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

(2017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的要求, 為跟蹤分析和評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年度進展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組織各有關部門和各省(區、市)人民政府進行總結、委託研究機構進行協力廠商評估、赴地方開展專題調研的基礎上, 形成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以下簡稱《年度報告》)。

《年度報告》梳理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完善工作機制、落實支持政策、推進配套改革、強化公共服務和開展試點示範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總結了各地在模式創新、主體培育、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和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和顯著成效。

一、工作力度持續加大

2017年,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 切實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不斷完善配套政策, 持續加大工作力度, 因地制宜強化政策落地和機制創新, 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一)努力完善工作機制

一是健全協調機制。 各地區和有關部門通過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等方式, 進一步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組織領導與協調機制,

強化頂層設計。 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農業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部門協同推進機制, 印發了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工作方案及2017年工作要點, 推動各部門協同合作、研究重大問題、協調扶持政策、督促貫徹落實。 山西、重慶、雲南等省(市)成立了多部門參與的省級聯席會議制度, 協調解決試點示範中的重大問題, 形成了溝通協商、部門協作、合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機制。

二是開展調研督導。 中央農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組成四個聯合調研組, 分赴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南、廣東等省開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保障督導調研。

國土資源部對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了書面調查, 在匯總各調研組和書面調研情況的基礎上, 起草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保障督導調研報告》, 報送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領導。 國家發展改革委赴福建、山西等省開展專題調研, 督促地方進一步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作。 農業部督促各地加大力度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對10個省(區、市)開展調研督查, 並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的報告》。

三是強化宣傳推介。 國家發展改革委再次編制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彙編》, 從全國251個產業融合典型案例中精選出101個彙編成冊,

印發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予以推介, 並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對重點典型案例進行宣傳。 2017年9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內蒙古自治區在巴彥淖爾舉辦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場會, 交流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經驗做法, 國務院領導親臨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 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 農業部宣傳推介了18個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案例, 召開了農產品加工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案例研討會, 印發了《關於宣傳推介一批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對全國“一縣一業”、“一園一業”、“一企一業”三類發展典型進行宣傳推介。 國土資源部在門戶網站開設了“產業用地政策實施”專欄,
宣傳推廣各地落實用地政策支持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產品流通、農村電子商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做法。 各地區注重抓典型、推先進工作, 吉林省組織各縣市開展“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典型推介活動, 以5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為基礎, 廣泛徵集先進典型, 組織編寫了吉林省“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典型彙編。 新疆建設兵團編制了典型案例, 大力推介示範村鎮的名優特色產品, 推廣示範村鎮的好經驗好做法。

四是加強業務培訓。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山東省新泰市召開了專題培訓班, 對各地發展改革部門、試點示範縣負責同志進行培訓, 總結工作成績, 分享經驗做法。 農業部舉辦了兩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實施培訓班, 開辦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培訓班,對12個貧困地區150餘名村及合作社負責人進行培訓。各地區也積極加大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專題培訓,甘肅省已連續2年舉辦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對各市縣區和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全面系統培訓,聯合淘寶大學蘭州分部、阿裡巴巴西北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了兩輪農村電商巡迴培訓,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電子商務(電商扶貧)高級研修培訓班,啟動了“萬名電商人才培訓工程”。

(二)細化實化支持政策

一是積極拓寬投融資管道。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發揮企業債券融資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印發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發佈了2017年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為外資投向農產品加工業和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等創造了寬鬆便利條件。財政部與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實施意見,將“互聯網+現代農業”等作為推廣PPP的六大重點領域,並安排資金支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和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人民銀行支援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債務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保監會大力推廣小額貸款保障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等保險增信模式,低成本盤活農戶資產。天津、內蒙古、福建、河南、重慶、寧夏等省市區積極創新涉農貸款擔保產品,四川省探索設立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貴州省利用扶貧產業基金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雲南省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項納入省重點專案投資基金支持範圍。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5年以來累計安排資金7.18億元,扶持產業融合項目141個。福建省2016年以來共下達財政資金8.86億元,用於支持涉及產業融合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農民創業園、農產品初加工等。西藏自治區設立了鄉村文化旅遊發展基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扶持各地發展鄉村文化旅遊。

三是強化用地保障。針對各地反映強烈的產業融合用地問題,國土資源部在2017年土地利用計畫安排中明確要求各地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啟動了近萬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保障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12號)。吉林、黑龍江2017年單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增用地指標的比例分別達到8%和10%。福建省要求在下達年度土地利用計畫指標時,各設區市按照不低於省裡下達一般建設專案用地計畫5%的原則,單獨安排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廣東省專項下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指標5000畝。上海市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設施佈局規劃用地試點專案,探索農用地複合利用。

(三)大力推進配套改革

一是創新涉農專項支付資金管理方式。2017年4月財政部會同農業部印發了《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在全國推廣“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2017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按照專項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管理的職責分工,在中央、省、市、縣等層級分類有序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行業內涉農資金在預算編制環節進行源頭整合,行業間涉農資金主要在預算執行環節進行統籌,進一步強化了行業內涉農資金整合與行業間涉農資金統籌的銜接配合。

二是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7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塊地”改革提速、延期,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創新發展。各地區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推進,大多數省份相關工作已進入尾聲。人民銀行指導金融機構創新了信貸管理機制和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了“兩權”直接抵押、“農戶聯保+土地經營權抵押” “農民合作社和農戶擔保+土地經營權抵押”等多種金融產品。各地也積極探索了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新機制,福建省沙縣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通過農村產權評估與推廣村級擔保基金、精准扶貧擔保基金,開展了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業設施設備等“產權抵押+基金擔保”貸款,逐步啟動盤活了農村資源資產,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夯實了基礎。吉林省搭建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普及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初步形成了覆蓋各市(州)、縣(市、區)、鄉(鎮)的三級交易平臺體系。重慶市依託市農村土地交易所,積極拓展區縣產權交易服務體系。

三是探索制定農用地基準地價制度。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公示地價體系建設和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推進了農村地價體系建設,為農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了參考依據。

(四)持續強化公共服務

一是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實施了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行動,起草並報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基礎設施網路;會同交通運輸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起草並以國辦名義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個省區建設304個產地集配中心、農產品交易倉儲設施和冷鏈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區域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專案,支持山東、河南等10個省區發展冷鏈物流,在全國13個省區支援25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並在試點基礎上印發了加強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慶市加快建設主城、區縣、鄉鎮(社區)三級農產品市場體系,配套建設資訊化系統、檢驗檢疫等設施。福建省2017年安排冷鏈物流支持資金1900萬元,支持各區縣建設改造冷庫設施、批發市場低溫物流專區和零售企業終端低溫設施等。河南省加快構建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

二是提升農村資訊化服務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了2017年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援河北等10個省市農村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農業部實施了益農資訊社“整省推進”建設,採用以獎代補政策,支援“公助民建、公管民營”方式開展建設運營,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範和農業裝備智慧化,探索農業物聯網軟硬體購置補貼辦法。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工業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畫》,支援涉農工業企業搭建綜合性資訊化服務平臺,會同財政部加快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支援27個省份13萬個行政村實施寬頻網路建設和升級改造,全國行政村光纖網路覆蓋率提升至94%。內蒙古通過“12316”三農服務熱線,為產業融合主體提供技術諮詢、政策解讀、農資打假、維權投訴、生產指導、供求發佈等綜合服務。貴州省啟動了“農業雲”建設,廣東省積極推進農村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建設,河南省建立農業大資料中心並全面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

三是加強品牌建設。國家工商總局積極推進“商標富農”,大力推進地理標誌和農產品商標註冊便利化,與電商平臺企業合作搭建地理標誌流通平臺,建立農村基層合同助農指導站,制定並免費發放適合農業生產經營需求的涉農合同示範文本。國家林業局成立了林業品牌工作領導小組,實施森林生態標誌產品建設工程,編制了《林業品牌建設與保護行動計畫》。吉林省啟動實施了區域公用品牌規劃編制工作,建立全省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全省工商系統建立了100個合同諮詢服務指導站,制定了合同幫農十項工作制度。天津市舉辦了首屆名優特農產品展示暨加工技術對接會。

四是推進農村信用體系發展。人民銀行指導各地以資料庫和網路服務平臺建設為核心,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農戶信用評級和“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福建省沙縣按照“先建檔、後評級、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縣開展農戶經濟檔案建檔及信用評級工作,並依託政府辦公網路,實現農戶信用資訊在縣域涉農銀行間共用。

(五)積極開展試點示範

一是有關部門開展全國性試點示範。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旅遊局在深入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的基礎上,聯合印發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個融合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發展、利益聯結緊密、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示範作用顯著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2017年確定了首批148個示範園創建單位。農業部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於支持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的意見》,提出按照“一年有規劃、兩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的總體安排,力爭在全國範圍內培育打造和創建一批融合發展先導區,並創建了60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財政部會同農業部支援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安排資金8.3億元支持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業和資訊化部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創建中,建設了29個涉農產業示範基地。商務部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持756個縣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準。國家旅遊局創建了100家“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組織認定了10家“中國優秀鄉村旅遊目的地”。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確定了5個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工作。

二是各地區開展地方性試點示範。山西省在國家級產業融合試點縣太谷縣啟動了山西“農穀”省級戰略,集中資源、彙集政策打造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高地,同時擇優遴選6個縣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融合示範園。福建省著力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扎實有序推進試點示範創建工作,目前確定國家級試點示範縣5個、試點示範創建鄉鎮51個、示範村372個,試點示範地區積極發展了多類型產業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異化發展格局,其中,建甯縣持續培育了“農業+農產品深加工”模式,湧現出了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推進了“農業+電子商務”模式,探索了“農業+鄉村旅遊”模式,推動了3個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創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等功能,形成了159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點。

二、發展成效日益顯現

2017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繼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進程、豐富融合內容、提升融合品質的同時,著重圍繞農民持續增收、農民就業創業、貧困地區精准扶貧等方面聚焦發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村產業融合主體不斷湧現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把培育融合主體作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培育發展了一大批基礎作用大、引領示範好、服務能力強、利益聯結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融合主體。目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主體已實現從數量增加到品質提升、從單純生產到綜合帶動、從收益獨佔到利潤共用的轉變,展現出較強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進入到成長成型的蓬勃發展期。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2.7萬家,已服務3600多萬農戶,託管面積2.32億畝。

(二)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大幅增加

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領域,成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打造綠色品牌、推進“三品一標”建設的“催化劑”。特別是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上特產館、品牌店、專銷區加快建設、持續擴張,推動了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落地。一年來,借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地特別是主產區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規模化持續發展。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標準化、清潔化生產深入推進,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水準進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9月,全國累計完成農產品商標註冊279.5萬件,註冊地理標誌商標3734件。截至2017年10月底,貴州省已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2663個、產地6355個、面積3246萬畝;有機農產品1117個、面積144萬畝;農產品地理標誌48個;“三品一標”面積3474萬畝,占全部耕地的50.1%;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品質安全示範區8個。江西省通過開展綠色生態農業行動、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大提升工程,已獲得了3657個“三品一標”產品、590個綠色食品、1024個有機產品、74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提檔升級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各地湧現出多類型多樣化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突出了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迴圈發展導向;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倉儲、行銷鏈式發展;引導了更多的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了產城融合發展。特別是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服務規範化和發展集聚化態勢。各地相繼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風情、歷史、人文等於一體的“可遊、可養、可居、可業”的鄉村景觀綜合體和田園實踐館,推出了休閒農業示範縣、美麗休閒鄉村和經典旅遊線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電、路、氣、網等設施和衛生、消防、安全等條件大幅改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預計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收入超過6200億元,年接待遊客22億人次。同時,農村電子商務勢頭勃發,迅速覆蓋廣大的縣、鄉、村,顯現出較高的業態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017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和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四)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

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經營主體同農民形成了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產銷聯動、利潤返還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份紅”、“固定租金+企業就業+農民養老金”、“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多種收益分配形式。與原有的利益聯結機制相比,利益聯結關係出現了新的提升,農民同經營主體構建起了產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的躍升。一些省區的貧困地區利益聯結中的價值鏈分配重心,開始向上游農戶傾斜,向極度貧困農民傾斜,探索出了“股權量化、按股份紅、收益保底”和“扶貧資金變股金”的資產收益分配形式,社會資本在貧困地區資源開發中,最大限度讓利給貧困戶,實現了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穩定增收、扶貧脫貧的效果。江蘇省698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200萬戶,95%以上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湖北省金秋農業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每畝800元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每年每畝3000元勞務工資返聘農民,流轉土地在核算成本後紅利五五分配,每年4000元以上,農民每年畝均保底收入達到7800元。

(五)農民增收與就業管道日益多元

通過模式創新、鏈條延伸、主體參與、要素激發、業態打造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民增收從相對狹窄的農業領域向更為寬廣的二三產業領域持續拓展,從農業生產單環節向全產業鏈持續拓展,從農業內部向農業外部持續拓展,“獲農金、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農民跨界增收、跨域獲利的格局基本形成。據統計,2016年山東省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戶戶均增收2680元,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40%。新疆自治區昭蘇縣,通過實施特色馬產業融合發展,農牧民人均馬產業收入1920元,人均來自馬產業增收對畜牧業增收貢獻率達到36.4%,對農牧民人均新增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了19.8%。不斷拓展的農牧結合、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網購電商、鄉村養生養老等領域,成為農民就業創業的巨大平臺和重要載體,大批閑賦農民、返鄉人員、退伍轉業軍人甚至農村殘疾人員等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了就業創業。2017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超過740萬,其中返鄉農民工占72.5%;全國從事休閒農業的人員達到900萬,帶動了700萬戶農民從中受益。返鄉下鄉創業人員中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類專案,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資訊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

(六)助力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成效明顯

各部門和貧困地區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資金投入、專案開發、人員培訓、設施建設等扶持政策,與精准扶貧緊密結合,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不但有效開發和利用了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特色優勢,“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而且從根本上找到了產業扶貧、產業脫貧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改變了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環境條件,奠定了貧困地區產業興旺的基礎,激發了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擴大了扶貧成果,提高了脫貧品質。截至2017年10月底,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幫助建設的2萬個扶貧車間,帶動了14.9萬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截至2017年底,全國756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占比達66%,帶動近3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依託電商實現增收。20家知名電商企業開通電商扶貧頻道,為近300個國家級貧困縣網路銷售農村產品提供流量支援、費用減免等優惠。湖南省依託“電商扶貧”,實現全省51個貧困縣(市、區)6924個貧困村445萬貧困人口長期、穩定、直接脫貧,全省1200億元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中,51個貧困縣的交易額占到40%以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

開辦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培訓班,對12個貧困地區150餘名村及合作社負責人進行培訓。各地區也積極加大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專題培訓,甘肅省已連續2年舉辦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對各市縣區和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全面系統培訓,聯合淘寶大學蘭州分部、阿裡巴巴西北服務中心等機構開展了兩輪農村電商巡迴培訓,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電子商務(電商扶貧)高級研修培訓班,啟動了“萬名電商人才培訓工程”。

(二)細化實化支持政策

一是積極拓寬投融資管道。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發揮企業債券融資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印發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發佈了2017年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為外資投向農產品加工業和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等創造了寬鬆便利條件。財政部與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實施意見,將“互聯網+現代農業”等作為推廣PPP的六大重點領域,並安排資金支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和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人民銀行支援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債務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保監會大力推廣小額貸款保障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等保險增信模式,低成本盤活農戶資產。天津、內蒙古、福建、河南、重慶、寧夏等省市區積極創新涉農貸款擔保產品,四川省探索設立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貴州省利用扶貧產業基金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雲南省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項納入省重點專案投資基金支持範圍。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5年以來累計安排資金7.18億元,扶持產業融合項目141個。福建省2016年以來共下達財政資金8.86億元,用於支持涉及產業融合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農民創業園、農產品初加工等。西藏自治區設立了鄉村文化旅遊發展基金,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扶持各地發展鄉村文化旅遊。

三是強化用地保障。針對各地反映強烈的產業融合用地問題,國土資源部在2017年土地利用計畫安排中明確要求各地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啟動了近萬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保障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12號)。吉林、黑龍江2017年單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增用地指標的比例分別達到8%和10%。福建省要求在下達年度土地利用計畫指標時,各設區市按照不低於省裡下達一般建設專案用地計畫5%的原則,單獨安排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廣東省專項下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指標5000畝。上海市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設施佈局規劃用地試點專案,探索農用地複合利用。

(三)大力推進配套改革

一是創新涉農專項支付資金管理方式。2017年4月財政部會同農業部印發了《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在全國推廣“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2017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按照專項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管理的職責分工,在中央、省、市、縣等層級分類有序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行業內涉農資金在預算編制環節進行源頭整合,行業間涉農資金主要在預算執行環節進行統籌,進一步強化了行業內涉農資金整合與行業間涉農資金統籌的銜接配合。

二是進一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7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塊地”改革提速、延期,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創新發展。各地區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推進,大多數省份相關工作已進入尾聲。人民銀行指導金融機構創新了信貸管理機制和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了“兩權”直接抵押、“農戶聯保+土地經營權抵押” “農民合作社和農戶擔保+土地經營權抵押”等多種金融產品。各地也積極探索了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新機制,福建省沙縣成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通過農村產權評估與推廣村級擔保基金、精准扶貧擔保基金,開展了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業設施設備等“產權抵押+基金擔保”貸款,逐步啟動盤活了農村資源資產,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夯實了基礎。吉林省搭建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普及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初步形成了覆蓋各市(州)、縣(市、區)、鄉(鎮)的三級交易平臺體系。重慶市依託市農村土地交易所,積極拓展區縣產權交易服務體系。

三是探索制定農用地基準地價制度。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公示地價體系建設和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推進了農村地價體系建設,為農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了參考依據。

(四)持續強化公共服務

一是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實施了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行動,起草並報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基礎設施網路;會同交通運輸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起草並以國辦名義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個省區建設304個產地集配中心、農產品交易倉儲設施和冷鏈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區域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專案,支持山東、河南等10個省區發展冷鏈物流,在全國13個省區支援25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並在試點基礎上印發了加強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慶市加快建設主城、區縣、鄉鎮(社區)三級農產品市場體系,配套建設資訊化系統、檢驗檢疫等設施。福建省2017年安排冷鏈物流支持資金1900萬元,支持各區縣建設改造冷庫設施、批發市場低溫物流專區和零售企業終端低溫設施等。河南省加快構建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

二是提升農村資訊化服務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了2017年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援河北等10個省市農村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農業部實施了益農資訊社“整省推進”建設,採用以獎代補政策,支援“公助民建、公管民營”方式開展建設運營,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範和農業裝備智慧化,探索農業物聯網軟硬體購置補貼辦法。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工業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畫》,支援涉農工業企業搭建綜合性資訊化服務平臺,會同財政部加快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支援27個省份13萬個行政村實施寬頻網路建設和升級改造,全國行政村光纖網路覆蓋率提升至94%。內蒙古通過“12316”三農服務熱線,為產業融合主體提供技術諮詢、政策解讀、農資打假、維權投訴、生產指導、供求發佈等綜合服務。貴州省啟動了“農業雲”建設,廣東省積極推進農村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建設,河南省建立農業大資料中心並全面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

三是加強品牌建設。國家工商總局積極推進“商標富農”,大力推進地理標誌和農產品商標註冊便利化,與電商平臺企業合作搭建地理標誌流通平臺,建立農村基層合同助農指導站,制定並免費發放適合農業生產經營需求的涉農合同示範文本。國家林業局成立了林業品牌工作領導小組,實施森林生態標誌產品建設工程,編制了《林業品牌建設與保護行動計畫》。吉林省啟動實施了區域公用品牌規劃編制工作,建立全省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全省工商系統建立了100個合同諮詢服務指導站,制定了合同幫農十項工作制度。天津市舉辦了首屆名優特農產品展示暨加工技術對接會。

四是推進農村信用體系發展。人民銀行指導各地以資料庫和網路服務平臺建設為核心,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農戶信用評級和“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福建省沙縣按照“先建檔、後評級、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縣開展農戶經濟檔案建檔及信用評級工作,並依託政府辦公網路,實現農戶信用資訊在縣域涉農銀行間共用。

(五)積極開展試點示範

一是有關部門開展全國性試點示範。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旅遊局在深入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的基礎上,聯合印發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個融合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發展、利益聯結緊密、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示範作用顯著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2017年確定了首批148個示範園創建單位。農業部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於支持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的意見》,提出按照“一年有規劃、兩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的總體安排,力爭在全國範圍內培育打造和創建一批融合發展先導區,並創建了60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財政部會同農業部支援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安排資金8.3億元支持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業和資訊化部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創建中,建設了29個涉農產業示範基地。商務部持續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支持756個縣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準。國家旅遊局創建了100家“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組織認定了10家“中國優秀鄉村旅遊目的地”。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確定了5個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工作。

二是各地區開展地方性試點示範。山西省在國家級產業融合試點縣太谷縣啟動了山西“農穀”省級戰略,集中資源、彙集政策打造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高地,同時擇優遴選6個縣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融合示範園。福建省著力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扎實有序推進試點示範創建工作,目前確定國家級試點示範縣5個、試點示範創建鄉鎮51個、示範村372個,試點示範地區積極發展了多類型產業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異化發展格局,其中,建甯縣持續培育了“農業+農產品深加工”模式,湧現出了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推進了“農業+電子商務”模式,探索了“農業+鄉村旅遊”模式,推動了3個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創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等功能,形成了159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點。

二、發展成效日益顯現

2017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繼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進程、豐富融合內容、提升融合品質的同時,著重圍繞農民持續增收、農民就業創業、貧困地區精准扶貧等方面聚焦發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村產業融合主體不斷湧現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把培育融合主體作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培育發展了一大批基礎作用大、引領示範好、服務能力強、利益聯結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融合主體。目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主體已實現從數量增加到品質提升、從單純生產到綜合帶動、從收益獨佔到利潤共用的轉變,展現出較強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進入到成長成型的蓬勃發展期。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類新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22.7萬家,已服務3600多萬農戶,託管面積2.32億畝。

(二)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大幅增加

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領域,成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打造綠色品牌、推進“三品一標”建設的“催化劑”。特別是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上特產館、品牌店、專銷區加快建設、持續擴張,推動了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落地。一年來,借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地特別是主產區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規模化持續發展。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標準化、清潔化生產深入推進,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水準進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9月,全國累計完成農產品商標註冊279.5萬件,註冊地理標誌商標3734件。截至2017年10月底,貴州省已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2663個、產地6355個、面積3246萬畝;有機農產品1117個、面積144萬畝;農產品地理標誌48個;“三品一標”面積3474萬畝,占全部耕地的50.1%;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品質安全示範區8個。江西省通過開展綠色生態農業行動、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大提升工程,已獲得了3657個“三品一標”產品、590個綠色食品、1024個有機產品、74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提檔升級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各地湧現出多類型多樣化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突出了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迴圈發展導向;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倉儲、行銷鏈式發展;引導了更多的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了產城融合發展。特別是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遊、教育、康養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服務規範化和發展集聚化態勢。各地相繼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風情、歷史、人文等於一體的“可遊、可養、可居、可業”的鄉村景觀綜合體和田園實踐館,推出了休閒農業示範縣、美麗休閒鄉村和經典旅遊線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電、路、氣、網等設施和衛生、消防、安全等條件大幅改善,服務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預計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收入超過6200億元,年接待遊客22億人次。同時,農村電子商務勢頭勃發,迅速覆蓋廣大的縣、鄉、村,顯現出較高的業態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017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和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四)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

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經營主體同農民形成了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產銷聯動、利潤返還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份紅”、“固定租金+企業就業+農民養老金”、“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多種收益分配形式。與原有的利益聯結機制相比,利益聯結關係出現了新的提升,農民同經營主體構建起了產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的躍升。一些省區的貧困地區利益聯結中的價值鏈分配重心,開始向上游農戶傾斜,向極度貧困農民傾斜,探索出了“股權量化、按股份紅、收益保底”和“扶貧資金變股金”的資產收益分配形式,社會資本在貧困地區資源開發中,最大限度讓利給貧困戶,實現了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穩定增收、扶貧脫貧的效果。江蘇省698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200萬戶,95%以上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湖北省金秋農業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每畝800元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每年每畝3000元勞務工資返聘農民,流轉土地在核算成本後紅利五五分配,每年4000元以上,農民每年畝均保底收入達到7800元。

(五)農民增收與就業管道日益多元

通過模式創新、鏈條延伸、主體參與、要素激發、業態打造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民增收從相對狹窄的農業領域向更為寬廣的二三產業領域持續拓展,從農業生產單環節向全產業鏈持續拓展,從農業內部向農業外部持續拓展,“獲農金、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農民跨界增收、跨域獲利的格局基本形成。據統計,2016年山東省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戶戶均增收2680元,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40%。新疆自治區昭蘇縣,通過實施特色馬產業融合發展,農牧民人均馬產業收入1920元,人均來自馬產業增收對畜牧業增收貢獻率達到36.4%,對農牧民人均新增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了19.8%。不斷拓展的農牧結合、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網購電商、鄉村養生養老等領域,成為農民就業創業的巨大平臺和重要載體,大批閑賦農民、返鄉人員、退伍轉業軍人甚至農村殘疾人員等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了就業創業。2017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超過740萬,其中返鄉農民工占72.5%;全國從事休閒農業的人員達到900萬,帶動了700萬戶農民從中受益。返鄉下鄉創業人員中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類專案,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資訊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

(六)助力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成效明顯

各部門和貧困地區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資金投入、專案開發、人員培訓、設施建設等扶持政策,與精准扶貧緊密結合,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不但有效開發和利用了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特色優勢,“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而且從根本上找到了產業扶貧、產業脫貧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改變了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環境條件,奠定了貧困地區產業興旺的基礎,激發了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擴大了扶貧成果,提高了脫貧品質。截至2017年10月底,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幫助建設的2萬個扶貧車間,帶動了14.9萬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截至2017年底,全國756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占比達66%,帶動近3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依託電商實現增收。20家知名電商企業開通電商扶貧頻道,為近300個國家級貧困縣網路銷售農村產品提供流量支援、費用減免等優惠。湖南省依託“電商扶貧”,實現全省51個貧困縣(市、區)6924個貧困村445萬貧困人口長期、穩定、直接脫貧,全省1200億元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中,51個貧困縣的交易額占到40%以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