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戰之後,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簽訂了歷史上最喪權辱國的條約

【導讀】歷史上的清朝, 是一個腐朽、墮落, 被帝國主義任意踐踏的朝代。 由於清政府的軟弱和朝廷大臣只求自保的思想, 導致原本還能與帝國主義一較高下的大國成為帝國主義刀俎上的魚肉。 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重大戰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八九四年日本政府在美、英兩國支持下發動的一次侵略中國的戰爭。 一八九四年是中國舊曆甲午年, 故稱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原先是一個封建領主割據、閉關自守的國家。 一八六八年, 新興的日本資產階級, 聯合一批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地方軍閥, 發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明治維新, 從此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日本日益走上帝國主義的道路, 實行對外擴張的侵略政策。

早在明治時代, 日本就制定了先征服朝鮮和中國臺灣, 進而征服中國以至世界的狂妄的“大陸政策”。

八七四年, 日本在美國支持下出兵臺灣, 接著, 又在美國援助下入侵朝鮮。 一八七六年, 日本以武力脅迫朝鮮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一八八五年,

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訂立一個有關朝鮮的條約, 規定以後遇有重大事件, 兩國或一國要派兵, 須互相通知。 日本後來利用這個條約出兵朝鮮, 發動了侵略戰爭。 一八九四年一月, 朝鮮國內發動了“東學党”的農民武裝起義。 朝鮮國王要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 日本認為這是入侵朝鮮和中國的大好機會, 一面極力勸誘清政府出兵朝鮮, 一面設立大本營, 秘密下動員令, 準備挑起戰爭。 六月四日, 正當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一千五百人抵達朝鮮牙山時, 日本也派了七八千士兵侵入朝鮮, 有意造成戰爭衝突的緊張局勢。

面對日軍在朝鮮的優勢, 清政府建議兩國軍隊同時撤出朝鮮, 但遭到日本的蠻橫拒絕。

七月二十三日, 日本海軍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 在牙山口外擊沉中國的運兵船。 日本陸軍又從漢城出發, 偷襲牙山清軍。 清政府被迫於八月一日宣戰。

九月十五日, 日本進攻平壤。

九月十七日, 即平壤戰敗後的第二天, 發生了黃海海戰。 這是一場激烈的海上戰鬥。

中國的海軍士兵和一些愛國將領如鄧世昌等, 勇敢奮戰了五個小時。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戰艦, 但也打敗了日艦多艘。

十月下旬, 日本侵略軍為了完全消滅北洋艦隊, 出動艦艇二十五艘, 軍隊二萬人, 分兩路同時向中國進犯。 一路從朝鮮北部渡鴨綠江, 另一路從遼東半島東岸登陸, 進犯大連和旅順。

一八九五年一月,日本侵略軍為了迫使清政府完全屈服,進犯威海衛。二月,處境危急的北洋艦隊廣大水兵和部分愛國將領奮力抵抗,達半個月之久。在侵略軍海陸夾攻下,艦隻多數被擊沉。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朝政府的敗局已定。三月,日軍又先後侵佔了牛莊、營口、田莊台,不到十天工夫,遼東戰場六萬清軍全面潰散。

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決意屈膝投降。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李鴻章帶著美國顧問科士達,同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務相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下關)進行談判。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正式簽訂。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以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3、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實際上就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4、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5、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駛入上述各埠,搭客載貨。《馬關條約》訂立後,由於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迫使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償付三千萬兩“贖還”遼東半島。

《馬關條約》中的種種不平等,一方面代表了帝國主義的貪婪和無賴,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為了自己的一時太平,使得自己的國土被帝國主義肆意瓜分。我們在讀這段歷史時,多多少少都會有一種義憤填膺或憤憤不平。但歷史就是這樣,歷史給予我們真相又給予我們教訓,這或許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一八九五年一月,日本侵略軍為了迫使清政府完全屈服,進犯威海衛。二月,處境危急的北洋艦隊廣大水兵和部分愛國將領奮力抵抗,達半個月之久。在侵略軍海陸夾攻下,艦隻多數被擊沉。至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朝政府的敗局已定。三月,日軍又先後侵佔了牛莊、營口、田莊台,不到十天工夫,遼東戰場六萬清軍全面潰散。

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決意屈膝投降。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李鴻章帶著美國顧問科士達,同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務相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下關)進行談判。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正式簽訂。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以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3、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實際上就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4、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5、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駛入上述各埠,搭客載貨。《馬關條約》訂立後,由於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迫使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償付三千萬兩“贖還”遼東半島。

《馬關條約》中的種種不平等,一方面代表了帝國主義的貪婪和無賴,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為了自己的一時太平,使得自己的國土被帝國主義肆意瓜分。我們在讀這段歷史時,多多少少都會有一種義憤填膺或憤憤不平。但歷史就是這樣,歷史給予我們真相又給予我們教訓,這或許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