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看看英國皇家公園什麼樣,還有皇家衛隊的換崗儀式

上一篇:今日倫敦:美和愛滲透在每一個角落

今天的天氣不錯, 至少我們出門的時候是陽光明媚的。 從住處出來一路向北就是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周邊有兩片向遊人開放的公共綠地, 正東的叫聖詹姆斯公園。 據說這裡原本有座以耶穌門徒小雅各命名的麻風病醫院, 希伯來語裡的雅各在英語中就是詹姆斯, 聖詹姆斯之名由此而來。 最初將這裡改造成園林的也叫詹姆斯, 他是1603年成為英格蘭國王的詹姆斯一世(James I, 1566-1625), 從蘇格蘭搬到這裡的頭一年他就命人在此建設林苑景觀。 那時在綠地的南邊修造了許多大鳥籠, 養著無數異域珍禽, 至今公園南邊的那條路還保留著鳥籠步道的名字。 查理二世復辟後請法國景觀設計師在這塊綠地裡增加了運河。 最後一次大規模改造是1826年喬治四世請約翰·納西在改建白金漢宮的同時對這片花園進行的修整,

他將原來筆直的運河改成現在這樣類似天然湖泊的樣貌, 去掉了部分古板, 增添了些許靈動。

園中的大樹枝繁葉茂。

湖中的鳥兒種類繁多。

最有趣的是草坪上的小松鼠, 它們貪吃而警惕, 面對人們手中的食物, 欲行又止, 欲罷不能。

相比之下,這些野鴨就顯得放鬆多了,它們臥在草地上安靜地睡著,一點兒都不擔心有什麼危險。

正當我們看得入神,公園北側的林蔭路上走來一隊皇家衛兵。他們頭戴黑色熊皮帽,身穿紅色束腰服,就跟從電視裡走出來的一樣。

對了,今天是星期五!每週一三五日上午11:00在白金漢宮東門外廣場上舉行換崗儀式,我們這是趕著了。

換崗的衛兵通常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白金漢宮東北方向的聖詹姆斯宮,就是我們看到的這隊。另一隊來自白金漢宮東南方向的威靈頓軍營。衛兵在騎警的護衛下走向白金漢宮正門。

我一路狂奔,為的就是能拍下他們側面的身影。

上崗的步兵與下崗的騎兵走了個對臉。

可以看到雙方互行注目禮。

喔,馬鞍上墊的應該都是黑熊皮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換崗儀式在被鐵柵欄圍著的廣場裡進行,我們是擠不進去了。等了半天,只看到下崗的步兵返回營地。

白金漢宮北邊另一塊向遊人開放的綠地叫綠園,也有人音譯成格林公園。它最早曾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麻風病醫院的墓地,查理二世在改造聖詹姆斯公園時將這裡也改造成花園綠地。雖然約翰·納西也對這裡進行過一番修整,但因為只有綠樹沒有湖水,總給人一種氣勢有餘而靈氣不足的感覺。

走進去不遠,就在南邊看到鋪滿楓葉圖案的加拿大紀念碑。它由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Granche(1948-1997)於1992年設計建造,用來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加拿大士兵。紀念碑由分開的兩個斜面組成,象徵英國與加拿大兩國軍人並肩作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有約一百萬加拿大軍人來到不列顛,加入英軍的行列,為自由而戰鬥。

一股股清水從坡頂流下,洗刷著這些永不褪色的楓葉。

白金漢宮正東是維多利亞紀念碑。

1901年,82歲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她的兒子、新國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1910)馬上建議國會為母親立一座偉大的豐碑以示紀念。在經過一番比稿競爭後,英國雕塑家Thomas Brock(1847-1922)最終勝出。十年後,紀念碑隆重揭幕,但其實直到1924年,這座規模宏大的紀念碑才全部竣工,顯然1911年的時候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為女王的十周年祭獻禮了。

紀念碑頂端是帶翼的勝利女神手持棕櫚葉站在圓球上,圓球兩側懷抱羅盤的女性代表恒心,手握棍棒的男性代表勇氣,金像底座上東西兩側各有一隻俯視的雄鷹象徵大英帝國。

紀念碑正中端坐著維多利亞女王,其中面向東方的是她加冕時的形象,頭戴王冠、手持權杖、面色冷峻、儀態威嚴。

面向白金漢宮方向的則是她哺育子女時的形象,頭戴方巾、身著長袍、面容慈祥、母儀天下。維多利亞女王生了五女四男共九個孩子,全都長大並成家立業。她的孫輩中包括外孫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孫女挪威王后莫德(Maud,1869-1938)、羅馬尼亞王后瑪麗(Marie,1875-1938),外孫女希臘王后索菲亞(Sophia,1870-1932)、俄國末代皇后亞歷山卓·費奧多羅芙娜(Alexandra Feodorovna,1872-1918)、西班牙王后維多利亞(Victoria Eugenie,1887-1969)。可以說後代佔據了歐洲王室的半壁江山,難怪被人們稱為“歐洲祖母”。

北側矗立著持劍的正義女神。

南側目光炯炯的則是真理女神。

平臺四角各有一尊與獅子相伴的銅像,其中手持橄欖枝的象徵和平。

手持火炬的象徵進步。

手持鐮刀和穀物的象徵農業。

手持錘子和卷軸的象徵製造業。

南北兩側各有一眼噴泉,無論是上方的人物還是下方的人魚形象,都體現出大不列顛強大的國家實力和海上霸權。

相比之下,這些野鴨就顯得放鬆多了,它們臥在草地上安靜地睡著,一點兒都不擔心有什麼危險。

正當我們看得入神,公園北側的林蔭路上走來一隊皇家衛兵。他們頭戴黑色熊皮帽,身穿紅色束腰服,就跟從電視裡走出來的一樣。

對了,今天是星期五!每週一三五日上午11:00在白金漢宮東門外廣場上舉行換崗儀式,我們這是趕著了。

換崗的衛兵通常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白金漢宮東北方向的聖詹姆斯宮,就是我們看到的這隊。另一隊來自白金漢宮東南方向的威靈頓軍營。衛兵在騎警的護衛下走向白金漢宮正門。

我一路狂奔,為的就是能拍下他們側面的身影。

上崗的步兵與下崗的騎兵走了個對臉。

可以看到雙方互行注目禮。

喔,馬鞍上墊的應該都是黑熊皮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換崗儀式在被鐵柵欄圍著的廣場裡進行,我們是擠不進去了。等了半天,只看到下崗的步兵返回營地。

白金漢宮北邊另一塊向遊人開放的綠地叫綠園,也有人音譯成格林公園。它最早曾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麻風病醫院的墓地,查理二世在改造聖詹姆斯公園時將這裡也改造成花園綠地。雖然約翰·納西也對這裡進行過一番修整,但因為只有綠樹沒有湖水,總給人一種氣勢有餘而靈氣不足的感覺。

走進去不遠,就在南邊看到鋪滿楓葉圖案的加拿大紀念碑。它由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Granche(1948-1997)於1992年設計建造,用來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加拿大士兵。紀念碑由分開的兩個斜面組成,象徵英國與加拿大兩國軍人並肩作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有約一百萬加拿大軍人來到不列顛,加入英軍的行列,為自由而戰鬥。

一股股清水從坡頂流下,洗刷著這些永不褪色的楓葉。

白金漢宮正東是維多利亞紀念碑。

1901年,82歲高齡的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她的兒子、新國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1910)馬上建議國會為母親立一座偉大的豐碑以示紀念。在經過一番比稿競爭後,英國雕塑家Thomas Brock(1847-1922)最終勝出。十年後,紀念碑隆重揭幕,但其實直到1924年,這座規模宏大的紀念碑才全部竣工,顯然1911年的時候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為女王的十周年祭獻禮了。

紀念碑頂端是帶翼的勝利女神手持棕櫚葉站在圓球上,圓球兩側懷抱羅盤的女性代表恒心,手握棍棒的男性代表勇氣,金像底座上東西兩側各有一隻俯視的雄鷹象徵大英帝國。

紀念碑正中端坐著維多利亞女王,其中面向東方的是她加冕時的形象,頭戴王冠、手持權杖、面色冷峻、儀態威嚴。

面向白金漢宮方向的則是她哺育子女時的形象,頭戴方巾、身著長袍、面容慈祥、母儀天下。維多利亞女王生了五女四男共九個孩子,全都長大並成家立業。她的孫輩中包括外孫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孫女挪威王后莫德(Maud,1869-1938)、羅馬尼亞王后瑪麗(Marie,1875-1938),外孫女希臘王后索菲亞(Sophia,1870-1932)、俄國末代皇后亞歷山卓·費奧多羅芙娜(Alexandra Feodorovna,1872-1918)、西班牙王后維多利亞(Victoria Eugenie,1887-1969)。可以說後代佔據了歐洲王室的半壁江山,難怪被人們稱為“歐洲祖母”。

北側矗立著持劍的正義女神。

南側目光炯炯的則是真理女神。

平臺四角各有一尊與獅子相伴的銅像,其中手持橄欖枝的象徵和平。

手持火炬的象徵進步。

手持鐮刀和穀物的象徵農業。

手持錘子和卷軸的象徵製造業。

南北兩側各有一眼噴泉,無論是上方的人物還是下方的人魚形象,都體現出大不列顛強大的國家實力和海上霸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