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一邊為匈奴準備厚禮,一邊又搞大規模軍演,竟只為此女歸漢?

提及“曹操”, 多數觀點認為他是三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 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大文豪;的確如此, 雖隔數千年的風雲變幻, 曹操的《短歌行》等文學作品仍舊世間傳頌, 經久不衰。 但大多數人對“曹操”軍事家的身份仍舊褒貶不一, 尤其是“赤壁之戰”;其實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 應該說是曹操最忙的一年, 但這一年卻基本都是壞事。

這一年先是死了“郭嘉”, 緊跟著曹操最疼愛的小兒子“曹沖”也死了, 而且還落了個“赤壁大敗”;當然這一年裡曹操還殺了“孔融”, 斬了“華佗”, 有人就開始拿“天道輪回”來說事兒。 或許真的是曹操殺了孔老夫子的後人,

和斬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老中醫, “天理難容”才致使曹操身邊重要的人先後死去;固然“赤壁大敗”是曹操人生中最為失意的重要事件, 但還有另有一件影響歷史的事件發生, 那就是從南匈奴手中接回“蔡文姬”。

“蔡文姬”是歷史上著名的美女,

更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了曹操不遠萬里將她接回中原呢?前文已經說了, 建安十三年是曹操最忙碌的一年, 尤其是軍事上的屢屢不順;這就更使人疑惑, 為什麼曹操會放著軍事不管, 反專門帶上厚禮去南匈奴處接回一“才女”呢?這裡就要先提一下才女“蔡文姬”的背景, 她雖是出身名門, 老父親更是一代大儒“蔡邕”;但在多事之秋, “蔡文姬”卻半生苦難, 曾有過三段不完美的婚姻, 其中一段就是與南匈奴的政治聯姻。 當時的“蔡文姬”雖貌美如花, 但不得不為了政治犧牲自己的大好青春, 並在塞外生下了匈奴子嗣;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大漢梟雄“曹操”卻派出盛大的使節團, 帶著中原貴重的禮物,
極其尊貴的又將“蔡文姬”從南匈奴接回了大漢。

有聲音說, 當時中原戰事不斷, 為了穩固塞外各族, 曹操這才通過“蔡文姬”來進行政治上的鞏固;這種說法貌似合情合理,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匈奴與大漢征戰數百年, 雖然早在“漢武帝”時已降服了南匈奴,

但數百年的仇恨種子還在;況且“蔡文姬”已嫁入匈奴許久, 當時已有匈奴後代;這時候再度被已是名存實亡的“漢朝”接走, 這與情與理實在說不過去。

當然也有從“曹操”品性來分析的, 既然“蔡文姬”頗有美貌, 況曹操又蔡家與多有交集, 那麼兩人“青梅竹馬, 兩小無猜”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曹操大費周章的接回“蔡文姬”也就合情合理了。 這種聲音更是顯得有些可笑, 縱使曹操曾有荒唐, 但與張繡一戰損失了大將典韋, 長子曹昂, 這樣的深刻教訓恐怕曹操不會輕易忘卻;而且這一年曹操為戰事忙得焦頭爛額, 這樣的“忙裡偷閒”恐怕他還真顧及不上。

再說曹操雖與“蔡邕”曾有舊交, 或許在年輕之時真的見過“蔡文姬”;但是, 曹操生於155年, “蔡文姬”的生年雖沒有確切記載, 但大多數觀點認為她出生於177年。 當時曹操認識“蔡邕”時已經30多歲, 而“蔡文姬”說不定還不到10歲;即使那時候曹操真的見過“蔡文姬”, 發生心理變化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於“兩小無猜, 青梅竹馬”那更是無稽之談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蔡文姬”的才情吸引了曹操,這才致使“曹大文豪”做出這樣的舉動呢?如果說“才華”,曹操身邊不缺“才子”,諸如自己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還有著名的“建安七子”,這些人真與“蔡文姬”比較起來,其才華未必落於下風;那就別說曹操身邊還有一大幫老一輩的大儒雅士了。

因此說蔡文姬這位“才女”的吸引力還不至於如此之強,況且說這一年還是曹操最為頭疼的“兵災之年”;也正是在這“兵災之年”裡曹操的地位得以消弱,從“匈奴人”手裡接回蔡文姬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曹操早有準備,先派出隆重的使節團,再帶上豐厚的禮物,卻又在後方搞大規模“軍演”。或許在現代人看來,漢朝到了三國時代已是千瘡百孔,內戰連年不斷,無論哪一方的實力都不足以和素以“騎兵”著稱的匈奴對壘;其實這種觀點是錯的,漢末縱然市井蕭條,但對外卻仍舊呈現出無比強大的實力,也從來沒發生過塞外強敵侵入中原的事件。

當時的“漢朝”對內或許很多人的強悍並沒表現出來,但對外卻依然扮演著“戰神”的角色;諸如董卓、公孫瓚、韓遂等等,這些人在三國爭雄中不過碌碌之輩,但“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關中天威將軍”對於胡羌等外族來說可都是聞之色變的存在。當然,曹操也曾多次與塞外各族有過交集,更何況他還是三國實力最強的一方;曹操隨便搞搞軍演足以震懾南匈奴,更何況還帶了重禮,客客氣氣的去要人呢?

之所以曹操如此重視“蔡文姬”,其實更看重的是“特殊身份”。那麼“蔡文姬”的特殊之處在哪?就因為她是“蔡邕”的女兒。當然不會這麼簡單,“蔡邕”在三國時代雖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或許在歷史上也不過是個“學者”,“音樂家”的身份,最著名的出場還是哭了“董卓”一次,結果被王允給殺了;可在大漢朝野中,“蔡邕”的身份卻是以“史官”的形式出現,說白了就是官方記錄歷史的撰寫員。

或許在其他朝代“蔡邕”的身份並不重要,但在三國時代就不同了;“蔡邕”曾參與了《東觀漢紀》的編撰工作,而且有眾多篇章收錄。提及官方歷史對於每個朝代來說都極其重要,西漢有班固寫的《漢書》,東漢有範曄著的《後漢書》,到了漢光武皇帝時,官方史書就是“蔡邕”參與編著的《東觀漢紀》;蔡邕的主要貢獻則是《靈帝紀》傳記42篇、志10篇。但是蔡邕哭“董卓”犯了王允大忌,因此王允不願意將當代歷史再交給“蔡邕”來記載,因此堅決的殺了他。

“蔡邕之死”不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消失,同時消失的還有《東觀漢紀》中的多篇內容;雖然後來由“楊彪”繼續續寫,但“楊彪”乃是曹操的政敵;歷史交由“楊彪”來寫,曹操的形象可想而知。這裡必須要著重提一點,當時戰亂紛爭,所謂的“漢朝”其實連首都和皇宮也多次被毀,那就更別說能遺留下多少歷史資料了;當時沒電腦,沒U盤,也沒圖書館,想要續寫“正史”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想要續寫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依靠私家藏書。可是戰火紛爭之下,即使民間藏書一樣多被焚毀,這時候就只能依靠文人的記憶了,文雅一點叫“默誦”,直白一點叫“背書”;古代文人多有速讀強背的本事,曹操正是急需這一點來完成續寫歷史的重要工作。這時候“蔡文姬”的作用就得以充分凸顯,曹操曾問蔡文姬“聽說你們家原來有很多書,不知道你還有多少印象?”蔡文姬的回答是“雖然父親留下了4000多簡書,但因為戰亂基本都遺失了;不過我能背出來的還有400多卷。”

“蔡文姬”自幼陪伴父親身邊,而她本人也是一代“才女”,這中間自然少不了“蔡邕”的全方面教育,自然也包括歷史在內;能背出400卷書這已經相當了不起,由“蔡文姬”代替“蔡邕”當然是最合適不過。因此曹操大動干戈的從匈奴人手中接回“蔡文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她憑著記憶繼續編撰《東觀漢紀》。

只可惜隨著歷史的變遷,“曹丕”受禪,漢朝正式結束,“漢獻帝”也成了所謂的“山陽公”;再之後曹魏又被司馬氏篡權,而《東觀漢紀》也只記述到漢靈帝為止。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蔡文姬”的才情吸引了曹操,這才致使“曹大文豪”做出這樣的舉動呢?如果說“才華”,曹操身邊不缺“才子”,諸如自己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還有著名的“建安七子”,這些人真與“蔡文姬”比較起來,其才華未必落於下風;那就別說曹操身邊還有一大幫老一輩的大儒雅士了。

因此說蔡文姬這位“才女”的吸引力還不至於如此之強,況且說這一年還是曹操最為頭疼的“兵災之年”;也正是在這“兵災之年”裡曹操的地位得以消弱,從“匈奴人”手裡接回蔡文姬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曹操早有準備,先派出隆重的使節團,再帶上豐厚的禮物,卻又在後方搞大規模“軍演”。或許在現代人看來,漢朝到了三國時代已是千瘡百孔,內戰連年不斷,無論哪一方的實力都不足以和素以“騎兵”著稱的匈奴對壘;其實這種觀點是錯的,漢末縱然市井蕭條,但對外卻仍舊呈現出無比強大的實力,也從來沒發生過塞外強敵侵入中原的事件。

當時的“漢朝”對內或許很多人的強悍並沒表現出來,但對外卻依然扮演著“戰神”的角色;諸如董卓、公孫瓚、韓遂等等,這些人在三國爭雄中不過碌碌之輩,但“西涼鐵騎”、“白馬義從”、“關中天威將軍”對於胡羌等外族來說可都是聞之色變的存在。當然,曹操也曾多次與塞外各族有過交集,更何況他還是三國實力最強的一方;曹操隨便搞搞軍演足以震懾南匈奴,更何況還帶了重禮,客客氣氣的去要人呢?

之所以曹操如此重視“蔡文姬”,其實更看重的是“特殊身份”。那麼“蔡文姬”的特殊之處在哪?就因為她是“蔡邕”的女兒。當然不會這麼簡單,“蔡邕”在三國時代雖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或許在歷史上也不過是個“學者”,“音樂家”的身份,最著名的出場還是哭了“董卓”一次,結果被王允給殺了;可在大漢朝野中,“蔡邕”的身份卻是以“史官”的形式出現,說白了就是官方記錄歷史的撰寫員。

或許在其他朝代“蔡邕”的身份並不重要,但在三國時代就不同了;“蔡邕”曾參與了《東觀漢紀》的編撰工作,而且有眾多篇章收錄。提及官方歷史對於每個朝代來說都極其重要,西漢有班固寫的《漢書》,東漢有範曄著的《後漢書》,到了漢光武皇帝時,官方史書就是“蔡邕”參與編著的《東觀漢紀》;蔡邕的主要貢獻則是《靈帝紀》傳記42篇、志10篇。但是蔡邕哭“董卓”犯了王允大忌,因此王允不願意將當代歷史再交給“蔡邕”來記載,因此堅決的殺了他。

“蔡邕之死”不僅僅是一個小人物的消失,同時消失的還有《東觀漢紀》中的多篇內容;雖然後來由“楊彪”繼續續寫,但“楊彪”乃是曹操的政敵;歷史交由“楊彪”來寫,曹操的形象可想而知。這裡必須要著重提一點,當時戰亂紛爭,所謂的“漢朝”其實連首都和皇宮也多次被毀,那就更別說能遺留下多少歷史資料了;當時沒電腦,沒U盤,也沒圖書館,想要續寫“正史”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想要續寫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依靠私家藏書。可是戰火紛爭之下,即使民間藏書一樣多被焚毀,這時候就只能依靠文人的記憶了,文雅一點叫“默誦”,直白一點叫“背書”;古代文人多有速讀強背的本事,曹操正是急需這一點來完成續寫歷史的重要工作。這時候“蔡文姬”的作用就得以充分凸顯,曹操曾問蔡文姬“聽說你們家原來有很多書,不知道你還有多少印象?”蔡文姬的回答是“雖然父親留下了4000多簡書,但因為戰亂基本都遺失了;不過我能背出來的還有400多卷。”

“蔡文姬”自幼陪伴父親身邊,而她本人也是一代“才女”,這中間自然少不了“蔡邕”的全方面教育,自然也包括歷史在內;能背出400卷書這已經相當了不起,由“蔡文姬”代替“蔡邕”當然是最合適不過。因此曹操大動干戈的從匈奴人手中接回“蔡文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她憑著記憶繼續編撰《東觀漢紀》。

只可惜隨著歷史的變遷,“曹丕”受禪,漢朝正式結束,“漢獻帝”也成了所謂的“山陽公”;再之後曹魏又被司馬氏篡權,而《東觀漢紀》也只記述到漢靈帝為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