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啥看法|網大PK院線?這原本就不是一場戰鬥

攝影誕生的時候, 人們擔心繪畫會被取代;電影誕生的時候, 人們擔心戲劇會被取代;流行音樂火起來的時候, 有人覺得音樂這門藝術都要被毀了。

事實證明, 新舊事物除了相互更替, 也有共生的可能。 由此可證網大和院線的關係。 很少有人會認為網大能夠取代院線, 現在對於網大最大的爭議是:網路大電影能叫電影嗎?相對於活了一百年多年並被奉為“第七大藝術”的電影來說, 網大到底有什麼存在的理由?

網大靈活性更高

如果說院線是世代世襲的貴族子弟, 那網大就是全靠自己摸爬滾打登上高位的草根將軍。 相對於院線來說, 網大最大的優勢源於它的靈活性。 關於這個靈活性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

首先是製作上的靈活性。 從最開始十幾萬的體量到如今幾百萬的體量, 落實到網大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分錢依舊有限。 網大製作週期的“短、平、快”是業內人的共識。

這樣的特點就註定了網大在製作水準上要向院線看齊而在細節上又不能過多糾結。 傳統影視劇的製作週期長, 無論是資金還是進度, 今天落下的明天還能追回來, 而網大不同, 每一天都像是在打仗。 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 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帶來了整個行業的迅速成長。 一個院線項目的落敗可能會可能會造成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而如今的網大市場卻在不斷試錯中有了像映美傳媒、IFG互聯網電影集團、奇樹有魚這樣規模化的網大製作團隊。

映美傳媒網大《爆裂直播之全城追緝》劇照

其次是網大收入來源的多元化。 目前網路大電影的絕大部分收入通過付費點播的分賬方式來獲取, 根據影片的品質, 各大視頻網站分成的單價在0.5—3元不等, 片方若與視頻網站獨家合作則分成更高。 以愛奇藝為例, 對於一部網大的分成分為內容分成、行銷分成和廣告分成三個部分。 內容分成部分, 愛奇藝會對影片進行A—E五個分級:A—C級為獨家合作, 最高可獲得2.5元/有效付費點播量;D—E為非獨家合作,

最高可獲得1.5元/有效付費點播量。 此外, 被評定為A、B級的影片還會獲得首頁大圖、愛奇藝泡泡等愛奇藝方提供的特別推薦。 行銷分成分為兩個1元/有效付費點播量和0.5元/有效付費點播量兩個級別, 分成有效期都為影片上線首月。 品質升級後, 網大商業植入的合作空間也可以打開, 但商業化植入的收入不等於行銷宣傳的收入, 是植入網大的品牌方給片方的費用, 廣告分成是所有影片轉免後, 都會添加廣告分成的模式。

隨著網大精品化的進程, 現今的大部分網大都會選擇獨播方式與視頻網站進行合作。 這樣的話網大的片方就只需要對接視頻網站, 雖然加強了政策干預, 目前還是由視頻網站自審自播, 總局抽的查形式。 而院線在這一環節中要複雜得多。

還有一點就是觀影方式的靈活性。 按照觀影習慣來講, 去影院看電影屬於生活中的娛樂消費, 大部分時候一次觀影活動的參與人數都大於或等於2。 這種情況下的觀影活動則更像是一種社交活動。 個體的獨立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社會越發展,個體的這種獨立性特徵就越明顯。網大的主要播放平臺為手機移動端,很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娛樂消費。院線電影除了影片本身,影院設備效果和服務包括當時周圍的環境也在使用者體驗之內,而網路電影在這方面顯然要更靈活,用戶選擇看一部電影或放棄看一部電影的成本更小。尤其是當網路電影的品質和院線電影的品質差距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選擇看網大還是院線,就像現在我們吃飯是選擇外賣還是堂食一樣,都只是視個人情況而定。

網大的“精緻化”

在所有娛樂產品都在卯足了勁爭奪用戶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質疑過網大的競爭力。但以往的那種競爭是把還未成規模的網大和已經成規模的網劇網綜競爭,網大劣勢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網大相較於院線沒有過多的限制,入門的低門檻造成了網大市場的混亂。但隨著國家法律和平臺規範的相繼推出,門檻拔高的情況下必定會把一部分低品質的網大拒之門外。現在還在上映中的瑪麗蘇神劇《總裁在上》系列被稱為“網路電影劇模式”主打用電影的製作手法來拍劇。這種形式在英劇中很常見。現在看來的話,一部網大的時長一般不會超過90分鐘,普遍在60分鐘左右,完全可以做成大的單元劇,分季播出。

《總裁在上》系列劇照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根據市場回饋迅速對下一部做出調整,整個產業鏈成熟之後,時間戰線會最大程度縮短,完全可以做成邊播邊製作的形式,年初上映的IP網大《探靈筆錄》嘗試的正是這種製作方式,第一部播出的時候,第二部已經在籌備中了。

網大院線有互補可能

除了製作體量和投資之外,網大相較院線可選擇的題材類型更多,在國內內地分級制度還未實施的情況下,網大或許可以作為電影分級的其中一級。未來小成本製作,走懸疑、驚悚,或者其他一些腦洞大開題材的電影就可以直接走網路。像《長城》一類大的製作,或一些對景別有特殊要求的電影,還是只適合在大螢幕上展現,因為那種觀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在小成本試錯中產生的網大IP也會有登上院線的可能。這樣看來的話,網大和院線就根本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反而是互補關係。這也是所有網生內容和傳統影視的關係。

個體的獨立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社會越發展,個體的這種獨立性特徵就越明顯。網大的主要播放平臺為手機移動端,很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娛樂消費。院線電影除了影片本身,影院設備效果和服務包括當時周圍的環境也在使用者體驗之內,而網路電影在這方面顯然要更靈活,用戶選擇看一部電影或放棄看一部電影的成本更小。尤其是當網路電影的品質和院線電影的品質差距越來越小的情況下,選擇看網大還是院線,就像現在我們吃飯是選擇外賣還是堂食一樣,都只是視個人情況而定。

網大的“精緻化”

在所有娛樂產品都在卯足了勁爭奪用戶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質疑過網大的競爭力。但以往的那種競爭是把還未成規模的網大和已經成規模的網劇網綜競爭,網大劣勢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網大相較於院線沒有過多的限制,入門的低門檻造成了網大市場的混亂。但隨著國家法律和平臺規範的相繼推出,門檻拔高的情況下必定會把一部分低品質的網大拒之門外。現在還在上映中的瑪麗蘇神劇《總裁在上》系列被稱為“網路電影劇模式”主打用電影的製作手法來拍劇。這種形式在英劇中很常見。現在看來的話,一部網大的時長一般不會超過90分鐘,普遍在60分鐘左右,完全可以做成大的單元劇,分季播出。

《總裁在上》系列劇照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根據市場回饋迅速對下一部做出調整,整個產業鏈成熟之後,時間戰線會最大程度縮短,完全可以做成邊播邊製作的形式,年初上映的IP網大《探靈筆錄》嘗試的正是這種製作方式,第一部播出的時候,第二部已經在籌備中了。

網大院線有互補可能

除了製作體量和投資之外,網大相較院線可選擇的題材類型更多,在國內內地分級制度還未實施的情況下,網大或許可以作為電影分級的其中一級。未來小成本製作,走懸疑、驚悚,或者其他一些腦洞大開題材的電影就可以直接走網路。像《長城》一類大的製作,或一些對景別有特殊要求的電影,還是只適合在大螢幕上展現,因為那種觀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在小成本試錯中產生的網大IP也會有登上院線的可能。這樣看來的話,網大和院線就根本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反而是互補關係。這也是所有網生內容和傳統影視的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