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幼稚園虐☆禁☆童事件頻發,該如何保護好我的孩子?

1

昨天下午, 我在幼稚園門口等著接孩子, 朋友在群裡發了一張新聞長截圖, 打開一瞥, 只覺得全身的血, 都沖上腦門!

那是一個血肉模糊, 體無完膚的孩子。

才四歲, 剛上小班。 孩子的整個屁股, 連著後背和大腿, 如同一整張皮被剝下來, 胳膊、腋下、會陰……

看不到正常的皮膚, 因燙傷程度不同, 一塊一塊呈現深紅淺紅猩紅血紅……像被活剝的小兔子, 光看圖片, 心就被揪緊。

這個孩子, 早上歡崩亂跳被媽媽送到幼稚園, 十點鐘, 被幼稚園用床單一裹送進醫院, 醫生下了病重通知書。

錄影顯示, 上午孩子們排隊下樓做操時,

被老師從隊伍中拖出來, 強拎到開水房……

案件還在調查中, 我們無從得知:

這五分鐘, 開水房裡, 孩子到底遭遇了什麼?

但, 我們看到了這孩子遭受的重創:

深Ⅱ度燒傷, 休克72小時, 左手一天輸血兩次, 右手24小時電解質維持生命, 插尿管8天, 換紗布痛得全身顫抖……

孩子媽在論壇上記下整個過程, 她說:

“那三天三夜, 我不敢閉眼……一閉上眼, 孩子在開水桶裡掙扎嚎哭的景象就會出現眼前”

“為什麼孩子在醫院掙扎痛苦, 肇事者卻和沒事人一樣?”

發給我圖的朋友, 怕我錯過這條消息, 特意@我留言:

務必看好孩子。

2

接了孩子出來, 我久久沉浸在憤怒和後怕中。

事發幼稚園距我不過兩公里——這個城市, 有成百上千這種社區幼稚園, 今天發生在別的孩子身上的禍事,

明天也可能會落到自己孩子身上。

這幾年虐童、猥褻兒童、拐賣兒童的新聞、案件……鋪天蓋地卷來, 我蹲下來抱著孩子小小的身體, 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保護欲。

這是我們拼盡全力也要保護的小人兒!

可在大環境力不從心的情況下, 在小環境、家庭中, 我們能用上力的領域和環節, 我們該如何保護他們?

晚上, 查了很多資料, 在寶媽群、心理群一起交流, 大家分享了很多建議, 整理出來, 希望能幫到更多的家長。

要把保護孩子落到實處, 真正貫徹下來, 家長們一日三省這四個問題:

你足夠瞭解孩子和TA的學校生活嗎?

你值得孩子傾訴和信任嗎?

你培養孩子的邊界感和求助意識了嗎?

你鍛造孩子的求助能力了嗎?

下面我們分別詳聊一下, 家長可以對照檢測自己和孩子哪點上存在不足, 以便有針對性的改善加強。

3

(1) 你足夠瞭解孩子和TA的學校生活嗎?

很多攻略教家長“注意孩子的異常”, 那麼你瞭解孩子的“正常態”嗎?

有些父母是不稱職的, 尤其有些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 父母並不“那麼瞭解”孩子。

在《媽媽是超人》的“入學考試”裡, 賈靜雯霍思燕都媽媽力爆棚, 孩子的微表情小動作, 媽媽都能GET到。

而黃聖依差點火候:

她不知道孩子愛吃什麼, 甚至連年紀都記錯了。

很多淩虐發生後, 孩子因為小不懂表達, 或羞於啟齒, 但那些經歷會通過身體、情緒、行為信號傳達出來, 你能識別感知到異動嗎?

不妨自我測試下——如果孩子起床後說:

“媽媽, 我不想去幼稚園/學校了……”

你怎麼回答?你能結合相關線索, 分析出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嗎?

前文那個媽媽, 事後泣血追悔, 她寫道:

孩子起床第一句話就是:“媽媽, 咱們今天別上學了吧。 ”這是孩子第三天這樣說, 他知道哭也沒有用, 小心翼翼祈求媽媽, 媽媽卻忽略了, 她說:

“哭也沒用, 必須上學”!

“今天是週五最後一天了, 明天咱們就不上學了, 媽媽帶你出去玩”。

“孩子偶爾會和我說, 老師打我了, 我想我家這孩子確實比較皮, 稍微給點懲罰也好……忽略了孩子給我們那麼多求助信號”!

不是譴責媽媽們粗心, 而是我們很多人, 並沒意識到孩子隻言片語下, 隱藏的巨大冰山。

從網上找到一個日本教師手冊, 列舉了可能存在孩子被虐情況的一些反應,

大家可以收藏, 對照孩子:

情緒異常:

恐懼, 抗拒上學!

容易暴怒, 突然陷入恐懼中!

感情貧乏呆滯, 反應遲鈍。

反應過激:

老師寫板書時只要一舉手, 孩子就下意識抱頭。

老師輕微警告, 孩子就嚇得一動不動!

行為異常:

吃校餐時饑不擇食;

出現與性相關的言行和奇異行為;

說話像大人;

喜歡暴力解決問題;

反復出現蹺課、遊蕩等問題行為;

虐待動物, 忘事;

學習成績驟降!

事出反常必有妖, 雖然我們沒長前後眼, 但這些異動, 讓我們能第一時間發現潛伏問題。

(2) 你值得孩子傾訴和信任嗎?

我們都有過類似經驗: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別人分享喜悅/惶恐/無助時, 卻被對方漠視取笑……從此再也沒有下次了。

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時, 父母只顧忙著自己的“正事”, 忽略孩子的求援,或者笑話/責怪/說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會“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一旦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也就關上了孩子向你傾訴求助的大門。

什麼才是孩子期望得到的正向回饋?

感謝——共情——陪伴——追責。

感謝:

一定要感謝孩子能鼓起勇氣告訴你——它決定了,以後遇到不堪、創傷、無助時,孩子能否克服恐懼尷尬,向家長尋求庇護。

共情:

抱著孩子,一同感受他此時正在經歷的情緒。這種“感同身受”一方面讓孩子放下自我質疑,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切換到孩子的角度,更有同理心的處理這件事。

注意不要窮追細節(會重複孩子的痛苦)。

如果你一貫的表現,取得不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賴,那你一定會更成為最後得知真相的局外人。

(3) 你懂得培養孩子求助意識嗎?

我對門的孩子是奶奶帶,有時電梯裡遇見,聽到她囑咐孩子:“在幼稚園裡要乖乖的”、“一定要聽老師的話”;

不要給孩子樹立這種“老師絕對權威”“無條件服從”的思想——如果對方是個披著老師外衣的禽獸呢?

讓孩子明白:老師醫生,這是職業身份,都有可能“有壞人”。有人覺得:太早讓孩子知道世界的陰暗會傷害童真,但惡魔不嫌你孩子小。

瞭解世界的不完美,接受人性的陰暗,是成長必修課,壞人並不是都是妖怪,現在很多動畫片率先做表率。

比如,《尋夢環遊記》的壞人BOSS,就是出場體面、優雅、樂於助人,不要讓孩子一直生活在真空中,讓他學會辨別壞人。

(4) 你鍛造孩子的求助能力了嗎?

家長都有體會,從小孩子嘴裡面問出點事,有多難。

“不知道”“我忘了”……孩子像茶壺裡倒餃子,說不出個一二三。

可能試試角色扮演,和孩子玩情景遊戲——家長演小朋友,孩子演老師。

孩子喜歡玩這種遊戲,並模仿老師平時的言行。

我就是用這種方法知道:

幼稚園小班的李老師經常罰站;

知道他現任李老師的口頭語是:“我給你最後一次機會”;

而胡老師就非常溫柔——孩子尿了褲子可以放心告訴她,她從來不責駡孩子,只是幫他們晾曬上。

除了這樣迂回瞭解,還要鍛煉孩子的表達力。

訓練孩子主動描述自己的感受:我覺得不高興;我快嚇死了……

母子表達時,多用“你”和“我”,少要“寶寶”和“媽咪”這種第三人稱。

4

丹麥電影《總有一天》(由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寄宿學校20年虐待兒童的殘暴行徑。

影片除了展示那些虐待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外,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

自由需要抗爭。

如果孩子不自救,尋求支持幫助;

如果成人不作為,聯合、防禦、抵制、懲治……

你期望中的“總有一天,能好起來”,永遠不會到來。

希望隨著社會結構的改善、法治的逐步健全,犯罪成本不斷提高,能從根本杜絕這些行為,有一天,地獄不再空蕩蕩,天使可以歡樂在人間。

--The End--

作者簡介:綠林好菡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溫柔未遂女菡子。廣告人,設計師,夢裡有片海。

責任編輯:黃哲。

圖片和內容版權為初心客廳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pantanyun123。

忽略孩子的求援,或者笑話/責怪/說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會“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一旦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也就關上了孩子向你傾訴求助的大門。

什麼才是孩子期望得到的正向回饋?

感謝——共情——陪伴——追責。

感謝:

一定要感謝孩子能鼓起勇氣告訴你——它決定了,以後遇到不堪、創傷、無助時,孩子能否克服恐懼尷尬,向家長尋求庇護。

共情:

抱著孩子,一同感受他此時正在經歷的情緒。這種“感同身受”一方面讓孩子放下自我質疑,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切換到孩子的角度,更有同理心的處理這件事。

注意不要窮追細節(會重複孩子的痛苦)。

如果你一貫的表現,取得不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賴,那你一定會更成為最後得知真相的局外人。

(3) 你懂得培養孩子求助意識嗎?

我對門的孩子是奶奶帶,有時電梯裡遇見,聽到她囑咐孩子:“在幼稚園裡要乖乖的”、“一定要聽老師的話”;

不要給孩子樹立這種“老師絕對權威”“無條件服從”的思想——如果對方是個披著老師外衣的禽獸呢?

讓孩子明白:老師醫生,這是職業身份,都有可能“有壞人”。有人覺得:太早讓孩子知道世界的陰暗會傷害童真,但惡魔不嫌你孩子小。

瞭解世界的不完美,接受人性的陰暗,是成長必修課,壞人並不是都是妖怪,現在很多動畫片率先做表率。

比如,《尋夢環遊記》的壞人BOSS,就是出場體面、優雅、樂於助人,不要讓孩子一直生活在真空中,讓他學會辨別壞人。

(4) 你鍛造孩子的求助能力了嗎?

家長都有體會,從小孩子嘴裡面問出點事,有多難。

“不知道”“我忘了”……孩子像茶壺裡倒餃子,說不出個一二三。

可能試試角色扮演,和孩子玩情景遊戲——家長演小朋友,孩子演老師。

孩子喜歡玩這種遊戲,並模仿老師平時的言行。

我就是用這種方法知道:

幼稚園小班的李老師經常罰站;

知道他現任李老師的口頭語是:“我給你最後一次機會”;

而胡老師就非常溫柔——孩子尿了褲子可以放心告訴她,她從來不責駡孩子,只是幫他們晾曬上。

除了這樣迂回瞭解,還要鍛煉孩子的表達力。

訓練孩子主動描述自己的感受:我覺得不高興;我快嚇死了……

母子表達時,多用“你”和“我”,少要“寶寶”和“媽咪”這種第三人稱。

4

丹麥電影《總有一天》(由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寄宿學校20年虐待兒童的殘暴行徑。

影片除了展示那些虐待行為,對孩子的傷害外,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

自由需要抗爭。

如果孩子不自救,尋求支持幫助;

如果成人不作為,聯合、防禦、抵制、懲治……

你期望中的“總有一天,能好起來”,永遠不會到來。

希望隨著社會結構的改善、法治的逐步健全,犯罪成本不斷提高,能從根本杜絕這些行為,有一天,地獄不再空蕩蕩,天使可以歡樂在人間。

--The End--

作者簡介:綠林好菡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溫柔未遂女菡子。廣告人,設計師,夢裡有片海。

責任編輯:黃哲。

圖片和內容版權為初心客廳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pantanyun12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