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國先祖伯益本應是夏王朝的首任國王,卻被大禹父子因私所廢致死

上古時期, 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東夷族首領蚩尤, 東夷由軒轅黃帝的長子少昊管理。 據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 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 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 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 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 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 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 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 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 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 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 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

期間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 最後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所取代。 伯益即秦之先祖, 是繼皋陶之後的東夷集團首領。

《呂氏春秋●音初》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殷契的母親簡狄還是姑娘的時候, 上帝派一隻燕子去看她,

簡狄十分見燕喜愛, 後來燕子遺下卵就飛走了, 從此不再回來。 在這個記載中, 說這只探望簡狄的燕子發出“嗌嗌”之聲, “嗌“與“益”在古代是通用的, 秦人的祖先稱為伯益, 可能與燕鳴的聲音“嗌嗌”有關係。 而在古代我國東部地區的一些部落, 正是把燕直呼為“益”或“乙”的。 《說文》中有:“乙乙, 玄鳥也, 齊魯之間謂之乙乙, 取其名自呼。 ”從《左傳》記載中, 也可知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早期可能生活在山東半島的齊魯一帶。 這些都說明秦的祖先由對玄鳥的崇拜而自稱為“益”, 而且生活在我國古代東方。

堯統治時, 選賢任能, 但並未分職, 舜執政後, 進一步設立管理部落聯盟的官職, 選任能人如禹、棄、契、皋陶、益、垂等分職管理各項事務, 舜對其三歲一考績, 考核三次後獎優罰劣, 結果皋陶、棄、契、益、垂等都在各自官位上做出了成績。 史料記載, 秦的祖先伯益幫助過大禹治水, 並為舜馴服鳥獸, 因有功, 舜因此而“賜”秦之先祖“姓嬴氏”。 “嬴”姓與秦人對玄鳥的圖騰崇拜有關。 玄鳥即為燕, 燕、嬴實為同類雙音,

燕就是嬴, 燕姓即為嬴姓。 把祖先崇拜的圖騰名稱作為自己的姓, 這是中國姓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堯舜統治時, 黃河流域洪水經常為患。 夏部族以善於治水而聞名, 於是堯派夏部落的首領鯀去治水, 但鯀治水無方, 淹沒了許多土地和人畜, 造成了更大的水患, 舜便放逐鯀至羽山(今山東郯城), 鯀最後死在那裡。 舜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 改用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善於治水, 變堵為疏, 興利除害, 又在治水的十三年間, 大公無私, 勤勤懇懇, 故功績卓著, 名揚四海。

華夏初始, 洪水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存與發展, 故善治水者必贏得人心、被人擁戴。 大禹因治水有功, 舜去世後, 他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禹當政時, 部落聯盟領袖的專制權力大大加強。 由氏族民主過渡到個人專制, 是當時階層分化和鬥爭的需要, 也是集中力量建設大型公共工程與大自然鬥爭的需要, 是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 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在治水過程中形成的權力, 便到處巡行,對各地部落發號施令。禹在塗山召集各氏族部落首領集會,各部首領都帶許多禮品來朝見他。禹在會稽大會諸侯並計算分配貢賦時,有個部落防風氏的首領因路途遠遲到了,而被禹下令處死。禹擴張的欲望也很強,帶領軍隊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並在出征前發表了誓師詞,表示要代表上天來懲罰“三苗”。經過鏖戰,大敗“三苗”,“三苗”逃入漢水、丹水上游的崇山峻嶺中,有的到達了江南。

禹在治水以及軍事、政治上的成功,使他逐漸由軍事民主制下的部落聯盟首長,演變為個人專斷獨裁的君王。在禹年邁時,他也按照禪讓制的傳統讓部落聯盟會議推薦了東夷首領皋陶作繼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薦了東夷族的伯益作自己的繼承人。但禹私下裡卻又培植自己的兒子啟,讓啟掌握很多權力,不給皋陶、伯益以實權,也不給他們樹立威信的機會。禹還用權力驅逐了曾經推薦自己的年邁的舜,所謂舜“南巡蒼梧”,實為被大禹流放。舜最後死在南方。禹破壞了禪讓制度,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禹死後,由於伯益既不掌握實權又沒有威信,得不到各部族的擁護和支持,“朝覲頌獄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啟,民間歌謠也不讚頌伯益而讚頌啟。部落領袖和民間都說:“啟是帝禹的兒子,他才是我們的君主。”那個時代是諸侯承認天子,而不像西周是天子承認諸侯,啟順應民心,繼承了禹的帝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東夷族首領伯益本來是禹的繼承人,現在王位被啟所奪,便率領強大的東夷部隊向啟發動進攻,打敗並俘虜了啟。啟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組織軍隊,向伯益反攻,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打敗了伯益,伯益被啟抓獲並處死,這就是古書上所記的“益幹啟位,啟殺之。”這其中也可以看出伯益與啟之異,伯益打敗啟的軍隊並俘獲啟,只是將啟限制在一個有限的地方,並沒有殺他,伯益對政敵還是很寬容的;而啟則不同,打敗並抓獲伯益後,立即將伯益處死,說明啟心狠手辣,善以鐵腕處事。

這時夏部落在西方的同姓族邦有扈氏,覺得啟繼位違反了民族傳統,便起兵伐啟。有扈氏活動於今陝西中部,力量較大。啟的軍隊和有扈氏的軍隊在甘澤地方發生大戰。啟在戰前發表了誓詞《甘誓》,聲討有扈氏威侮天道、怠慢人事的罪行,表示自己要代表上天的意志去懲罰他們,鼓勵自己的部屬奮勇殺敵,不聽命令的將士將受到懲罰。啟與有扈氏兩軍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啟征服了有扈氏,“有扈氏為義而亡”。

啟東平東夷,西平有扈,於是在鈞台(今河南陽翟)大會諸侯,各地諸侯前來祝賀,表示擁戴他的統治,表明夏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定。

在殷商時期,秦人屬於被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由於秦人的祖先與商人的祖先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夏末(西元前17世紀),秦人去夏歸商,發揮自己善駕馭的特長,助殷滅夏立有戰功。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為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為殷商的大臣。

便到處巡行,對各地部落發號施令。禹在塗山召集各氏族部落首領集會,各部首領都帶許多禮品來朝見他。禹在會稽大會諸侯並計算分配貢賦時,有個部落防風氏的首領因路途遠遲到了,而被禹下令處死。禹擴張的欲望也很強,帶領軍隊征伐南方的“三苗”部落,並在出征前發表了誓師詞,表示要代表上天來懲罰“三苗”。經過鏖戰,大敗“三苗”,“三苗”逃入漢水、丹水上游的崇山峻嶺中,有的到達了江南。

禹在治水以及軍事、政治上的成功,使他逐漸由軍事民主制下的部落聯盟首長,演變為個人專斷獨裁的君王。在禹年邁時,他也按照禪讓制的傳統讓部落聯盟會議推薦了東夷首領皋陶作繼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薦了東夷族的伯益作自己的繼承人。但禹私下裡卻又培植自己的兒子啟,讓啟掌握很多權力,不給皋陶、伯益以實權,也不給他們樹立威信的機會。禹還用權力驅逐了曾經推薦自己的年邁的舜,所謂舜“南巡蒼梧”,實為被大禹流放。舜最後死在南方。禹破壞了禪讓制度,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禹死後,由於伯益既不掌握實權又沒有威信,得不到各部族的擁護和支持,“朝覲頌獄者”都不去找伯益而去找啟,民間歌謠也不讚頌伯益而讚頌啟。部落領袖和民間都說:“啟是帝禹的兒子,他才是我們的君主。”那個時代是諸侯承認天子,而不像西周是天子承認諸侯,啟順應民心,繼承了禹的帝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東夷族首領伯益本來是禹的繼承人,現在王位被啟所奪,便率領強大的東夷部隊向啟發動進攻,打敗並俘虜了啟。啟逃出囚禁之地,重新組織軍隊,向伯益反攻,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打敗了伯益,伯益被啟抓獲並處死,這就是古書上所記的“益幹啟位,啟殺之。”這其中也可以看出伯益與啟之異,伯益打敗啟的軍隊並俘獲啟,只是將啟限制在一個有限的地方,並沒有殺他,伯益對政敵還是很寬容的;而啟則不同,打敗並抓獲伯益後,立即將伯益處死,說明啟心狠手辣,善以鐵腕處事。

這時夏部落在西方的同姓族邦有扈氏,覺得啟繼位違反了民族傳統,便起兵伐啟。有扈氏活動於今陝西中部,力量較大。啟的軍隊和有扈氏的軍隊在甘澤地方發生大戰。啟在戰前發表了誓詞《甘誓》,聲討有扈氏威侮天道、怠慢人事的罪行,表示自己要代表上天的意志去懲罰他們,鼓勵自己的部屬奮勇殺敵,不聽命令的將士將受到懲罰。啟與有扈氏兩軍相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啟征服了有扈氏,“有扈氏為義而亡”。

啟東平東夷,西平有扈,於是在鈞台(今河南陽翟)大會諸侯,各地諸侯前來祝賀,表示擁戴他的統治,表明夏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定。

在殷商時期,秦人屬於被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由於秦人的祖先與商人的祖先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夏末(西元前17世紀),秦人去夏歸商,發揮自己善駕馭的特長,助殷滅夏立有戰功。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為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為殷商的大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