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最悲壯的傀儡皇帝,討賊不成反被殺,死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43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傀儡皇帝, 他們在位時間或長或短,

在位期間或認命或反抗, 結局卻大都比較窩囊。 例如漢靈帝的長子劉辯, 登基之後先有舅舅何進把持朝綱, 母親何太后垂席聽政, 後有權臣董卓將其廢為弘農王, 最終被鴆殺;漢獻帝劉協, 先後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曹操等人當作傀儡, 從十歲登基, 到五十四歲去世, 雖曾數度反坑, 最終卻無奈的將帝位禪讓;曹魏少帝曹芳、曹奐, 也是任人拿捏的典型。 但是同樣是傀儡, 其中卻出現一個永完不肯屈服的存在。 這個“另類”的傀儡皇帝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 正是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 字彥士, 是曹丕的孫子, 卻不是曹叡的兒子, 而是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 他是曹芳被廢之後被立為皇帝的。 這個時候, 朝堂已經完全被司馬家族把控, 他需要做的事情, 就是安安分分的當一個傀儡。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司馬家族架空魏室的心思越來越明顯, 他作為帝王的威嚴, 也一點一點被抹除。 這個時候, 他忍受不了了, 於是決定反抗。 《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曰:“帝見威權日去, 不勝其忿。

”也正是這個時候, 他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名言, 即“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雖然經過歷史的選擇和淘汰之後, 曹髦討伐司馬昭之前, 所說的話中, 最廣為流傳的是這一句話, 但是小編認為, 以曹髦當時的心情來看, 他之後所說的兩句話, 才更能表達自己心中的大志,

以及討伐司馬氏的決心。 那麼他之後說了什麼呢?同樣是《漢晉春秋》記載, 曹髦在不甘心受司馬昭控制的時候, 召來了尚書王經、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等幾人, 並道:“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意思是說, 司馬昭的篡權之心, 太過明顯了, 我不能看著受辱, 如今我要和你們一起去討伐的。

漢末三國時期, 御駕親征的諸侯或皇帝不在少數, 說出這類霸氣之言者, 也有先例, 例如赤壁之戰前, 孫權曾言“孤不能以十萬之眾, 受制於人”, 可是作為一個帝王, 想要除掉自己的臣子, 卻需要這般安排, 實在可悲。 可惜, 他召來的幾個人, 也並非與他一心, 反而適圖勸阻他。 但是無論他們說什麼, 也無法打消曹髦的決心, 他道:“行之決矣。 正使死, 何所懼?”這一刻, 他的決心再上一層樓, 他寧願與司馬昭玉石俱焚, 也不想再做一個傀儡。

只可惜,單憑一腔熱血,是除不掉司馬氏的,先不說他召來的王經等人,轉身便向司馬昭告了密,單說他組織的幾百人手,大都是宮中的奴僕,幾乎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司馬昭的軍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於是,他的這一次反抗,迅速失敗,他自己持劍加入戰陣,也被一個叫成濟的太子舍人刺死了。

說起曹髦的這一次反抗,可能很多自認為聰明的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笑話,畢竟他的反抗從發動之前,就註定了不會成功。可是他最起碼敢於反抗了,不是嗎?他最起碼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證明了老曹家的血性,不是嗎?正如他自己所言,“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 再說了,古往今來的傀儡皇帝,又有幾人,敢於說出那句“吾不能坐受廢辱,,今當與卿共討之”?可是曹髦就敢了。只可惜,一千八百年之後,人們只記住了他的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不記得他這兩句最有血性,最能彰顯不甘與決心的話語。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只可惜,單憑一腔熱血,是除不掉司馬氏的,先不說他召來的王經等人,轉身便向司馬昭告了密,單說他組織的幾百人手,大都是宮中的奴僕,幾乎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司馬昭的軍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於是,他的這一次反抗,迅速失敗,他自己持劍加入戰陣,也被一個叫成濟的太子舍人刺死了。

說起曹髦的這一次反抗,可能很多自認為聰明的人,會認為這是一個笑話,畢竟他的反抗從發動之前,就註定了不會成功。可是他最起碼敢於反抗了,不是嗎?他最起碼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證明了老曹家的血性,不是嗎?正如他自己所言,“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 再說了,古往今來的傀儡皇帝,又有幾人,敢於說出那句“吾不能坐受廢辱,,今當與卿共討之”?可是曹髦就敢了。只可惜,一千八百年之後,人們只記住了他的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不記得他這兩句最有血性,最能彰顯不甘與決心的話語。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