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以更加自信的姿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 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主旨演講, 宣示了未來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 在演講中, 習主席高度肯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再次強調了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對於中國乃至當今世界的重要意義, 同時明確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領域和程度。

自1978年中國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來, 40年間, 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

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和中國人走出國門, 參與全球競爭, 分享全球化紅利。 現在看來, 一切都似乎是水到渠成, 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改革開放如何推進, 沒有現成的書本答案可以學習。 中國人民只能以“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的開創精神摸索前進。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我們只能依靠“摸著石頭過河”的謹慎試錯方式前進。 在這一過程中, 既需要勇氣, 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改革的成功同樣離不開開放。 開放政策不僅僅意味著打開中國國門, 同樣意味著打開國人的心, 讓我們不再以提防的目光去看待世界, 而是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擁抱世界, 吸收世界各國人民的優秀文化和知識,

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由於我們自己的資金匱乏和發展水準較低, 國家採取了一種出口導向型發展路徑, 即歐美資本來華利用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生產低附加值產品, 再銷售到歐美市場。 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 幾乎都要借助外力。 但是, 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像一些亞非拉國家一樣走上對西方依附的道路, 而是不斷從“邊緣”向“次邊緣”, 再向“中心”突進。

改革開放的成功還是不斷融入現有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過程。 中國從“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地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全過程, 既體現出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改革開放精神,

也體現出現有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對我國不斷接受和容納的現實。 這個過程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但也會出現風浪。 比如近期,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 連續對中國發起多起關稅懲罰。 中國為了維護本國正當合法權益, 當然會採取反制措施。 這是我們的利益, 更是我們的權力。 但在戰略上中國應如何應對, 引發國人的討論。 是與美國硬碰硬, 還是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 加快深化改革開放?習主席的博鼇論壇講話, 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即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 我們依然繼續按照我們的既定方針和計畫, 推動新一輪的改革開放, 以更大的決心和信心來釋放政策紅利, 促進中國社會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來, 中國經濟在與世界融合的過程中經歷過一些起伏, 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 我們頂住國內外壓力, 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 開放帶來進步, 封閉必然落後……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 誰排斥變革, 誰拒絕創新, 誰就會落後於時代, 誰就會被歷史淘汰。 ”所以, 我們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通過改革開放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 為早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習近平主席所公開承諾的新的開放領域和開放程度必將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新動力!(作者梁亞濱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