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那些開明賢臣:不因私仇而蔽賢能

面對公與私的問題, 如果說親戚、僚屬、身邊人是第一道坎, 那麼第二道坎就是自己。

俗話說, 人有七情六欲。 塵世間, 少不得會有冤家、仇敵。

一旦冤家路窄, 難免都會懷有“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的想法。 更何況那些心胸狹窄之人, 逮著機會, 非睚眥必報不可。 不過, 歷史上那些雄主賢臣, 卻以其言其行, 向後人證實了什麼是胸懷與肚量。

人主的格局決定事業大小

比如曹操之待陳琳。 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 才華出眾, 曾依附于袁紹。 官渡之戰前, 袁紹讓陳琳寫討伐曹操的檄文, 這就是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 這一歷史名篇, 在當時也是聲威赫赫, 可以說袁紹在輿論戰上, 因陳琳一人而完勝。

當時, 曹操正在發頭風病, 病臥在床覽讀檄文, 竟然驚出一身冷汗, 把病都嚇沒了。 可見其文之犀利尖刻, 句句戳在曹操心上。 這篇檄文歷數曹操的罪惡, 並問候了曹家祖先,

所謂“極其醜詆”。 可以想見曹操之恨, 非同一般。

只是袁紹本庸主一枚, 光靠輿論戰是打不贏戰爭的。 官渡一戰, 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陳琳只好投降曹操。 然而, 曹操對陳琳沒有痛斥, 似乎只有憤憤不平的責問, 聽來讓人忍俊不禁:你以前為袁紹寫那個檄文, 罵我就行了, 為什麼要往上攻擊到我的父親、祖父呢?陳琳謝罪說:“矢在弦上, 不得不發。 ”曹操愛其才, 赦免了他, 派他與陳留人阮瑀一同擔任主管撰寫奏章的記室。

被人問候了自己的祖先, 其雖有恨, 卻愛其才而不計之, 足見曹操之胸襟。 在用人的問題上, 如果因為某人與自己有私仇而不用, 甚至借機報仇, 又豈是幹大事的節奏?

與曹操相比, 唐高祖李淵就要遜色不少。 當年,

他差點就因為私怨殺了大唐一代名將李靖。 據《舊唐書》記載, 當時, 李靖曾在李淵帳下與突厥作戰, 卻發現李淵在暗中招兵買馬, 以圖天下。 此時, 李靖忠於隋朝, 發現這一動機後, 便把自己偽裝成囚徒, 前往江都(即揚州)準備報告隋煬帝。 但到了長安就“道塞不通而止”。

李淵攻下長安, 便抓住了李靖, 想要殺了他。 李靖大呼說:“公起義兵, 本為天下除暴亂, 不欲就大事, 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這話問得響噹噹, 以私怨斬壯士, 以私仇殺賢能, 怎麼能成大事、得天下?最後還是李世民替他再三求情, 李淵才放了李靖, 李世民就把他安排在自己的幕府裡。

到了後來, 李靖平定突厥, 生擒頡利可汗, 建立大唐的一大奇功。 此時身為太上皇的李淵感歎道:當年漢高祖劉邦,

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城卻不能報仇, 現在我的兒子一舉剿滅突厥, “吾託付得人, 複何憂哉”!倘若當年李淵因私怨而執意殺了李靖, 何來這樣的奇功?

李淵與曹操, 差別就在胸襟肚量。 李淵把私仇私怨看得較重, 曹操則看得雲淡風輕。 格局不同, 結局自會不同。

賢臣的胸襟關乎事業成敗

在面對個人私怨與用人公事問題上, 歷史上的雄主若此, 那些賢臣也不遜色。

比如, 三國時期的吳國將領陸遜和蔣欽。

陸遜堪稱東吳的社稷之臣, 敗關羽、破劉備的, 就是此公。 當時, 陸遜向孫權建議, 挑選山賊中的精銳以擴充軍隊, 即“可大部伍, 取其精銳”, 孫權採納了他的建議, 任命他為帳下右部督。 正好叛賊首領費棧被曹操策反,

煽動山賊作亂, 陸遜奉命討伐, 迅速將山賊擊敗。 陸遜卻趁機強征當地百姓參軍, 老弱的也要充當後備軍。 陸遜在得了數萬軍兵後, 便“宿惡蕩除, 所過肅清”, 勝利返回蕪湖。

這時, 會稽太守淳于式就上表說陸遜“枉取民人, 愁擾所在”, 這應該不算誣告, 畢竟陸遜趁機擴大了徵兵範圍。 陸遜回到蕪湖後, 卻說淳於式是個好官員。 孫權就不解了, 問陸遜道:淳於式告發你, 你卻推薦他, 為什麼呢?陸遜說:淳于式的本意, 乃是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所以告發我。 如果我再詆毀他, 就會擾亂您的視聽, 此風不可長。 孫權聽了就很讚歎說, 這的確是謹慎敦厚的長者處事的方法, 我看其他人很難做到。

你在領導面前說我壞話, 我也在領導面前說你壞話, 很多人的“梁子”就這麼結下了。陸遜則有非一般人的見識,結果當然也非一般人所能想到。有的人因此評價說陸遜這樣做,其實很精明圓滑,但從做人的角度講,陸遜很寬厚;從做官的角度看,陸遜也很公道。不挾私恨而蔽賢能,正是賢者之德,又豈是一般論者所能體察?

蔣欽是孫權的右護軍。當時的蕪湖令徐盛,收捕並斬首了蔣欽的一名手下。後來,曹操攻打濡須時,蔣欽和呂蒙統領軍務,徐盛就時常怕蔣欽“因事害己”,給自己穿小鞋,但蔣欽卻總說他好。孫權就問為什麼,蔣欽說了一段話:“臣聞公舉不挾私怨,盛(徐盛)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今大事未定,臣當助國求才,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乎!”于情於理說得極是透徹。

“公舉不挾私怨”“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今天聽來仍令人感喟。說到底,還是心裡把公與私的問題分得很清,始終以公為大、私為小,認為以私廢公、公報私仇是大惡。

歷史上,這樣的開明賢臣還有很多。比如蕭何與曹參。這兩個人,當初做小吏時,還是好朋友。但在後來為相為將,關係反而不好。到了蕭何病重時,孝惠帝就來問他的口風:“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卻說:“知臣莫如主。”孝惠帝只好問:“曹參何如?”蕭何說:“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史書上這簡單的幾句對白,意味深長。畢竟劉邦臨終前,呂後就問過他:“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劉邦就交代過:“曹參可。”孝惠帝這一問,有尊重蕭何的意思,也或有知道蕭何與曹參關係不好的成分。而蕭何的回答,也很有趣,這裡就不詳細分析了。但蕭何這一句對孝惠帝用曹參的評價,卻是很見其胸襟。而在曹參為相之後,同樣也不計較於個人恩怨,沒有另搞一套、另起爐灶,把蕭何的那一套推倒重來,而是“一張藍圖繪到底”,“蕭規曹隨”的典故正出於此。

想來,那些胸懷天下、謀深慮遠的人,往往不會為私人恩怨所蔽。也正因此,他們才能立其功業,成其賢名。相反,只有那些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才把私人恩怨看得很重,當然,也就幹不成什麼事。

很多人的“梁子”就這麼結下了。陸遜則有非一般人的見識,結果當然也非一般人所能想到。有的人因此評價說陸遜這樣做,其實很精明圓滑,但從做人的角度講,陸遜很寬厚;從做官的角度看,陸遜也很公道。不挾私恨而蔽賢能,正是賢者之德,又豈是一般論者所能體察?

蔣欽是孫權的右護軍。當時的蕪湖令徐盛,收捕並斬首了蔣欽的一名手下。後來,曹操攻打濡須時,蔣欽和呂蒙統領軍務,徐盛就時常怕蔣欽“因事害己”,給自己穿小鞋,但蔣欽卻總說他好。孫權就問為什麼,蔣欽說了一段話:“臣聞公舉不挾私怨,盛(徐盛)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今大事未定,臣當助國求才,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乎!”于情於理說得極是透徹。

“公舉不挾私怨”“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今天聽來仍令人感喟。說到底,還是心裡把公與私的問題分得很清,始終以公為大、私為小,認為以私廢公、公報私仇是大惡。

歷史上,這樣的開明賢臣還有很多。比如蕭何與曹參。這兩個人,當初做小吏時,還是好朋友。但在後來為相為將,關係反而不好。到了蕭何病重時,孝惠帝就來問他的口風:“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卻說:“知臣莫如主。”孝惠帝只好問:“曹參何如?”蕭何說:“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史書上這簡單的幾句對白,意味深長。畢竟劉邦臨終前,呂後就問過他:“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劉邦就交代過:“曹參可。”孝惠帝這一問,有尊重蕭何的意思,也或有知道蕭何與曹參關係不好的成分。而蕭何的回答,也很有趣,這裡就不詳細分析了。但蕭何這一句對孝惠帝用曹參的評價,卻是很見其胸襟。而在曹參為相之後,同樣也不計較於個人恩怨,沒有另搞一套、另起爐灶,把蕭何的那一套推倒重來,而是“一張藍圖繪到底”,“蕭規曹隨”的典故正出於此。

想來,那些胸懷天下、謀深慮遠的人,往往不會為私人恩怨所蔽。也正因此,他們才能立其功業,成其賢名。相反,只有那些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才把私人恩怨看得很重,當然,也就幹不成什麼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