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專欄 | 朋友圈被打了星標的朋友

顧春|犯錯俱樂部

TOP HER專欄作者

人稱黑群姐

小黑裙瑜伽創始人、CEO

一個交際花型的朋友, 他幾乎認識半個杭州的人, 每天都有聚會,

每個階段都有新朋友。 我們需要找誰的時候, 他每每都能幫上忙。

於是, 有很多剛畢業的小朋友就會羡慕他的生活, 甚至認為這才是一個年輕人該有的生活。 但你問他, 你們能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什麼?他們擺擺手, 就是打發時間。

我很羡慕他們有那麼多的時間, 但我對那些有成長追求的人卻說, 如果任何技能都要通過1萬小時來實現, 那麼按照我們可支配的30年(22歲到50歲)來計算, 滿打滿算, 我們一生只有26萬小時, 刨掉三分之一的睡眠時間和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 還剩8萬小時自由支配時間。

1萬小時的旅行, 只能走遍50個國家;

1萬小時的懸疑電影, 剛能看完5000部電影;

1萬小時的科學書籍, 不過是2000本書;

1萬小時的知識補充培訓, 竟是1000天的課。

1萬小時的寫作, 才是500萬字。

碰到有家庭有子女有父母的, 3個1萬小時要用來教育和陪伴;

碰到工作忙碌或創業的, 3個1萬小時要用來加班和出差。

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時間揮霍。 按照鄧巴數原理, 1萬小時用來見人, 30年內, 只夠我每年見150個人。

所以, 我有一個100人左右的星標朋友圈, 給自己的指標是每年能一對一見這些人至少一面。 但其實我從來沒做到過, 比如2017年就只接觸了73個, 其中大比例是核心團隊、投資人、合作夥伴、家人、個位數的好朋友, 這些不得不見的人。

留給生活和業務關聯度不大的人的時間, 其實少的可憐。

這要求我珍惜我工作之外的時間, 把見面分為能幫助或啟發我的、我能幫助或啟發他們的。 當然, 幫助和啟發其實都是相互的,

但我定義的前提是比例更高的那一方。 前者占比60%, 後者占比40%。 前者是我親自去找尋的, 而後者是自己找來的。

今天聊的, 是關於自己找過來的那40%的人。

當然, 找過來的數量遠大於最終見的那30個人。 但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見面標準。

其一, 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或至少朋友圈表現出來的如此。

其二, 朋友圈裡有一定的口碑。

其三, 初步交流下來能有一些火花, 值得深度碰撞出對彼此的啟發。

標準滿足之後的第一次見面非常重要, 這決定了最終這個人會被打上一個星標或者不。 星標就意味著每一年都必須見一面, 反之則不必。

被打星標的標準是什麼呢?

第一, 一技之長果然了得。 比如大資料、行銷能力、城市擴張、市場運營、並購投資、財務投資、寫代碼、產品、寫文章,

等等。 能讓我獲得我自己不具備的理解。

第二, 對於自身的提高有較高的標準。 比如客觀看待自己的優點和劣勢, 能謹慎看待當下的得勢, 或能換位的看到自己的失敗。 同時能在溝通中一起尋找答案。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能預判到這個人的接下去的若干年能處在上升通道, 即使遭遇重創, 他依然能夠很快爬起來, 並且他也願意去分享這些好或壞的經驗給其他迷茫的人。

責任編輯 | MENG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