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任毓駿:那些經常用錯的詞

引自 新聞與寫作

一、“樹立”與“豎立”

“樹立”是建立的意思, 多指抽象的東西, 如“樹立榜樣”。 “豎立”多指具體的東西, 如“豎立著紀念碑”。

二、“授權”與“受權”

這是一組相對的詞彙, 其差別在於“授權”意為給予, “受權”意為接受。 兩者若用錯, 會鬧出笑話。 如: “人大常委會授權新華社播發這部法律”, 是“人大常委會給予新華社播發這部法律之權”的意思。 而“新華社受權播發這部法律”則是“新華社拉受了播發這部法律之權”的意思。 新華社播發稿件掛欄目時統一使用“人大常委會授權發佈”, 絕對不能用“受權發佈”。 而稿件正文常常使用“新華社×日受權播發某某法律檔”等用法。

三、“通信”與“通訊”

不論採用何種手段傳遞資訊, 都叫“通信”。 而“通訊”的意思:第一, 是指利用電碼傳遞消息, 如“通訊社”“通訊網”;第二, “通訊”是相對於“消息”的指一種新聞體裁, 可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報導。

“通訊員”指報刊、電臺等約請為其經常寫作新聞報導的非專業人員;而“通信員”指部隊、機關中傳送公文信件的人員。 二者不可混用!

四、“誣衊”與“污蔑”

“誣”從“言”, 指捏造事實損害別人名譽, 如“造謠誣衊”。

“汙”原指渾濁的水, 後來泛指髒東西。 如果說“污蔑好人”, 所指的重點不在於“捏造事實”, 而在於使用“污辱性的言語”。

五、“學歷”與“學力”

“學歷”一般指(在校)學習的經歷, 如“大學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

“學力”一般指學習所達到的程度。

如可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

六、“竿”、“杆”、“稈”

“竿”“杆”“稈”。 “竿”指竹竿, 所組詞彙與竹子原料有關。 “釣竿”現在多用塑膠來做, 但仍沿用“竿”字。 “杆”是指細長的棍狀物。 如旗杆、電線杆。 “稈”是指某些植物的莖, “秸稈”“麥稈”不要寫作“秸杆”“麥杆”。

七、“憾” 與“撼”

“憾” 與“撼”。 “憾”從“心”, 是指失望、不滿足。 最常用的如“遺憾”、“缺憾”。

“撼”從“手”, 有動感、搖動狀。 如“撼動”、“搖撼”。 須注意的是, “震撼天地”不要寫作“震憾天地”。 而“震撼人心”, 不要因為與“人心”有關就寫成“震憾人心”。

八、“即”與“既”

“即”與“既”。 兩字容易混用, 要細加區別。 “即”指“靠近”的意思, 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 如“一觸即發”;“即使”的“即”有假設的意思。 “既”指已經達到、已經過去, 如“既成事實”“既然如此”“既往不咎”和“既得利益”。

也是連接詞, 如“既高且大”、“既聰明又用功”。

九、“記”與“紀”

“記”與“紀”, 有時是同義詞, 而用時要注意其區別。 “記”多義, 抄寫下來用“記錄”、“記載”。 留存在心中用“記憶”。 也有“標誌”“符號”之意, 如“標記”。

“紀”也有記下來的意思, 如“紀實”就是指記錄事實, 也指記錄真實情況的文字(多用於標題), 一般不寫作“記實”。 “紀行”一般不寫作“記行”。

在“紀念”“紀元”“紀律”和“創紀錄”“紀錄片”等詞中, 不要用“記”。

十、“篷”與“蓬”

“篷”從“竹”, “篷”是用竹篾、葦席、布等做成的、張蓋在上面遮日光擋風雨的東西, 故而不要把“帳篷”“頂篷”“遮陽篷”中的“篷”寫成“蓬”。

“蓬”從“草”, 是一種草本植物, 引申為散亂, 如“飛蓬”“蓬鬆”“蓬蓽生輝”, 其中的“蓬”不要寫作“篷”。

十一、“青”與“輕”

這兩字主要在書寫“青年”和“年輕”時較易用混亂。

“年輕力壯”“年輕人”中的“輕”不要用“青”;“青年”“青春”“年青有為”中的“青”不要用“輕”。

十二、“氣”與“汽”

凡與自然狀態的各種氣體有關的詞語, 一般用“氣”。 凡與非自然狀態下的各種氣體有關的詞語, 一般用“汽”。 液體變成氣體叫“汽化”, 不能寫作“氣化”。 “氣化”是中醫學的專門術語, 指人體三焦之氣的運行變化。

“蒸汽”指水蒸氣, “蒸氣”指的是液體或固體因蒸發、沸騰或昇華而變成的氣體, 如“水蒸氣”。 “暖氣”指把蒸汽或熱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建築物內的散熱器中, 散出熱氣, 使室溫增高。 “汽暖”則是指上述供暖方式。 把煤氣壓縮成液體, 稱“液化氣”;“汽水”“汽酒”卻用“汽”。 這幾種情形, 並不合字的本義, 是人們使用中約定俗成的。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