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術後聽力訓練

由於耳蝸植入裝置不能完全類比正常的耳蝸功能, 為使聾兒達到言語交流的目的, 進行術後的聽力培建和聽覺言語訓練是十分重要的, 幫助病人建立、熟悉和適應新的聽覺環境, 繼而改善言語能力, 最終達到回歸主流社會, 與正常人一起工作、學習。

訓練過程:人工耳蝸植入術後聽力培建和訓練過程大致遵循聲音察覺、分辨、確認和理解能力幾個階段。

聲音察覺是指讓小兒感覺聲音是否存在, 即聲音的“有”與“無”。 在每天進行聽力訓練前均應進行聲音察覺測試, 以確定耳蝸工作是否正常。

分辨是指分辨兩組聲音是否相同,

“一樣”與“不一樣”。 可包括分辨長短音(如爸.....爸..)、分辨節奏(爸…、爸. 爸. 爸. 爸)、分辨字數, 可用兩幅圖畫, 如“燈”和“電視機”, 讓小兒指出所聽到的圖畫、分辨長短句子, 每次使用不同的圖畫組合進行練習, 如“唱歌”“姐姐在寫字”、分辨不同韻母, 聲母, 句子、分辨字數相同及內容相似的句子等。

在有選擇或無選擇的情況下, 確認是什麽聲音, 如封閉相相測試和開放相測試。 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確認數目(一、二、三)、形狀、顏色、大小、長短、多少、高低、方位等, 以後逐漸過渡到在無選擇的情況下進行開放式訓練。

理解能力的訓練包括聆聽和思考能力的訓練, 可有交往形式的對答, 增加聽力記憶等。 實際上在許多的訓練過程中,

都包含有理解能力的訓練。

訓練範圍:可包括韻母、聲母、字、句、文章、談話、電話交談、溝通技巧等, 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 。

訓練方法:方法與模式與配戴助聽器後的康復訓練有許多共同之處, 但由於聽力的改善, 小兒已能感知從低頻到高頻的各種聲音, 在聽力訓練時, 更強調聽, 鼓勵小兒多聽, 有的小兒過分依賴唇讀, 不積極利用重新產生的聽覺功能, 這樣會影響人工耳蝸的使用效果。 如小兒出現聽取困難, 對某些發音很難掌握時, 也可借助唇讀或其他手段, 待小兒明白、掌握後, 再讓小兒聆聽。 目前國際較流行的是聽覺口語法(Auditory-Verbal Therapy), 聽覺口語法定義為通過早期診斷、早配助聽器或使用人工耳蝸, 學習聆聽別人的言語、自己的言語和各種環境聲音,

從而發展理解對話和使用口語溝通的能力。 其原則強調早期診斷, 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學會聆聽。 給患兒提供好的學習環境, 特別強調個訓, 根據定期評估結果和每個個體的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和計畫, 將聆聽成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聽覺口語法的重點是要求家長的參與, 培訓家長, 充分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

訓練環境:小兒術後訓練可先在較安靜的房間, 逐漸過渡到自然環境和嘈雜環境中的練習。

訓練材料:目前一些醫院和康復機構參考國外一些材料, 並結合自己的經驗, 編寫了一些言語訓練材料。 聾兒康復領域廣泛使用的聾兒康復評估卡片、聾兒康復叢書(包括社區指南、家庭課堂、教家庭師)、實用語言治療學中聾兒康復訓練部分、聾兒統編教材《學說話》等均可作為參考材料。

對每個術後小兒, 最好每天有固定的聽力訓練時間, 每次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可半小時或稍長。

人工耳蝸無疑給那些極重度聾兒患者帶來了福音, 人工耳蝸植入後的效果取決於多種因素, 除和手術、程式設計、術後的康復訓練等因素有關外, 還和耳聾時間的長短、發生耳聾的年齡、手術時的年齡、聽神經纖維的功能、小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家長對耳蝸植入的認識、是否有正確的期待值等因素有關係。 由於這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 術後最初的1-2年效果可能很小, 但專業人員和家長要有足夠的信心,

相信耳蝸植入定能給植入者帶來益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