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精選丨孩子為什麼要善良,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有過這樣一個寓言小故事。 神靈讓兩個好朋友用石頭、剪刀、布的方式來決定誰來獲得一筆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輸的一方則會窮苦一生。

兩個朋友商量好, 兩人都出石頭, 這樣誰都拿不到。 結果, 善良的朋友甲為了讓朋友乙拿到, 就出了剪刀;沒想到自私的朋友乙為了讓自己獲得, 出了布。

根據規則, 善良的人拿到了寶藏, 而自私的人卻因此付出一生的代價。

世界會懲罰那些自私的人, 也會永遠善待那些善良的人, 並給予獎勵。

1

前段時間, 有網友在成都地鐵拍下這樣一幕:

一位坐著輪椅的乘客上車後,

輪椅隨著列車的慣性移動。 一名小夥很自然地搭了手, 拉住晃動的輪椅, 又把腳卡在輪子下, 把輪椅固定住。 幾站過去了, 他沒有抬頭, 也一直沒鬆手。

同車的乘客董女士表示, 被小夥的善良舉動“暖”到了。

其實在整個過程中, 兩個人之間沒有任何言語交流,

但是好像互相之間有種說不出來的默契。

“可以感受到那位殘疾乘客很安心, 因為最後他睡著了”。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視頻, 孩子從天臺失足滑落, 街邊的人冒雨為他駐足, 一雙雙大手張開, 只想成為安全接住孩子的保護傘。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 他的援助之手是不會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就是一種本能, 一種讓生命延續下去的本能。 每個人都有, 每個人也都需要。

2

想起朋友跟我說起她有次吃火鍋的經歷:

鄰桌坐著兩個女孩, 其中一個舉著手機, 提出合照, 另一個女孩高興地配合著。

就在這時不知從哪冒出來一個熊孩子, 跑到兩個女孩的桌底, 一邊探頭看, 一邊想偷拿放在桌角的手機。

女孩發現了, 阻止了他, 小孩索性站到椅子上, 往女孩的火鍋裡吐了幾口口水。

兩個女孩都嚇了一跳, 立馬找到了小孩的父母。 小孩挨了幾句批評自然不爽, 竟然趁著女孩回座位的時候, 拎起滾燙的湯鍋, 向那個告狀的女孩劈頭蓋臉地淋了上去!

後來聽說那個女孩半邊臉嚴重燙傷,

一張漂亮的臉蛋就算毀在熊孩子的手裡了。

見多了人性的惡, 才明白善良是多麼可貴。 好在這個世界美好總是大於黑暗, 總會有人偷偷愛著你。

有一個女人搬到新家, 鄰居住著一位單身母親和兒子, 日子過得窮困潦倒。

一天晚上社區停電,

女人剛找出蠟燭, 這時鄰居家的小男孩敲門詢問道:“阿姨, 你們家有蠟燭嗎?”女人心想, 這家人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 現在幫了他們, 以後不得什麼都來借, 於是不耐煩的回絕了男孩, 讓他去別處借。

當她正準備關門的時候, 男孩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他從懷裡拿出了兩根蠟燭說:“阿姨, 我不借蠟燭, 是我媽擔心你一個人在家, 沒有蠟燭不方便, 讓我拿這兩根蠟燭送給你”。

那一瞬間這個女人臉漲得通紅, 羞愧難當。

我們總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別人, 卻忽略了有些發自內心的善良。 它就像陽光, 哪裡有裂縫, 哪裡有缺口, 哪裡就有光芒和溫暖。

3

認識璐璐是個偶然的機會, 作為教研組的同事, 雖然有過工作上面的接觸, 但是平時並沒有過多交流。璐璐其貌不揚,敦厚樸實,笑起來憨憨的樣子完全不像一個精明強幹的女人。

前幾天,我轉發了一條大學同學求助的「輕鬆籌」消息,是她親戚的孩子因車禍腦部受傷,現在醫院需要一筆幾十萬的醫藥費。

我想,現在朋友圈一看到「幫幫我吧」這樣的連結,大多數人都會置疑甚至反感。

消息發上去後,只有有幾個要好朋友問了幾句,但都沒有多說什麼,唯有璐璐簡單寫了「支持」二字,還默默地捐了好幾筆款項 。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晚上,璐璐把我拉進她組建的一個捐款群,也讓她的朋友為孩子捐款。

出人意料的是,群裡的朋友都是默默地轉帳發紅包,他們完全無條件地相信璐璐,不一會就湊起了一筆為數不小的款項。

那件事之後,小蔡發自內心的善良和他與朋友之間的信任,讓我對他印象深刻。

4

不只是璐璐自己這麼善良,她的一家都是如此樂善好施。

為了讓在外的鄉友能經常吃上家鄉的小吃,璐璐一家經常自掏腰包,全家不辭辛勞齊上陣,提前買好菜,請大家來品嘗家鄉的小吃。像這樣的聚餐,小蔡一家已經堅持了好幾年。

我也去參加了一次,那次的聚餐,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璐璐孩子全程臉上掛著滿滿的真誠的笑容。一個孩子,忙前忙後的幫助父母,屋裡屋外的給叔叔阿姨端茶倒水,有空也會照顧來玩的弟弟妹妹。

沒有人去要求,沒有人去監督,默默付出,也許是孩子心中無私善良最好的表達。這樣的孩子,像個自帶光環的小太陽,善良讓他充滿了魅力,自然會吸引了一群和他一樣善良的人。

5

現實社會中,善良的人心不設防,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尤其是我們的孩子!

哈佛大學“推廣關愛”(Making Caring Common )項目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大約80%的少年調查物件表示,父母更關注他們的成績或開心與否,而不在意他們是否關心善待別人。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專案負責人理查·韋斯布林德(Richard Weissbourd)和他的同事提出了若干建議。

把關心他人作為優先重點

Why?

父母們常常更關注自己的孩子是否快樂,是否學業有成,而很少關注孩子是否懂得關心體諒他人。但是孩子需要學會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比如在踢足球時,要不要把球傳給隊友?在朋友被人欺負時,要不要挺身而出?

How?

孩子需要父母告訴他們,關心善待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父母應該提高對孩子道德的期望值,比如要求他們做到言出必行(即使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快)。舉個例子,在孩子退出參加的體育社團、樂隊或是準備和某個朋友“絕交”時,父母有必要讓孩子考慮下自己對集體和朋友所應承擔的責任,並且鼓勵他們在除了“退出”這種激烈的手段之外還能否採用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Try this

不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最大的期望就是你快樂。”而是說:“最重要的是,你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要求孩子尊重他人,即便他們很累、很煩躁甚至很生氣。

和在孩子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他成人打交道時,要注意詢問孩子是否有關愛他人的表現。比如,問問老師孩子在校時,是否能夠融入集體,表現友善?

製造機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和感謝別人

Why?

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什麼時候都不晚,不過可別指望孩子“自動”就長成那樣了。和其他能力的發展一樣,孩子也需要通過練習來學會關愛他人,對關心自己的人表示感激。研究表明,懂得感激的孩子,常常也是一個樂於助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和寬容的人。同樣,他們也往往更快樂、更健康。

How?

學會關心他人,和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或是一門樂器一樣,需要練習。每天的重複非常必要,不論是幫助同學完成作業或是完成一項班級工作,都能讓關愛他人變成一種習慣。

Try this

不要對孩子每一次幫助別人的舉動都給予獎勵。比如晚飯後他們擦了桌子,這其實是一個家庭成員應該做到的事。只有當孩子幫了更大的忙時,比如幫助了班裡被欺負的同學,再獎勵他們。

和孩子聊聊在電視上、書裡、生活中見過或聽過哪些善良的行為?哪些不是?為什麼?這樣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注自己是否也常常做出善舉。

將“感激”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是在吃飯時、睡覺前、坐車或是坐地鐵時,無論對方是給予了莫大幫助還是僅僅做了舉手之勞,都要對此表示感謝。

擴大子女的關心範圍

Why?

大多數孩子都只在意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他們所關注的圈子其實非常狹窄。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孩子關心“圈子”以外的人,比如班裡的新同學、和他說不同語言的人、學校的保安甚至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

How?

孩子需要具備聚焦的能力,去仔細地傾聽自己小圈子裡的故事,關注親密之人的生活;但同時也需要具備跳出去的能力,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闊更多樣化的世界,聆聽和理解其他人的不同觀點,包括來自弱勢群體的聲音。孩子們也需要考慮自己做出的一個決定會對一個集體產生什麼影響。例如,退出所在的足球隊,可能會影響個隊伍的士氣,甚至輸掉一場重要的比賽。特別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孩子們還需要學會關注和理解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人。

Try this

教會孩子對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都真誠、友善,比如對校車司機和餐廳服務員。

鼓勵孩子關心弱勢群體。幫孩子一起出主意,怎麼能進入“關心和鼓勵圈”,比如看到同學哭了,就上前安慰。

讀報紙或是看電視新聞時,和孩子討論下生活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孩子們,尤其是貧困和戰亂地區的孩子們所面臨的挑戰。

成為堅定的道德榜樣和導師

Why?

孩子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來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尤其從是他們尊重的人身上(比如父母)。比如,電梯門要關時,看到奔跑而來的人,你會按下開門鍵等等對方嗎?同樣,他們也向父母學習,如何在倫理兩難的衝突中做出選擇。例如,“我最好的朋友不喜歡我的新鄰居,那我的生日聚會到底要不要邀請新鄰居呢?”

How?

要培養一個善良的孩子,首先我們自己就成為有道德的父母,這意味著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儘量做到:誠實、公平、關心我們自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時時刻刻保持完美。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我們也需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陷。我們還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他們的觀點,清楚地展示我們究竟希望他們如何與人交往。

Try this

每個月至少參加一次公益活動,比如做志願者或是給慈善活動捐款。如果能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就更好了。

在飯桌上,和孩子討論一些道德兩難問題,看看孩子會如何回答。比如一個身無分文的人為了救自己患重病的妻子,而去當小偷,是否應該?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他在生活中遇到過的類似困難抉擇。

指導孩子控制破壞性的情緒

Why?

有能力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常常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生氣、羞愧、嫉妒等等。

How?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當然我們也得教給他們正確調節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ry this

這有一個簡單易學的方法可以讓情緒迅速平復下來。(對大人也管用哦。)

讓孩子停止現在正在做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在心中默默從1數到5,並且重複這些動作直到平靜下來。此後,每當你發現孩子心情不佳時,都可以提醒他重複這些步驟,也可以和他一起練習。過段時間,孩子就會自動地使用這種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臺灣作家劉墉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同時養了貓和魚,貓吃了魚,你除了責備貓,更應該責備自己。同樣的道理,當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點,卻不加防範,而且吃虧的時候,除了怨恨那個人,更應該檢討自己。每個人都是人,都有著人性的善與惡,我們永遠不能因為對方表現得善良,而忘記了他也有人性的弱點。

—— 《不好也不壞的人》

請把你和孩子的善良要留給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那種將的善良接受得理所應當,並且欲求不滿得寸進尺的人。

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所謂人生百態,無非就是用很多個善,去對抗那些故意為之的惡;用很多個美好,去對抗那些蒙蔽雙眼的骯髒。

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你的每一次負重前行,都有世界的溫柔善意如影隨形。

而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因為聰明只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來源丨本真教育良心網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市教委觀點。

往期精彩回顧

總編:唐 樵

責編:蔣 松

編輯:李艾妮

但是平時並沒有過多交流。璐璐其貌不揚,敦厚樸實,笑起來憨憨的樣子完全不像一個精明強幹的女人。

前幾天,我轉發了一條大學同學求助的「輕鬆籌」消息,是她親戚的孩子因車禍腦部受傷,現在醫院需要一筆幾十萬的醫藥費。

我想,現在朋友圈一看到「幫幫我吧」這樣的連結,大多數人都會置疑甚至反感。

消息發上去後,只有有幾個要好朋友問了幾句,但都沒有多說什麼,唯有璐璐簡單寫了「支持」二字,還默默地捐了好幾筆款項 。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晚上,璐璐把我拉進她組建的一個捐款群,也讓她的朋友為孩子捐款。

出人意料的是,群裡的朋友都是默默地轉帳發紅包,他們完全無條件地相信璐璐,不一會就湊起了一筆為數不小的款項。

那件事之後,小蔡發自內心的善良和他與朋友之間的信任,讓我對他印象深刻。

4

不只是璐璐自己這麼善良,她的一家都是如此樂善好施。

為了讓在外的鄉友能經常吃上家鄉的小吃,璐璐一家經常自掏腰包,全家不辭辛勞齊上陣,提前買好菜,請大家來品嘗家鄉的小吃。像這樣的聚餐,小蔡一家已經堅持了好幾年。

我也去參加了一次,那次的聚餐,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璐璐孩子全程臉上掛著滿滿的真誠的笑容。一個孩子,忙前忙後的幫助父母,屋裡屋外的給叔叔阿姨端茶倒水,有空也會照顧來玩的弟弟妹妹。

沒有人去要求,沒有人去監督,默默付出,也許是孩子心中無私善良最好的表達。這樣的孩子,像個自帶光環的小太陽,善良讓他充滿了魅力,自然會吸引了一群和他一樣善良的人。

5

現實社會中,善良的人心不設防,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尤其是我們的孩子!

哈佛大學“推廣關愛”(Making Caring Common )項目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大約80%的少年調查物件表示,父母更關注他們的成績或開心與否,而不在意他們是否關心善待別人。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專案負責人理查·韋斯布林德(Richard Weissbourd)和他的同事提出了若干建議。

把關心他人作為優先重點

Why?

父母們常常更關注自己的孩子是否快樂,是否學業有成,而很少關注孩子是否懂得關心體諒他人。但是孩子需要學會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比如在踢足球時,要不要把球傳給隊友?在朋友被人欺負時,要不要挺身而出?

How?

孩子需要父母告訴他們,關心善待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父母應該提高對孩子道德的期望值,比如要求他們做到言出必行(即使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快)。舉個例子,在孩子退出參加的體育社團、樂隊或是準備和某個朋友“絕交”時,父母有必要讓孩子考慮下自己對集體和朋友所應承擔的責任,並且鼓勵他們在除了“退出”這種激烈的手段之外還能否採用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Try this

不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最大的期望就是你快樂。”而是說:“最重要的是,你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要求孩子尊重他人,即便他們很累、很煩躁甚至很生氣。

和在孩子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他成人打交道時,要注意詢問孩子是否有關愛他人的表現。比如,問問老師孩子在校時,是否能夠融入集體,表現友善?

製造機會讓孩子學會關心和感謝別人

Why?

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什麼時候都不晚,不過可別指望孩子“自動”就長成那樣了。和其他能力的發展一樣,孩子也需要通過練習來學會關愛他人,對關心自己的人表示感激。研究表明,懂得感激的孩子,常常也是一個樂於助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和寬容的人。同樣,他們也往往更快樂、更健康。

How?

學會關心他人,和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或是一門樂器一樣,需要練習。每天的重複非常必要,不論是幫助同學完成作業或是完成一項班級工作,都能讓關愛他人變成一種習慣。

Try this

不要對孩子每一次幫助別人的舉動都給予獎勵。比如晚飯後他們擦了桌子,這其實是一個家庭成員應該做到的事。只有當孩子幫了更大的忙時,比如幫助了班裡被欺負的同學,再獎勵他們。

和孩子聊聊在電視上、書裡、生活中見過或聽過哪些善良的行為?哪些不是?為什麼?這樣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注自己是否也常常做出善舉。

將“感激”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是在吃飯時、睡覺前、坐車或是坐地鐵時,無論對方是給予了莫大幫助還是僅僅做了舉手之勞,都要對此表示感謝。

擴大子女的關心範圍

Why?

大多數孩子都只在意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他們所關注的圈子其實非常狹窄。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孩子關心“圈子”以外的人,比如班裡的新同學、和他說不同語言的人、學校的保安甚至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

How?

孩子需要具備聚焦的能力,去仔細地傾聽自己小圈子裡的故事,關注親密之人的生活;但同時也需要具備跳出去的能力,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闊更多樣化的世界,聆聽和理解其他人的不同觀點,包括來自弱勢群體的聲音。孩子們也需要考慮自己做出的一個決定會對一個集體產生什麼影響。例如,退出所在的足球隊,可能會影響個隊伍的士氣,甚至輸掉一場重要的比賽。特別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孩子們還需要學會關注和理解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人。

Try this

教會孩子對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都真誠、友善,比如對校車司機和餐廳服務員。

鼓勵孩子關心弱勢群體。幫孩子一起出主意,怎麼能進入“關心和鼓勵圈”,比如看到同學哭了,就上前安慰。

讀報紙或是看電視新聞時,和孩子討論下生活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孩子們,尤其是貧困和戰亂地區的孩子們所面臨的挑戰。

成為堅定的道德榜樣和導師

Why?

孩子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成人的行為來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尤其從是他們尊重的人身上(比如父母)。比如,電梯門要關時,看到奔跑而來的人,你會按下開門鍵等等對方嗎?同樣,他們也向父母學習,如何在倫理兩難的衝突中做出選擇。例如,“我最好的朋友不喜歡我的新鄰居,那我的生日聚會到底要不要邀請新鄰居呢?”

How?

要培養一個善良的孩子,首先我們自己就成為有道德的父母,這意味著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儘量做到:誠實、公平、關心我們自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時時刻刻保持完美。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我們也需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陷。我們還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他們的觀點,清楚地展示我們究竟希望他們如何與人交往。

Try this

每個月至少參加一次公益活動,比如做志願者或是給慈善活動捐款。如果能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就更好了。

在飯桌上,和孩子討論一些道德兩難問題,看看孩子會如何回答。比如一個身無分文的人為了救自己患重病的妻子,而去當小偷,是否應該?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他在生活中遇到過的類似困難抉擇。

指導孩子控制破壞性的情緒

Why?

有能力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常常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生氣、羞愧、嫉妒等等。

How?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當然我們也得教給他們正確調節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ry this

這有一個簡單易學的方法可以讓情緒迅速平復下來。(對大人也管用哦。)

讓孩子停止現在正在做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在心中默默從1數到5,並且重複這些動作直到平靜下來。此後,每當你發現孩子心情不佳時,都可以提醒他重複這些步驟,也可以和他一起練習。過段時間,孩子就會自動地使用這種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臺灣作家劉墉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同時養了貓和魚,貓吃了魚,你除了責備貓,更應該責備自己。同樣的道理,當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點,卻不加防範,而且吃虧的時候,除了怨恨那個人,更應該檢討自己。每個人都是人,都有著人性的善與惡,我們永遠不能因為對方表現得善良,而忘記了他也有人性的弱點。

—— 《不好也不壞的人》

請把你和孩子的善良要留給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那種將的善良接受得理所應當,並且欲求不滿得寸進尺的人。

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所謂人生百態,無非就是用很多個善,去對抗那些故意為之的惡;用很多個美好,去對抗那些蒙蔽雙眼的骯髒。

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你的每一次負重前行,都有世界的溫柔善意如影隨形。

而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因為聰明只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來源丨本真教育良心網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市教委觀點。

往期精彩回顧

總編:唐 樵

責編:蔣 松

編輯:李艾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