高將翻譯準確率提高到 87%。 “商業部署”已經轟轟烈烈地鋪開, 神經機器翻譯技術投入大規模實用正被提上日程。

雖然機器學習方面的搬磚狗們普遍對近十年突破技術瓶頸不抱有樂觀態度, 但大公司顯然準備先吹起來再說。 有關NLP的商業化以及垂直場景上的產品化落地的討論屢見不鮮, 金融、教育、家居、醫療、車載、客服, 只有你想不到, 沒有公司吹不出。 甚至連一向被認為絕對無法攻克的自主創作, 也仿佛處於岌岌可危的邊緣:2017年初, 清華大學語音與語言實驗中心的研究人員基於TensoFlow構建兩層的RNN, 以唐詩作為訓練資料,

訓練AI進行古詩創作, 最終作品有31%被認為是人創作的。

那麼, 到底我們會不會馬上面臨失業潮呢?

其實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一方面, 目前的機器還不到對人力橫掃千軍的水準。 海量且不追求精確度的機器翻譯可能反而給人工翻譯提供了諸如校對、修改和事後評價機器翻譯的崗位。 如果無人駕駛清潔車的機掃刷頭離地半尺、只會噴水噴氣, 它又何德何能與環衛工人的十八般武藝相提並論?與其說清潔車是與環衛工人競爭上崗, 不如說是它能讓環衛工人的勞動工具更新換代。

另一方面, 正如洗碗機和洗衣機沒有使家庭主婦這一職業過氣, 反而有利於婦女走向更多的職業選擇。 既然科技發展能讓普通勞動者從更多機械、重複、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幫助勞動者更輕鬆、更有效率地工作,那為什麼垃圾工老刀仍然在折疊的北京裡憂心忡忡?口譯員們在微信群裡大冒酸水?只因為他們是科技盲嗎?

這說明科技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要理解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考察勞動者在特定生產關係下的勞動過程。1974年,美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裡·佈雷弗曼(Harry Braveman)出版了《勞動與壟斷資本》一書,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者通過將勞動者的“概念”和“執行”分離(即手與腦的分離),使“概念”活動(即對工作的“構想”和對知識的壟斷等)逐漸集中到少數管理人員手中,而工人的任務就是不假思索地“執行”管理者的指示,因此工人的工藝知識和對自身勞動的控制權被剝奪,最終工人就淪為了資本家和管理者的“一個活的工具”,“再也不是一個手藝人”。所以,當鍵盤俠在抱怨環衛工人和收費站工作人員“沒技術”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得先想想,到底是工人沒有腦子呢,還是這種生產體制不需要他們有腦子?

在這樣的生產關係下,工人因為“缺乏技能”而被資本“順理成章”地淘汰。同時,掌握了輿論大權的資本在全社會拼命製造“你再不努力就活該被淘汰”的焦慮。如果普通勞動者能控制勞動過程,掌握話語權,讓諸如人工智慧這樣的技術進步為他們服務,將他們從機械、重複、枯燥、高危的工作崗位中解放出來,那簡直完美,對吧?問題在於,如果科技進步一直被牢牢地掌握在資本的手中,那科技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為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服務。不打破這層天花板,我們也永遠只能在“機器”還是“人”中的二選一不斷糾結……

那麼,當普通勞動者擁有進步的科技時,又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它們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權益。2016年,美國紐約散工中心和康奈爾大學工人研究院共同開發了一款名為JORNALER@ 的app,專門保護按日計薪的散工的勞動權益。研究者發現,散工多為外來移民工人,多集中在建築業,在高危和流動性強的環境下工作卻缺乏勞動保護;超過一半的散工有過被欠薪或扣壓工資的經歷。使用者可以在JORNALER@上分享建築工地的資訊(如汽車牌照、工地許可證等)。如果日後遭遇雇主欠薪,用戶可以憑此作為證據,向勞動部門或雇主反映情況。另外,用戶還可以在app上瞭解自己的薪資是否符合當地市場的水準,匿名地警告其他用戶千萬別碰上哪些無良雇主。開發者希望這款app可以增強散工對自身勞動權益的認識,增強散工之間的社群聯結,從而終結雇主對散工的欠薪行為。

其次,它們能便利勞動者,也能減少雇主的管理負擔。同樣是2016年,一款名為Shyft的員工規劃和管理工作應用在美國星巴克、麥當勞等連鎖店店員中走紅。員工可以在這款app上分享工作信息、自行對接換班和舉報雇主侵犯勞動權益等。零售、酒店和餐飲等行業的計時工和兼職人員對此尤為歡迎,因為他們並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排班不合理則會讓雇主和員工都很頭疼。有了這款app,想多工作一會兒以賺取額外收入的員工,就能和打算在重要節日和紀念日休息的員工無縫對接。雖然員工很歡迎這款app,但像星巴克和沃爾瑪之類的雇主卻極力反對員工使用這個app,理由是經理會失去掌控力、工作業績難以考察、出了事故難以問責等等。

第三,當普通勞動者自己掌握開發技術,很可能會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世界。雖然現在大家對人工智慧會創造還是消滅更多崗位莫衷一是,但美國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亞山礦區的一群礦工確實通過自學程式設計和開發技術,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科技初創公司Bitsource。

創始人Rusty Justice自己就是個工齡長達40年的老礦工,眼看煤礦業大勢已去,小鎮上的失業人口越來越多,他不禁開始思考出路何在。2014年,Justice在參加一次勞動力再培訓交流會時,感覺程式設計值得一學。他還瞭解到,因為缺乏匹配技能的人才,美國每年有60萬科技工作崗位招不到人。既然程式設計的工資也不比下礦井低,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因此,2015年,Justice創辦了專門承接網頁和app開發和設計的Bitsource公司。他找來自己精通程式設計技術的好友負責培訓,並面向當地招募學員。當時公司收到了超過900份申請。但這事被當成笑話傳出去,因為包括紐約市前市長Michael Bloomberg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相信礦工能學會程式設計,更不用說開公司接業務了。而在礦工們看來,比小鎮沒有寬頻網路和學習Javascript更痛苦的,反而是他們多年來在礦井裡完美主義的工作習慣——如果在礦井裡稍有不慎,要麼會死人,要麼就是損失鉅資,這和產品先上線然後不斷除bug、反覆運算還是不太一樣的。

Justice說,每回他出去全國各地跑業務,對方都會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一家塞滿了大山礦區土包子的奇葩公司。但公司員工,同時也曾經是老礦工的Garland Couch則很珍視“鄉巴佬”這個身份:“鄉巴佬勤勞肯幹,深思熟慮,忠誠,而且夠堅定,因為我們確實經歷過很艱難的時刻。”

也許正是這種鄉巴佬精神,Bitsource在種種壓力下堅持到了今天,用現實行動回擊了所有的質疑。在Bitsource網站首頁,他們不憚於承認自己的礦工身份,更不憚於強調自己超體貼客戶的服務品質:

是啊,既然勞動者創造了這個世界,那他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光榮呢?

作者:Catherine 沙撈越

美編:黃山

土逗原創

幫助勞動者更輕鬆、更有效率地工作,那為什麼垃圾工老刀仍然在折疊的北京裡憂心忡忡?口譯員們在微信群裡大冒酸水?只因為他們是科技盲嗎?

這說明科技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要理解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考察勞動者在特定生產關係下的勞動過程。1974年,美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裡·佈雷弗曼(Harry Braveman)出版了《勞動與壟斷資本》一書,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企業的管理者通過將勞動者的“概念”和“執行”分離(即手與腦的分離),使“概念”活動(即對工作的“構想”和對知識的壟斷等)逐漸集中到少數管理人員手中,而工人的任務就是不假思索地“執行”管理者的指示,因此工人的工藝知識和對自身勞動的控制權被剝奪,最終工人就淪為了資本家和管理者的“一個活的工具”,“再也不是一個手藝人”。所以,當鍵盤俠在抱怨環衛工人和收費站工作人員“沒技術”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得先想想,到底是工人沒有腦子呢,還是這種生產體制不需要他們有腦子?

在這樣的生產關係下,工人因為“缺乏技能”而被資本“順理成章”地淘汰。同時,掌握了輿論大權的資本在全社會拼命製造“你再不努力就活該被淘汰”的焦慮。如果普通勞動者能控制勞動過程,掌握話語權,讓諸如人工智慧這樣的技術進步為他們服務,將他們從機械、重複、枯燥、高危的工作崗位中解放出來,那簡直完美,對吧?問題在於,如果科技進步一直被牢牢地掌握在資本的手中,那科技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為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服務。不打破這層天花板,我們也永遠只能在“機器”還是“人”中的二選一不斷糾結……

那麼,當普通勞動者擁有進步的科技時,又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它們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權益。2016年,美國紐約散工中心和康奈爾大學工人研究院共同開發了一款名為JORNALER@ 的app,專門保護按日計薪的散工的勞動權益。研究者發現,散工多為外來移民工人,多集中在建築業,在高危和流動性強的環境下工作卻缺乏勞動保護;超過一半的散工有過被欠薪或扣壓工資的經歷。使用者可以在JORNALER@上分享建築工地的資訊(如汽車牌照、工地許可證等)。如果日後遭遇雇主欠薪,用戶可以憑此作為證據,向勞動部門或雇主反映情況。另外,用戶還可以在app上瞭解自己的薪資是否符合當地市場的水準,匿名地警告其他用戶千萬別碰上哪些無良雇主。開發者希望這款app可以增強散工對自身勞動權益的認識,增強散工之間的社群聯結,從而終結雇主對散工的欠薪行為。

其次,它們能便利勞動者,也能減少雇主的管理負擔。同樣是2016年,一款名為Shyft的員工規劃和管理工作應用在美國星巴克、麥當勞等連鎖店店員中走紅。員工可以在這款app上分享工作信息、自行對接換班和舉報雇主侵犯勞動權益等。零售、酒店和餐飲等行業的計時工和兼職人員對此尤為歡迎,因為他們並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排班不合理則會讓雇主和員工都很頭疼。有了這款app,想多工作一會兒以賺取額外收入的員工,就能和打算在重要節日和紀念日休息的員工無縫對接。雖然員工很歡迎這款app,但像星巴克和沃爾瑪之類的雇主卻極力反對員工使用這個app,理由是經理會失去掌控力、工作業績難以考察、出了事故難以問責等等。

第三,當普通勞動者自己掌握開發技術,很可能會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世界。雖然現在大家對人工智慧會創造還是消滅更多崗位莫衷一是,但美國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亞山礦區的一群礦工確實通過自學程式設計和開發技術,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科技初創公司Bitsource。

創始人Rusty Justice自己就是個工齡長達40年的老礦工,眼看煤礦業大勢已去,小鎮上的失業人口越來越多,他不禁開始思考出路何在。2014年,Justice在參加一次勞動力再培訓交流會時,感覺程式設計值得一學。他還瞭解到,因為缺乏匹配技能的人才,美國每年有60萬科技工作崗位招不到人。既然程式設計的工資也不比下礦井低,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因此,2015年,Justice創辦了專門承接網頁和app開發和設計的Bitsource公司。他找來自己精通程式設計技術的好友負責培訓,並面向當地招募學員。當時公司收到了超過900份申請。但這事被當成笑話傳出去,因為包括紐約市前市長Michael Bloomberg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相信礦工能學會程式設計,更不用說開公司接業務了。而在礦工們看來,比小鎮沒有寬頻網路和學習Javascript更痛苦的,反而是他們多年來在礦井裡完美主義的工作習慣——如果在礦井裡稍有不慎,要麼會死人,要麼就是損失鉅資,這和產品先上線然後不斷除bug、反覆運算還是不太一樣的。

Justice說,每回他出去全國各地跑業務,對方都會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一家塞滿了大山礦區土包子的奇葩公司。但公司員工,同時也曾經是老礦工的Garland Couch則很珍視“鄉巴佬”這個身份:“鄉巴佬勤勞肯幹,深思熟慮,忠誠,而且夠堅定,因為我們確實經歷過很艱難的時刻。”

也許正是這種鄉巴佬精神,Bitsource在種種壓力下堅持到了今天,用現實行動回擊了所有的質疑。在Bitsource網站首頁,他們不憚於承認自己的礦工身份,更不憚於強調自己超體貼客戶的服務品質:

是啊,既然勞動者創造了這個世界,那他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光榮呢?

作者:Catherine 沙撈越

美編:黃山

土逗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