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不夠格的科比戰靴?你對這雙鞋誤會很大!

在科比退役之後, Mamba Day成為了每年“科密”們紀念偶像賽場表現的盛大節日。 而在今年Mamba Day到來之際, 全新的科比系列簽名鞋——Nike Kobe NXT 360也來到了大家面前。

科比的簽名鞋自8代開始就漸漸開始輕量化。 遵循著科比本人“更輕, 更快”的理念, Kobe的每代球鞋鞋身都做到在足夠輕質的同時, 也能盡力兼顧支撐和包裹。 同時, 全掌Lunarlon中底搭配後掌zoom的配置也成為了近幾代科比球鞋的“專屬配置”。 雖然較為相似的鞋型和配置容易讓人“審美疲勞”,

但不得不說科比的簽名鞋依舊是Nike的“最強後衛鞋”。

雖然無法在第一時間給大家帶來Kobe NXT 360的測評, 但是這次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上一代簽名鞋——Kobe a.d Mid。 在市場性價比漸漸提升的現在, 來看看這雙“中幫a.d”究竟表現如何吧。

靜態描述

作為Kobe a.d的“中幫版本”, Nike Kobe a.d Mid的配置也有了進一步的變化。 鞋面採用了麂皮材質, 並在中底與鞋面連接處以人造革加固, 後跟也設置了額外模組。 同時, 球鞋還在鞋身內側附帶了支撐Flywire, 保證鞋身穩定性。 雖然我們依舊會擔心球鞋的大面積麂皮鞋面會不會因為外力(踩踏等動作)而變得極為脆弱,

但是不得不說球鞋的鞋面硬度的確好上不少。

球鞋中底採用了系列慣例的全掌Lunarlon外加後掌zoom的緩震配置, 這點並不難料到。 不過這次, 球鞋在中底與大底之間添加了碳板保證抗扭, 這點相比Kobe a.d算是種進步。

水晶大底採用了密集的波紋紋路, 看起來抓地力十足, 但因為紋路較薄且質地較軟, 耐磨上看起來會有些不太樂觀。

球鞋的靜態描述大概就到這裡,那麼接下來就是實戰測評環節了!

動態測評

鞋面製造的強力支撐

相比現在常用於球鞋的工程網面及編織網面,Kobe a.d Mid所使用的麂皮鞋面相比之下就已經硬挺上很多。在添置麂皮的基礎上,附在麂皮內側的Flywire進一步增強了球鞋的鞋面支撐,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些重量,但對雙腳穩定性的提升也是十分有效。實戰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球鞋鞋面聯合前掌內靴緊緊包住雙腳,相較之前Kobe 11 Elite的編織鞋面,安全感要強上很多。

同時,為了保證球鞋的耐用性,Kobe a.d的中底與鞋身連接處還添置了皮質連接區,可以說是很細緻的設計了。

中底配置平衡緩震及啟動

或許大家還在嫌棄歐文的緩震前掌硬(說實話4代好了很多),PG1的後掌硬,那麼……Kobe正代瞭解一下?

中底的全掌Lunarlon搭配後掌zoom的確是在緩震上有所保證,而Lunarlon恰到好處的厚度也保證了你能夠很好地感受到突破時的推動感。如果你一直覺得歐文前掌過硬又追求回饋的話,Kobe的簽名鞋可能會讓你覺得“嗯,的確貴得有道理”。

碳板成為“球鞋救星”

對於很多穿過Kobe a.d的朋友來說,其最大的劣勢之一就是抗扭轉的缺失。而這次,Kobe a.d mid在足弓處添置了近全掌四分之一長度的碳板(碳板面積幾乎填滿整個足弓部分)。球鞋很難側向扭動的現象也足以證明球鞋的抗扭轉性能之強。

“Mid”真的達到“中幫”性能了嗎

雖然Kobe a.d Mid比Kobe a.d多了個Mid,但是鞋幫的增高並沒有達到預想中的保護增強。可能是因為鞋帶孔過於靠前(這點我們在PG2裡也提到過),外加鞋幫位置依舊在踝關節一下,球鞋的後跟包裹性能與腳踝保護幾乎沒有任何長進。

雖然對於追求速度的後衛鞋來說腳踝保護基本上是值得犧牲的部分,但是這樣的鞋幫增高倒是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有種“為了換代而換代”的感覺。

緩震材料耐用性並不樂觀

說道中底的缺點……我們就不得不說下Lunarlon的耐用性了。在實戰8小時,日常出行4小時的測評流程之後,我們悲傷地發現Kobe a.d Mid中底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褶皺。

相對於其他材料的壽命而言,Lunarlon的緩震壽命短已經成為了緩震科技本身最大的軟肋,再加上球鞋的耐磨性能上的劣勢,或許會讓這雙Kobe a.d Mid的使用壽命成為你選購它的最大阻礙。

耐磨能力堪憂

球鞋的抓地算是比較優秀的,有gif作證。

但是球鞋的耐磨卻十分令人遺憾。僅僅是在一周之內,我們就可以看見球鞋大底有十分明顯的磨損痕跡。而球鞋的緩震壽命和耐磨上的缺陷加在了一起,也讓球鞋本身的可使用時長受到了限制。如果你喜歡Kobe a.d Mid的實戰腳感,請不要經常穿它出門壓馬路,否則它能在球場陪伴你的時間,真的不會太長。

▲僅僅不到一周的實戰,球鞋的中底就出現了“橡皮屑”樣的磨損

總結

雖然球鞋的實戰壽命不容樂觀,但是無論是緩震與啟動的優秀平衡,還是球鞋鞋身及中底的高穩定性,都能讓這雙Kobe a.d Mid穩坐Nike“後衛鞋性能之王”的寶座(不考慮性價比的話)。

當然了,我們要將這雙Kobe a.d Mid推薦給的,自然是如科比一般追求速度的中小體重後衛,相信心中擁有“曼巴精神”的你,一定會喜歡這雙為速度而生的實戰簽名鞋。

球鞋的靜態描述大概就到這裡,那麼接下來就是實戰測評環節了!

動態測評

鞋面製造的強力支撐

相比現在常用於球鞋的工程網面及編織網面,Kobe a.d Mid所使用的麂皮鞋面相比之下就已經硬挺上很多。在添置麂皮的基礎上,附在麂皮內側的Flywire進一步增強了球鞋的鞋面支撐,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些重量,但對雙腳穩定性的提升也是十分有效。實戰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球鞋鞋面聯合前掌內靴緊緊包住雙腳,相較之前Kobe 11 Elite的編織鞋面,安全感要強上很多。

同時,為了保證球鞋的耐用性,Kobe a.d的中底與鞋身連接處還添置了皮質連接區,可以說是很細緻的設計了。

中底配置平衡緩震及啟動

或許大家還在嫌棄歐文的緩震前掌硬(說實話4代好了很多),PG1的後掌硬,那麼……Kobe正代瞭解一下?

中底的全掌Lunarlon搭配後掌zoom的確是在緩震上有所保證,而Lunarlon恰到好處的厚度也保證了你能夠很好地感受到突破時的推動感。如果你一直覺得歐文前掌過硬又追求回饋的話,Kobe的簽名鞋可能會讓你覺得“嗯,的確貴得有道理”。

碳板成為“球鞋救星”

對於很多穿過Kobe a.d的朋友來說,其最大的劣勢之一就是抗扭轉的缺失。而這次,Kobe a.d mid在足弓處添置了近全掌四分之一長度的碳板(碳板面積幾乎填滿整個足弓部分)。球鞋很難側向扭動的現象也足以證明球鞋的抗扭轉性能之強。

“Mid”真的達到“中幫”性能了嗎

雖然Kobe a.d Mid比Kobe a.d多了個Mid,但是鞋幫的增高並沒有達到預想中的保護增強。可能是因為鞋帶孔過於靠前(這點我們在PG2裡也提到過),外加鞋幫位置依舊在踝關節一下,球鞋的後跟包裹性能與腳踝保護幾乎沒有任何長進。

雖然對於追求速度的後衛鞋來說腳踝保護基本上是值得犧牲的部分,但是這樣的鞋幫增高倒是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有種“為了換代而換代”的感覺。

緩震材料耐用性並不樂觀

說道中底的缺點……我們就不得不說下Lunarlon的耐用性了。在實戰8小時,日常出行4小時的測評流程之後,我們悲傷地發現Kobe a.d Mid中底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褶皺。

相對於其他材料的壽命而言,Lunarlon的緩震壽命短已經成為了緩震科技本身最大的軟肋,再加上球鞋的耐磨性能上的劣勢,或許會讓這雙Kobe a.d Mid的使用壽命成為你選購它的最大阻礙。

耐磨能力堪憂

球鞋的抓地算是比較優秀的,有gif作證。

但是球鞋的耐磨卻十分令人遺憾。僅僅是在一周之內,我們就可以看見球鞋大底有十分明顯的磨損痕跡。而球鞋的緩震壽命和耐磨上的缺陷加在了一起,也讓球鞋本身的可使用時長受到了限制。如果你喜歡Kobe a.d Mid的實戰腳感,請不要經常穿它出門壓馬路,否則它能在球場陪伴你的時間,真的不會太長。

▲僅僅不到一周的實戰,球鞋的中底就出現了“橡皮屑”樣的磨損

總結

雖然球鞋的實戰壽命不容樂觀,但是無論是緩震與啟動的優秀平衡,還是球鞋鞋身及中底的高穩定性,都能讓這雙Kobe a.d Mid穩坐Nike“後衛鞋性能之王”的寶座(不考慮性價比的話)。

當然了,我們要將這雙Kobe a.d Mid推薦給的,自然是如科比一般追求速度的中小體重後衛,相信心中擁有“曼巴精神”的你,一定會喜歡這雙為速度而生的實戰簽名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