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清朝時期中國人口上升速度很快?

我們都知道,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現如今已經有了13億人,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裡記載, 中國在唐朝的時候人口就已經有上千萬了, 到了後來的宋朝, 更是達到了上億, 不過由於朝代更迭, 戰亂頻發, 所以到了明朝的時候人口又縮減了回去, 甚至在清軍入關之後, 順治年間的中國人口才僅僅6000多萬, 而到了咸豐年間, 中國人口總數竟然達到了4.3億之多, 短短百年的時間, 人口激增了3億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 離不開這三種東西, 它們就是玉米、紅薯、馬鈴薯。

大家都知道, 中國古代一直致力於航海事業, 通過遠航, 一方面能夠展示天朝大國的雄威, 一方面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與各國建立良好外交。 而航海事業的頂峰就發生在明朝, 光大家熟知的就有鄭和的七次下西洋。 也正是由於航海事業的大力發展, 所以一些美洲地區的農作物就借機流入了中原。

玉米、紅薯、馬鈴薯這些都是美洲地區的高產作物, 不管是深山老林, 還是土壤貧瘠的地方, 都能夠生長, 適應性非常強, 且產量還不低, 雖然在明朝的時候就傳入了中原, 但真正得到推廣的, 卻是在清朝時期。 為了解決糧食的產量, 使人們空著更多的土地去種植別的作物, 所以這三種東西就被普及了起來,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清朝人口的增長。

其中的紅薯, 更是因為生長的時間短, 產量高, 並且還耐旱, 一年四季基本都可種植, 除了口感好以外, 還能長期存放, 不怕蟲害, 是農家不可缺少的食物。 在《農政全書》中還說紅薯是農民不可不種的一種農作物, 基本要年年種植, 是糧食作物的首選, 也是救災治荒中必不可少的糧食。

而玉米, 產量也很高, 一畝地能產上千斤的玉米, 況且它的種植非常簡單, 對土地沒有那麼高的要求, 不管是平地還是丘陵, 都能種植, 並且還耐幹, 基本上半年就能夠有收成, 除了能做成玉米饃之外, 還能用玉米麵熬粥, 甚至還能爆成爆米花, 當輔食吃。 從美洲傳過來之後, 一直深受百姓們的喜愛。

再就是馬鈴薯,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豆, 它跟紅薯差不多, 產量高, 好種植, 是我國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 長成的馬鈴薯, 不僅個頭大, 做熟之後還非常充饑。 人們外出的時候, 往往會事先蒸熟幾個個頭比較大的, 那麼這一路上食物也就能得到解決。

當然在清朝中期,政治清明,朝局穩定,並沒有大的叛亂發生。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朝廷實行了新的稅收政策,也就是攤丁入畝制度,來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制度一經施行後,百姓之前因為人頭稅不敢多生的情況頓時被打破了,各地的官府也因為要多爭一份賞銀,所以就鼓勵百姓多生孩子,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科舉名額,那麼朝廷的賞銀也就會相應的增加。

當然這穩定的環境僅僅只是一部分原因,正是由於這三種農作物的廣泛種植,人民的口糧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產業經濟得到發展,生活富足之下,人口數量也就呈直線上升。

當然在清朝中期,政治清明,朝局穩定,並沒有大的叛亂發生。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朝廷實行了新的稅收政策,也就是攤丁入畝制度,來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制度一經施行後,百姓之前因為人頭稅不敢多生的情況頓時被打破了,各地的官府也因為要多爭一份賞銀,所以就鼓勵百姓多生孩子,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科舉名額,那麼朝廷的賞銀也就會相應的增加。

當然這穩定的環境僅僅只是一部分原因,正是由於這三種農作物的廣泛種植,人民的口糧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產業經濟得到發展,生活富足之下,人口數量也就呈直線上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