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安徽:2018中國肥西蒿子粑粑節開幕 粑粑小產業帶動扶貧大格局

春暖花開, 蒿草飄香。 4月15日上午9時, 2018中國肥西粑粑節暨柿樹崗鄉第三屆全季旅遊文化藝術節, 在美麗的柿樹崗鄉新街社區正式開幕。

本屆蒿子粑粑節的主題為“以蒿為媒引粑粑聚會, 文化傳承促鄉村振興”, 由肥西縣政府主辦, 中共柿樹崗鄉委員會、柿樹崗鄉政府承辦。

肥西縣委書記金成俊, 肥西縣委副書記、縣長李煜, 肥西縣人大主任張俊平, 肥西縣政協主席朱士久、肥西縣委副書記宣麗玲、合肥市城鄉統籌辦專職副主任肖波, 肥西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成忠, 肥西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上派鎮黨委書記楊術雲, 肥西縣副縣長韓斌, 肥西縣政協副主席張立新, 肥西縣農委主任王洪斌, 肥西縣旅遊局局長王書國, 柿樹崗鄉黨委書記沈家創, 柿樹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何欣欣, 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 節目精彩紛呈。 原創短視頻《我心中的肥西粑粑》正式發佈,

一群身在他鄉的肥西遊子, 通過視頻表達了對粑粑和故鄉的思念, 以及對粑粑節的祝福。 此外, 還有一群生活在合肥的國際友人, 在視頻中給了粑粑大量好評。

之後, 主舞臺上蹦出一群少年, 他們手持蓮湘棒, 在舞臺上做著各種動作, 用蓮湘棒從頭打到腳, 從前打到後。 他們表演的就是蓮湘舞, 一種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據瞭解, 蓮湘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由柿樹崗鄉黃花一帶農民在艱苦勞作中創作, 到六十年代進一步傳播。 如今已成為當地特色文化, 成功載入為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碟子舞則是流行於柿樹崗鄉的另一種民間藝術, 亮相於開幕式上, 同樣收穫了很多掌聲。 接下來,

原創相聲《歡歌笑語吃粑粑》、兒童舞臺劇《粑粑聚會》相繼上演, 也都很引人入勝。 當地村民還表演了門歌、鬧花船、成人蓮湘舞組成的柿樹崗特色的“非遺串燒”。

開幕式最後一個環節是,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一起為粑粑點紅。 據介紹, 在當地的風俗習慣裡, 在粑粑上用食用顏料, 點上一個個鮮豔的紅點, 象徵著吉祥如意。 領導和嘉賓通過這次點紅, 也表達了對百姓美好生活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 開幕式上的一場簽約儀式, 當地農戶代表、專業合作社、企業代表, 共同簽訂了關於蒿子粑粑訂購的三方協議書, 通過粑粑小產業, 帶動扶貧大格局。 這一簽約儀式, 正體現了本屆粑粑節的主題, 也是開幕式的點睛之筆。

柿樹崗鄉黨委書記沈家創說,

一塊小小的蒿子粑粑, 承載了柿樹崗鄉居民脫貧致富的期待, 近年來, 該鄉政府一直致力於精准扶貧, 成立專業合作社。 在政府的積極宣導下, 當地企業也紛紛行動起來, 通過各種方式, 帶動鄉親致富。

粑粑節開幕的同時, 不遠處的蒿子粑粑特色市集也正式開市, 迎來了第一批顧客。 這座為新街社區新建的農貿市場, 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蒿子粑粑特色集市”, 在粑粑節期間, 來自肥西的所有粑粑們都來到這裡“聚會”, 除了柿樹崗特色的蒿子粑粑, 還有焊粑粑、包心粑粑、豆饃粑粑、南瓜粑粑、年粑粑、糍糕粑粑等。 據瞭解, 2018肥西粑粑節開幕式當天有近4萬遊客前來, 10萬個肥西粑粑一上午即銷售一空, 目前當地正加緊製作粑粑已滿足遊客需求。

當天上午, 在柿樹崗鄉周橋新村, 還有一群小朋友正在向蓮湘舞非遺傳承人學習蓮湘舞, 希望把這項極具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傳承下去。 而柿樹崗鄉的各條鄉間小道上, 竟出現了大量共用單車的身影。 據瞭解, 青桔單車與當地政府達成合作, 投放單車供遊客騎行。 與此同時, 一場尋寶活動也引來眾多參與者, 很多人都成功尋寶, 獲得精美禮品。

柿樹新農人認購會現場, 應該是當日最火的一個活動。 本屆粑粑節期間, 當地政府特意推出“開心農場”的活動, 遊客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 現場“認養”耕地和果林, 日後可以自己動手, 在農田耕作, 在果園管理。 當天, 很多有田園情結的遊客, 都在現場進行登記。

關鍵字1.粑粑聚會

10萬粑粑在柿樹崗聚會

肥西的粑粑最出名的當屬蒿子粑粑,每年清明前後,當地村民來到田野裡、山頭上,採摘刺頭蒿最嫩的部分,用米粉和其它佐料,做成美味的粑粑,使之成為春天時分,當地人的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部分,更被在外的遊子視作家鄉的象徵。

除了蒿子粑粑,這些年,焊粑粑、包心粑粑、豆饃粑粑等也越來越多地走上餐桌。這些粑粑都取材自大自然,經過手工製作,美味又健康,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發現、接受和喜愛,也使它們成為給親朋好友送禮的好選擇。

為了應對粑粑節期間遊客對粑粑的巨大需求,當地各鄉村早早都開始準備了,他們忙碌在田間,忙碌在廚房,做成各類粑粑10萬多個。當地相關部門採購了專門的機器,為粑粑進行真空包裝,讓粑粑的保存時間更長,美好的味道也得以留駐。粑粑的外包裝盒,經過精心的設計,上面的圖案都是柿樹崗鄉的特色旅遊元素,在粑粑市集上買來一盒盒的粑粑,送給親朋好友,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由於2018肥西粑粑節開幕式當天有近4萬遊客前來,10萬個肥西粑粑一上午即銷售一空,目前當地正加緊製作粑粑已滿足遊客需求。

關鍵字2.柿樹新農人認購會

認養一塊地,做個農場主

柿樹崗鄉物產豐富,有安徽省最大的無花果基地,以及大規模的葡萄園和桃園。這次的柿樹新農人認購會活動中,可“認養”的專案就包括這些。除此之外,韭菜、南瓜等菜地也在“認養”範圍內。

遊客在按流程現場“認養”這些項目後,可要求當地村民進行無農藥、無化肥管理。而用最原始、最自然的自然方法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將全部由認養人所有。

如果認養人有需要,還可以趁空閒之時,呼朋喚友到園區,參與果樹的施肥、修剪、除草、疏花疏果、套袋、轉果等農技工作,或者到耕地裡體驗農耕樂趣。

除此之外,當地農戶家飼養的雞、鴨、豬、羊等禽畜也都可以認養。如果對當地閒置農舍感興趣,也可以在“認養”後,將其打造獨居自己風格的民宿。

關鍵字3.文化傳承

非遺蓮湘舞傳承有人

蒿子粑粑讓節日有了“味道”,而蓮湘舞則讓節日有了“儀式感”,這種曾經與勞苦生活緊密相連的表演形式,如今成了當地特色文化,並成功載入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粑粑節開幕式上,分別有一場少兒和成人蓮湘舞表演。此外,當天上午,還有一批小朋友到柿樹崗鄉周橋小學,集體向蓮湘舞傳承人學習蓮湘舞。“趁蒿子粑粑節,讓跟多人瞭解蓮湘舞,把它傳承下去。”柿樹崗鄉政府一名文化工作人員說。

據瞭解,蓮湘舞最早由柿樹崗鄉黃花一帶農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艱苦勞作中初具雛形,到六十年代發揚光大,並進一步傳播。蓮湘舞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舞姿剛柔相濟,節奏明快,極具濃郁的柿樹特色。

蓮湘是一根約長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串有數個銅錢,塗以彩漆,兩端飾花穗彩綢。舞時可由數人、數十人及至上百人參加。表演者持蓮湘做各種舞蹈動作,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後,邊打邊唱。

目前,柿樹崗鄉有成人蓮湘舞隊伍18支,少兒蓮湘舞6支,最近幾年獲邀外出參加活動達200多場,獲得廣泛好評。2014年6月,該鄉的《蓮湘舞》成為安徽省唯一選派節目,參加在蘇州舉辦的全國蓮湘舞邀請大賽,並榮獲銀獎。

關鍵字4:精准扶貧

粑粑小產業,帶動扶貧大格局

肥西粑粑節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讓粑粑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喜愛,變得更加大眾化。隨著需求量日益擴大,粑粑已經成為柿樹崗鄉的一個小小產業。除了粑粑節期間,當地村民一年四季都會做粑粑來賣,或賣給當地的土菜館,或賣給到當地參觀的遊客,成為增收的一種新方式。

為了鼓勵粑粑產業壯大,將資源整合起來,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當地政府推出了精准的扶植政策,引導當地村民與專業合作社、企業進行合作,簽訂三方協議。企業到專業合作社下粑粑訂單,專業合作向村民收購,村民按要求進行生產。有了專業合作社這個紐帶,企業不愁貨源,村民不愁銷路。

有頭腦的村民,還可以蒿子粑粑為依託,通過其它方式來增收,廖德超就是其中一個。在特色粑粑市集上,廖德超的攤位最明顯,不過他的攤位上並沒有實物,而只有一個淘寶網店的二維碼。“如果有人喜歡蒿子粑粑,又嫌來一趟柿樹崗太麻煩,就可以在網上下單,快遞直接到家。”廖德超說。

記者瞭解到,廖德超今年34歲,2010年被確診為尿毒癥。為了延續他的生命,母親不惜割腎救子,家裡花去20萬元醫藥費,用盡了全部積蓄。遺憾的是,2017年,父親因為勞累過度去世。但生活的重擔沒有將他壓倒,手術成功後,他在鄉、村兩級幫助下,在淘寶網開設了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網路銷售,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如今,廖德超在網上銷售蒿子粑粑等柿樹崗鄉特產,增加家庭收入。

其實粑粑給當地帶來的改變,並不僅僅局限於粑粑本身。柿樹崗鄉黨委書記沈家創告訴記者,柿樹崗鄉打造粑粑節,把大量遊客吸引到當地,帶動了鄉村旅遊消費,餐飲、民宿的接待量逐漸增加,村民開辦的飯館、旅館也增加了很多。“新街社區、周橋新村周邊的飯館三年來增加了兩倍,提供的菜品在保證鄉土味的同時,也越來越精細。”

近年來,柿樹崗鄉通過土地流轉,建成了無花果、葡萄、桃子等扶貧產業園,依託粑粑節推出柿樹新農人認購會,把產業園的這些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扶貧產業園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振興鄉村經濟。

關鍵字1.粑粑聚會

10萬粑粑在柿樹崗聚會

肥西的粑粑最出名的當屬蒿子粑粑,每年清明前後,當地村民來到田野裡、山頭上,採摘刺頭蒿最嫩的部分,用米粉和其它佐料,做成美味的粑粑,使之成為春天時分,當地人的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部分,更被在外的遊子視作家鄉的象徵。

除了蒿子粑粑,這些年,焊粑粑、包心粑粑、豆饃粑粑等也越來越多地走上餐桌。這些粑粑都取材自大自然,經過手工製作,美味又健康,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發現、接受和喜愛,也使它們成為給親朋好友送禮的好選擇。

為了應對粑粑節期間遊客對粑粑的巨大需求,當地各鄉村早早都開始準備了,他們忙碌在田間,忙碌在廚房,做成各類粑粑10萬多個。當地相關部門採購了專門的機器,為粑粑進行真空包裝,讓粑粑的保存時間更長,美好的味道也得以留駐。粑粑的外包裝盒,經過精心的設計,上面的圖案都是柿樹崗鄉的特色旅遊元素,在粑粑市集上買來一盒盒的粑粑,送給親朋好友,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由於2018肥西粑粑節開幕式當天有近4萬遊客前來,10萬個肥西粑粑一上午即銷售一空,目前當地正加緊製作粑粑已滿足遊客需求。

關鍵字2.柿樹新農人認購會

認養一塊地,做個農場主

柿樹崗鄉物產豐富,有安徽省最大的無花果基地,以及大規模的葡萄園和桃園。這次的柿樹新農人認購會活動中,可“認養”的專案就包括這些。除此之外,韭菜、南瓜等菜地也在“認養”範圍內。

遊客在按流程現場“認養”這些項目後,可要求當地村民進行無農藥、無化肥管理。而用最原始、最自然的自然方法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將全部由認養人所有。

如果認養人有需要,還可以趁空閒之時,呼朋喚友到園區,參與果樹的施肥、修剪、除草、疏花疏果、套袋、轉果等農技工作,或者到耕地裡體驗農耕樂趣。

除此之外,當地農戶家飼養的雞、鴨、豬、羊等禽畜也都可以認養。如果對當地閒置農舍感興趣,也可以在“認養”後,將其打造獨居自己風格的民宿。

關鍵字3.文化傳承

非遺蓮湘舞傳承有人

蒿子粑粑讓節日有了“味道”,而蓮湘舞則讓節日有了“儀式感”,這種曾經與勞苦生活緊密相連的表演形式,如今成了當地特色文化,並成功載入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粑粑節開幕式上,分別有一場少兒和成人蓮湘舞表演。此外,當天上午,還有一批小朋友到柿樹崗鄉周橋小學,集體向蓮湘舞傳承人學習蓮湘舞。“趁蒿子粑粑節,讓跟多人瞭解蓮湘舞,把它傳承下去。”柿樹崗鄉政府一名文化工作人員說。

據瞭解,蓮湘舞最早由柿樹崗鄉黃花一帶農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艱苦勞作中初具雛形,到六十年代發揚光大,並進一步傳播。蓮湘舞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舞姿剛柔相濟,節奏明快,極具濃郁的柿樹特色。

蓮湘是一根約長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串有數個銅錢,塗以彩漆,兩端飾花穗彩綢。舞時可由數人、數十人及至上百人參加。表演者持蓮湘做各種舞蹈動作,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後,邊打邊唱。

目前,柿樹崗鄉有成人蓮湘舞隊伍18支,少兒蓮湘舞6支,最近幾年獲邀外出參加活動達200多場,獲得廣泛好評。2014年6月,該鄉的《蓮湘舞》成為安徽省唯一選派節目,參加在蘇州舉辦的全國蓮湘舞邀請大賽,並榮獲銀獎。

關鍵字4:精准扶貧

粑粑小產業,帶動扶貧大格局

肥西粑粑節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讓粑粑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喜愛,變得更加大眾化。隨著需求量日益擴大,粑粑已經成為柿樹崗鄉的一個小小產業。除了粑粑節期間,當地村民一年四季都會做粑粑來賣,或賣給當地的土菜館,或賣給到當地參觀的遊客,成為增收的一種新方式。

為了鼓勵粑粑產業壯大,將資源整合起來,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當地政府推出了精准的扶植政策,引導當地村民與專業合作社、企業進行合作,簽訂三方協議。企業到專業合作社下粑粑訂單,專業合作向村民收購,村民按要求進行生產。有了專業合作社這個紐帶,企業不愁貨源,村民不愁銷路。

有頭腦的村民,還可以蒿子粑粑為依託,通過其它方式來增收,廖德超就是其中一個。在特色粑粑市集上,廖德超的攤位最明顯,不過他的攤位上並沒有實物,而只有一個淘寶網店的二維碼。“如果有人喜歡蒿子粑粑,又嫌來一趟柿樹崗太麻煩,就可以在網上下單,快遞直接到家。”廖德超說。

記者瞭解到,廖德超今年34歲,2010年被確診為尿毒癥。為了延續他的生命,母親不惜割腎救子,家裡花去20萬元醫藥費,用盡了全部積蓄。遺憾的是,2017年,父親因為勞累過度去世。但生活的重擔沒有將他壓倒,手術成功後,他在鄉、村兩級幫助下,在淘寶網開設了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網路銷售,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如今,廖德超在網上銷售蒿子粑粑等柿樹崗鄉特產,增加家庭收入。

其實粑粑給當地帶來的改變,並不僅僅局限於粑粑本身。柿樹崗鄉黨委書記沈家創告訴記者,柿樹崗鄉打造粑粑節,把大量遊客吸引到當地,帶動了鄉村旅遊消費,餐飲、民宿的接待量逐漸增加,村民開辦的飯館、旅館也增加了很多。“新街社區、周橋新村周邊的飯館三年來增加了兩倍,提供的菜品在保證鄉土味的同時,也越來越精細。”

近年來,柿樹崗鄉通過土地流轉,建成了無花果、葡萄、桃子等扶貧產業園,依託粑粑節推出柿樹新農人認購會,把產業園的這些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扶貧產業園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振興鄉村經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