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5年後合資股比開放,“啃老族”終於要被淘汰了!

就在昨天, 汽車圈發生了一件大事。 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佈, 前幾日在博鼇論壇上談到的合資股比開發具體事宜。 其中汽車行業具體內容如下:

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

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通過5年過渡期, 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也就是說再過5年, 汽車行業將面臨一場變革。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利好消息, 取消了限制代表未來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會有更多的廠家來到中國市場。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

很多人都覺得未來買車會更加便宜, 認為市場競爭大了, 價格自然也就降了。

但真的會如此嗎?這真的是一場變革嗎?

先來說說較早開放的商用車市場, 也就是卡車、大巴和麵包車。 目前, 商用車市場是處於兩極分化的格局, 40萬以下一直是國產品牌的天下,

百萬級的重卡和工程車都是富豪、賓士等國外大佬的地盤。 大家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富豪他們不會考慮低端車型, 利潤太低、成本太高(不僅僅是技術問題, 還有考慮開廠、銷售網路、宣傳成本)。 而國產車型根本, 沒有這個技術能夠上升到高端市場, 甚至是中端市場。

就算合資股比開放了, 富豪和賓士也不太可能自己承擔這麼大風險, 來中國獨資建廠。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和吉利合作, 缸哥一直認為李書福之所以有錢拿下富豪集團和戴姆勒集團的最大股東, 就是為了讓這兩大商用車大佬以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 把卡車技術引入中國。 其實, 對於國家來說, 商用車的技術遠遠比乘用車重要, 卡車可是承擔著國家物資運輸的重任。

中國市場再大, 也容不下三家相同品牌

關於合資股比開放,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消息就是: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也就是說未來可能不止有上汽大眾、一汽大眾, 可能還有廣汽大眾、南汽大眾等等。 看上去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其實腳下困難重重。 創立合資品牌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早在一年前奧迪就想和上汽合資, 創立上汽奧迪。

想法是美好的, 可這兩家連第一關都沒有過, 那就是經銷商!原本現在豪華品牌新車利潤就不如以前了, 20萬以下的豪華車型越來越多。 你現在再給我搞個競爭對手, 我還賺什麼錢!當時, 由於全國經銷商退網的壓力太大, 不得以暫且擱置了, 一汽和奧迪簽了份《諒解備忘錄》。 據傳聞, 說上汽奧迪偷偷的建立了銷售網路, 要重啟上汽奧迪的合資品牌, 不知道這一次會如何收場。

兩個合資品牌就如此折騰了,有多少廠家能搞三個合資品牌?

就算能攻破經銷商這一難關,後面還有工廠選址、建議全新銷售網路、新車宣傳等等一系列成本問題。假設這些東西統統都搞定了,但在最終投放的產品上,還是會得和自家大哥對打。在中國已經有不少這種例子了,比如說卡羅拉和雷淩、雅閣和思鉑睿、速騰和明銳。而在所有的例子當中,往往都是大哥銷量取勝。毫不客氣的講,我們已經有卡羅拉了,為什麼還需要卡羅拉2和卡羅拉3。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不一定站穩市場,中國市場儘管很大,但也容不下三家相同品牌。在主流市場上,格局基本是穩定的。想要打破,除非是完完全全的新品牌。

未來真正會受到衝擊的是三、四線城市市場和二、三線自主品牌

而在三、四線城市市場上,缸哥覺得未來國外品牌還有很大的機會。因為現在三、四線城市處於需求大、產品差的局面,很多三、四線城市都即將步入家庭第一輛車的階段,但迫於銷售網路和主流品牌不重視的原因,三、四線城市選擇的品牌只有二、三線自主品牌。

但合資股比一旦開放,國外品牌有更多的合資機會。國外品牌完全可以把他們在東南亞、非洲、南美市場的車型投放到三、四線城市。就以豐田為例,豐田Fortuner是專為東南亞市場打造,它雖然沒有很贊的內飾和配置,但它是海拉克斯的底盤,十分耐用且保養便宜。像這種車就很符合三、四線城市的農村、小商小販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未來國外品牌以這樣的產品力,通過第三次合資進入到三、四線城市。那麼,用著老底盤、老技術的二、三線自主品牌極有可能將全軍覆沒。

新能源品牌能否獨資建廠,先把國外玩好再說吧

新能源這塊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大部分人認為一旦合資股比開放,目前的格局將被打破。但在缸哥看來就是一個笑話,先以公司實力來說。特斯拉算是新能源品牌裡最大的一家了,但是它目前情況如何?自動駕駛頻頻發生事故,Model 3產能問題也一直沒有解決。而在盈利方面更是特斯拉的難題,馬斯克承諾的今年Q3季度實現盈利是否能實現還是問題。

而特斯拉又不願意和國內品牌共用技術和利潤,就以他目前的狀況,想在中國獨資建廠頂多就是個飄忽不定的新聞罷了。特斯拉的情況已經是這樣了,其他的新能源品牌更加是妄想。缸哥認為什麼時候特斯拉在北美賺到錢了,什麼時候進入中國才有希望。

總結下來,合資股比開放會對我們買車有什麼影響嗎?

缸哥認為,在主流市場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很難有新的合資品牌再加入。一方面是市場相對成熟了,二是沒幾個品牌有能力冒著這麼大風險,進行第三次合資或者獨資建廠。大家想以後買車便宜點,光靠合資股比開放是不可能的。

商用車市場倒是缸哥很看好的,三大卡車巨頭有兩家已經被中國資本入股了。再加上這一次合資股比限制解除,未來肯定是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而對於二、三線自主品牌來說,失去了國家保護傘,想和合資品牌PK,無疑是全身赤裸的新手面對全副武裝、經驗老道的老手。

很多人認為國家敢於開放合資股比,是想說“中國汽車工業有底氣了,我們可以和國外品牌正面PK了”。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合資股比開放意味著:“國家不想罩著你們了,你們必須逼著自己強大起來,否則就是死!”至於真實想法究竟是怎麼樣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汽車行業一定相當殘酷,“啃老族”是時候該淘汰了。

兩個合資品牌就如此折騰了,有多少廠家能搞三個合資品牌?

就算能攻破經銷商這一難關,後面還有工廠選址、建議全新銷售網路、新車宣傳等等一系列成本問題。假設這些東西統統都搞定了,但在最終投放的產品上,還是會得和自家大哥對打。在中國已經有不少這種例子了,比如說卡羅拉和雷淩、雅閣和思鉑睿、速騰和明銳。而在所有的例子當中,往往都是大哥銷量取勝。毫不客氣的講,我們已經有卡羅拉了,為什麼還需要卡羅拉2和卡羅拉3。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不一定站穩市場,中國市場儘管很大,但也容不下三家相同品牌。在主流市場上,格局基本是穩定的。想要打破,除非是完完全全的新品牌。

未來真正會受到衝擊的是三、四線城市市場和二、三線自主品牌

而在三、四線城市市場上,缸哥覺得未來國外品牌還有很大的機會。因為現在三、四線城市處於需求大、產品差的局面,很多三、四線城市都即將步入家庭第一輛車的階段,但迫於銷售網路和主流品牌不重視的原因,三、四線城市選擇的品牌只有二、三線自主品牌。

但合資股比一旦開放,國外品牌有更多的合資機會。國外品牌完全可以把他們在東南亞、非洲、南美市場的車型投放到三、四線城市。就以豐田為例,豐田Fortuner是專為東南亞市場打造,它雖然沒有很贊的內飾和配置,但它是海拉克斯的底盤,十分耐用且保養便宜。像這種車就很符合三、四線城市的農村、小商小販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未來國外品牌以這樣的產品力,通過第三次合資進入到三、四線城市。那麼,用著老底盤、老技術的二、三線自主品牌極有可能將全軍覆沒。

新能源品牌能否獨資建廠,先把國外玩好再說吧

新能源這塊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大部分人認為一旦合資股比開放,目前的格局將被打破。但在缸哥看來就是一個笑話,先以公司實力來說。特斯拉算是新能源品牌裡最大的一家了,但是它目前情況如何?自動駕駛頻頻發生事故,Model 3產能問題也一直沒有解決。而在盈利方面更是特斯拉的難題,馬斯克承諾的今年Q3季度實現盈利是否能實現還是問題。

而特斯拉又不願意和國內品牌共用技術和利潤,就以他目前的狀況,想在中國獨資建廠頂多就是個飄忽不定的新聞罷了。特斯拉的情況已經是這樣了,其他的新能源品牌更加是妄想。缸哥認為什麼時候特斯拉在北美賺到錢了,什麼時候進入中國才有希望。

總結下來,合資股比開放會對我們買車有什麼影響嗎?

缸哥認為,在主流市場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很難有新的合資品牌再加入。一方面是市場相對成熟了,二是沒幾個品牌有能力冒著這麼大風險,進行第三次合資或者獨資建廠。大家想以後買車便宜點,光靠合資股比開放是不可能的。

商用車市場倒是缸哥很看好的,三大卡車巨頭有兩家已經被中國資本入股了。再加上這一次合資股比限制解除,未來肯定是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而對於二、三線自主品牌來說,失去了國家保護傘,想和合資品牌PK,無疑是全身赤裸的新手面對全副武裝、經驗老道的老手。

很多人認為國家敢於開放合資股比,是想說“中國汽車工業有底氣了,我們可以和國外品牌正面PK了”。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合資股比開放意味著:“國家不想罩著你們了,你們必須逼著自己強大起來,否則就是死!”至於真實想法究竟是怎麼樣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汽車行業一定相當殘酷,“啃老族”是時候該淘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