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不破壞建築混凝土構件的情況下,如何檢測鋼筋保護層厚度?

一、基本概念

1.什麼是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從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層鋼筋公稱直徑外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

2.保護層最小厚度規定的目的是什麼?

滿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對受力鋼筋有效錨固的要求。

3. 鋼筋保護層對結構構件受力性能的影響?

三、鋼筋保護層檢驗方法及有關規定

1、檢驗的結構部位及數量

檢驗的結構部位和構件數量, 應符合以下要求:

(1)檢驗的結構部位應由監理(建設)、施工等各方根據結構構件的重要性共同選定;

(2)對梁類、板類構件, 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於5個構件進行檢驗;

當有懸挑構件時, 抽取的構件中懸挑梁類、板類構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於50%。

(3)對非懸挑梁板類構件, 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於5個構件進行檢驗;

(4)對懸挑梁, 應抽取構件數量的5%且不少於10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懸挑梁少於10個時, 應全數檢驗;

(5)對懸挑板, 應抽取構件數量的10%且不少於20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懸挑板數量少於20個時, 應全數檢驗。

2、選定構件的檢驗部位及數量

(1)對選定的梁類構件,

應對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

(2)對選定的板類構件, 應抽取不少於6根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

對於單向板, 應沿兩受力邊檢測負彎矩鋼筋;

對於常見的雙向板, 應沿兩長邊檢測負彎矩鋼筋;

檢測位置儘量靠近鋼筋根部, 並且在兩長邊中間1/2範圍檢測。

(3)對每根鋼筋, 應在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位測量3點取平均值。

3、檢驗方法

可採用非破損或局部破損的方法, 也可採用非破損方法並用局部破損的方法進行校準。

檢驗誤差:不得大於1mm(±1mm)。

(1)檢測面要求:選擇適當的檢測面, 檢測面應平整、清潔, 並應避開金屬預埋件。

對於具有裝飾面層的結構及構件, 應清除裝飾面層後在混凝土面上進行檢測。

(2)鑽孔、剔鑿時, 不得損壞鋼筋, 實測應採用遊標卡尺, 量測精度應為0.1mm。

4、檢驗技術(鋼筋探測儀)

檢測前準備:

(1)檢測前, 應對鋼筋探測儀進行預熱和調零, 調零時探頭應遠離金屬物體。 在檢測過程中, 應核查鋼筋探測儀的零點狀態。

(2)宜結合設計資料瞭解鋼筋佈置情況, 檢測時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更重要的是要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否則偏差很大。

檢測步驟:

(1)鋼筋位置確定:

探頭在檢測面上移動,直到鋼筋探測儀保護層厚度示值最小,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應重合,在相應位置做好標記。按上述步驟將相鄰的其他鋼筋位置逐一標出。

(2)保護層厚度檢測:

首先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鋼筋影響較小的位置,並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讀取第1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在被測鋼筋的同一位置重複檢測1次,讀取第2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

當同一處讀取的2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相差大於1mm時,該組檢測資料無效,並查明原因,在該處應重新進行檢測。仍不滿足要求時,應更換鋼筋探測儀或採用鑽孔、剔鑿的方法進行驗證。

(3) 特殊情況1:

當實際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小於鋼筋探測儀最小示值時,應採用在探頭下附加墊塊的方法進行檢測。墊塊對鋼筋探測儀檢測結果不應產生干擾,表面應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偏差值不應大於0.1mm。所加墊塊厚度在計算時應予扣除。

(3) 特殊情況2:

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選取不少於30%的已測鋼筋,且不少於6處(實際檢測數量不足6處時應全部選取),採用剔鑿、鑽孔等方法驗證。

a、認為相鄰鋼筋對檢測結果有影響;

b、鋼筋公稱直徑未知或有異議;

c、鋼筋實際根數、位置與設計有較大偏差;

d、鋼筋及混凝土材質與校準試件有顯著差異。

5、檢測資料處理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平均檢測值應按下式計算:

6、檢測結論

A.縱向受力鋼筋的允許誤差:

梁類構件:+10mm,-7mm

板類構件:+8mm, -5mm

B.對梁類、板類構件應分別進行驗收,合格標準如下:

(1)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定為合格。

(2)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小於90%但不小於80%時,可抽取相同數量的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判定為合格。

(3)每次抽樣檢測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於允許偏差的1.5倍。

三、檢測依據

1、《混凝土結構施工品質驗收規範》(GB50204-2015)

2、《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程》(JGJ/T152-2008)

3、原設計圖紙

檢測時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更重要的是要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否則偏差很大。

檢測步驟:

(1)鋼筋位置確定:

探頭在檢測面上移動,直到鋼筋探測儀保護層厚度示值最小,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應重合,在相應位置做好標記。按上述步驟將相鄰的其他鋼筋位置逐一標出。

(2)保護層厚度檢測:

首先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鋼筋影響較小的位置,並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讀取第1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在被測鋼筋的同一位置重複檢測1次,讀取第2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

當同一處讀取的2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相差大於1mm時,該組檢測資料無效,並查明原因,在該處應重新進行檢測。仍不滿足要求時,應更換鋼筋探測儀或採用鑽孔、剔鑿的方法進行驗證。

(3) 特殊情況1:

當實際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小於鋼筋探測儀最小示值時,應採用在探頭下附加墊塊的方法進行檢測。墊塊對鋼筋探測儀檢測結果不應產生干擾,表面應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偏差值不應大於0.1mm。所加墊塊厚度在計算時應予扣除。

(3) 特殊情況2:

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選取不少於30%的已測鋼筋,且不少於6處(實際檢測數量不足6處時應全部選取),採用剔鑿、鑽孔等方法驗證。

a、認為相鄰鋼筋對檢測結果有影響;

b、鋼筋公稱直徑未知或有異議;

c、鋼筋實際根數、位置與設計有較大偏差;

d、鋼筋及混凝土材質與校準試件有顯著差異。

5、檢測資料處理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平均檢測值應按下式計算:

6、檢測結論

A.縱向受力鋼筋的允許誤差:

梁類構件:+10mm,-7mm

板類構件:+8mm, -5mm

B.對梁類、板類構件應分別進行驗收,合格標準如下:

(1)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定為合格。

(2)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小於90%但不小於80%時,可抽取相同數量的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判定為合格。

(3)每次抽樣檢測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於允許偏差的1.5倍。

三、檢測依據

1、《混凝土結構施工品質驗收規範》(GB50204-2015)

2、《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程》(JGJ/T152-2008)

3、原設計圖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