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們為何無法容忍最年輕女富豪的“吧唧嘴”

作者:魯舒天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939篇原創首發文章

最近一期的《十三邀》裡, 許知遠不加修飾地問了26歲時便成為胡潤排行榜上“中國最年輕女富豪”的80後企業家劉暢一個尖銳的問題:“你二十多歲的一個年輕人,

看到自己帳面資產有25億, 這什麼感覺?”

桌子對面的劉暢一邊吃著東西, 一邊坦率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一點感覺沒有, 因為你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 ”拋出了真實感受的劉暢不僅不知道那個天文數字對當時的自己意味著什麼, 恐怕更難預料這番作答背後竟包含著引發群嘲的無限可能。

在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加重的當下, 那些銀行卡裡並無25億的網路使用者, 幾乎人人皆有一套評議公眾人物禮儀家教的道德標準。 留言紛紛“零容忍”地指責起劉暢面對鏡頭“吧唧嘴”的聲響, 這意外地構成了公眾輿論對這集節目的主要關注點。

直言之禍

在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裡, 社會底層是這樣安慰他的同類的:“人生就是這樣, 落土八分命, 再怎麼有錢, 一天也是吃三餐而已。 ”這樣的一樁略帶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 經由新希望六和的美女掌門口中說出後, 即便它描述的是實情, 但終究難以顯得純粹。

劉暢是中國著名的民營企業家、新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的女兒, 不管她本人實際上是什麼樣的, 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光環是她註定無法抹去的印記。 這位土生土長的成都姑娘曾在家鄉經營過一家小飾品店, 2004年進入新希望集團工作, 幾年後關閉了小店。 2006年, 當胡潤首次發佈女富豪榜時, 26歲的劉暢成為中國最年輕女富豪, 當時身家就有25億。 2013年, 劉暢正式出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

執掌這家深耕農牧業、專注健康食品的公司。

這樣的一個劉暢告訴許知遠“現在也不知道這25億意味著什麼”的時候, 自然就埋下了導致其遭遇輿論壓力的種子。 劉暢面對鏡頭時的有一說一悉數被網路評論上綱上線, 委實是有些冤枉,

那些回答乍聽起來刺耳, 但也都是大實話——“你不可能用那麼多呀, 我一年的花費除了買包以外, 都是給娃娃、老公買的。 我就買點包、吃點火鍋, 還沒時間吃, 我容易嗎?所以(我能用的)其實就那麼些。 ”

關於許知遠提出的金錢觀的問題, 劉暢其實怎麼回答都是錯的。 如果她熱情洋溢地順勢得瑟一番, “拜金”、“炫富”的責難聲一定會鋪天蓋地般掩殺過來;可若是直接回答“沒感覺”或者“無所謂”, 那麼“虛偽”、“做作”的標籤就會把她釘得死死的。

雖然在這期《十三邀》裡, 劉暢與許知遠談到了不少關於改革開放、時代變遷、公司管理以及企業家精神的內容, 且都談在了點上, 但從觀眾們對於嘉賓“吧唧嘴”一環的集體反應上來看, 很可能沒有多少人真的關心此二人在這集訪談裡講的是什麼。

故而, “四川首富”的家庭教育、“創一代”與“企二代”的關係、制度與人更替背後的專業化, 這些本可發散開來引人深思的諸多篇章, 悉數被鍵盤之上、寰宇之內若有若無的“仇富”情結不由分說地取代了畫風。

仇富危機

當然, 許知遠在提問時並沒有刻意為難劉暢, 那些只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且作答者也很認可那類提問的價值。 那麼, 既然問題沒有錯, 作答者的坦率沒有錯, 設問者的直接也沒有錯, 究竟是哪裡錯了呢?總不能真的是“吧唧嘴”的動作讓人忍不了吧?

我必須強調的是,劉暢對談中的內容其實中規中矩,並不存在明顯的槽點。但如果劉暢聽過收藏家馬未都講過的那個梗,她或許不僅會在談話中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更會留心談話間的肢體語言可能留下的“把柄”。

馬未都說過這麼一件事,古代富人過年瞅見哪戶人家門臉是破的,便差遣傭人去散財。散財的技術細節是,將碎銀兩包在紙裡,趁夜放在窮人家窗臺上,不聲不響,不讓人見。這便是馬未都眼中富人的可貴,注意照顧別人的尊嚴,連做公益都不讓人看到。

既然“善欲人見不是真善”的倫理是成立的,那麼“惡不避人是為真惡”的結論似乎也有據可循。劉暢回答“金錢概念”時從肢體到內容的全過程,都流於一種她自以為坦蕩的真實狀態,可這種時候她越是“坦蕩”,反而對觀者的“傷害”越大——社會上還有如此多的人受困於金錢世界的話語邏輯,可有錢人們卻輕飄飄一句“25億沒感覺”或者“一個月掙一二十個億很難受”,這似乎充滿了變相歧視的嫌疑。

那些批判劉暢“行為不雅”的人,看不慣的當然不是“吧唧嘴”,而是一個有錢人旁若無人地“吧唧嘴”。換做一個和他們一樣的人,再怎麼“吧唧嘴”或者再怎麼旁若無人,這些點恐怕都難以構成被圍攻的由頭。線民們批判劉暢的邏輯,大致是“既然我拿你的萬貫家財沒有辦法,那我就只好從嚴苛的道德細節處做文章了”,很多為劉暢站隊的人由此解讀出網路力量的暴虐,我卻從中看到了後者的無奈。

是線民們玻璃心、氣量小、太敏感、慣用道德批判嗎?還是說面對著“階層固化”的老生常談,大多數人只剩下了道德這件並無用處的武器。換句話說,劉暢們的動輒得咎,根源在於社會公平的現狀過於千瘡百孔。普通人之所以越來越不願意去理解人上人的表述,或許正因人上人們首先罔顧了普通人的感受。就拿李彥宏“中國使用者更開放,願用隱私換效率”的言論來說,雖然確屬實情,但其立場值得商榷。既然國人對隱私不敏感,那麼李彥宏便有義務讓使用者準確地知道百度將如何處理使用者的資料,而不是聽之任之,然後再塞一顆糖。

邏輯漏洞

關於為何要做劉暢這期節目,為何要問她那些關於金錢的問題,許知遠的說法是這樣的:“財富是有很大的摧毀性的,它有膨脹的欲望,它給人帶來的那種壓迫性。她(劉暢)會是一個非常標誌意義的……她代表巨大的組織、巨大的財富,還有她自己的未來。這個經濟系統會朝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是劉暢這代人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她們是中國未來的很大的一部分,是中國捲入一個全球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縮影。她們怎麼克服這種陰暗這一面,或者說那種壓迫感。”

劉暢:你用多少錢跟你能夠支配多少錢是兩回事,那些錢你永遠不可能用的,因為一直都在企業裡面轉。

許知遠:但如果你願意,它還是可以變成你兜裡的錢的。

劉暢:你拿來幹嘛呀?你也花不了。你用多少錢你知道的,公共的這種財富,我更多的是它的支配權,即使這些東西都是我兜裡的錢,我還得找個事業讓它轉起來,這樣才好玩。要不然你玩啥?你守著一堆錢幹嗎呀?又沒有增值,對吧!

《十三邀》的錄製有這麼一段,劉暢帶著許知遠逛了逛成都的特色街區,她指著那些麻將攤與盲人按摩前呼後應的娛樂系統,告訴許知遠“窮有窮消費、富有富消費”這樁在生活中自得其樂的真相。劉暢承認自己的優越感,但她覺得生活從本質上講都是一樣的。在看完“許劉對話”的完整視頻後,我雖然沒有在經歷過“小店老闆娘”身份的劉暢身上看到那種“何不食肉糜”的局限性,卻也在她那些板正而不失腔調的邏輯後面看到了少許易遭質辯的漏洞。

富人究竟比普通人多了什麼?其實不是財富,而是大大小小的選擇權。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條似曾相識的新聞,是說溫州一對99年出生的雙胞胎姐妹,幼時調皮頑劣,所幸母親一直心寬放養,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最終使得這兩位非傳統意義的學霸分別被牛津、劍橋等名校錄取。坦白說,我沒有辦法從這條實則為“偽素質教育”的新聞中看到任何勵志元素,因為那位元母親所有的悉心調教都是普通人無法複製的,比如“帶不愛上幼稚園的孩子環球旅行”、“初中讀8萬一年的私校國際班”、“為保護自尊心不鼓勵她們參加期末考試”、“從小帶她們滑雪、網球、觀星、研究楔形文字”、“八年級將她們送入年均6萬美元的寄宿學校”……

霍金曾說:“生活在富貴巷子中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貧窮”。現如今社交媒體上那些整天忙著炫富、擺拍的二代達人們,的確用實際行動印證著這句話指出的那種醜陋與淺薄;而那些價值觀導向混亂的新聞媒體,更是屢屢用傳聲筒與擴音器為這種偏狹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添磚加瓦。富人們看不到貧窮的必然結果,便是看不到自己選擇權上的先天優勢,正因如此,菲茨傑拉德才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就寫下那句著名的傳世之言——“每逢你想要對別人評頭論足的時候,要記住世上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樣的優越條件。”

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評論並非對劉暢本人有什麼不滿,他們對視頻中“吧唧嘴”聲音的批評也談不到口誅筆伐的層面,但總有一些問題是所有人都無法繞過的:比如社會資源的分佈失衡,階層分化的擴大,富者恒富、貧者恒貧局面的加劇,這些癥結不是一兩個人造成的,但總要有人去想、有人去解決,或者說,要有人首先去承認。劉暢們是有其在不同人生階段必須承擔的責任,可她們畢竟能夠相對自在地看世界,然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落腳點;但對於那些並不存在理論原罪的大多數人,他們的世界卻很可能從始至終無比偏狹、近乎折疊。

在《十三邀》的節目中,有這麼一個小橋段,不知道多少人忽略掉了:許知遠問劉暢,為什麼後來決定停止做生意,回歸家族企業。劉暢告訴許知遠,因為自己在街頭打交道的都是地痞流氓,而跟爸爸出來吃頓飯,席間談的都是國家發展與經濟形勢,自己的成長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經歷決定了自己必然做出向後者靠攏的選擇。

這集節目,最核心的點也差不多是在這了。

作者:92年生,金牛座,愛文藝、喜昏睡。秦朔朋友圈專欄作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我必須強調的是,劉暢對談中的內容其實中規中矩,並不存在明顯的槽點。但如果劉暢聽過收藏家馬未都講過的那個梗,她或許不僅會在談話中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更會留心談話間的肢體語言可能留下的“把柄”。

馬未都說過這麼一件事,古代富人過年瞅見哪戶人家門臉是破的,便差遣傭人去散財。散財的技術細節是,將碎銀兩包在紙裡,趁夜放在窮人家窗臺上,不聲不響,不讓人見。這便是馬未都眼中富人的可貴,注意照顧別人的尊嚴,連做公益都不讓人看到。

既然“善欲人見不是真善”的倫理是成立的,那麼“惡不避人是為真惡”的結論似乎也有據可循。劉暢回答“金錢概念”時從肢體到內容的全過程,都流於一種她自以為坦蕩的真實狀態,可這種時候她越是“坦蕩”,反而對觀者的“傷害”越大——社會上還有如此多的人受困於金錢世界的話語邏輯,可有錢人們卻輕飄飄一句“25億沒感覺”或者“一個月掙一二十個億很難受”,這似乎充滿了變相歧視的嫌疑。

那些批判劉暢“行為不雅”的人,看不慣的當然不是“吧唧嘴”,而是一個有錢人旁若無人地“吧唧嘴”。換做一個和他們一樣的人,再怎麼“吧唧嘴”或者再怎麼旁若無人,這些點恐怕都難以構成被圍攻的由頭。線民們批判劉暢的邏輯,大致是“既然我拿你的萬貫家財沒有辦法,那我就只好從嚴苛的道德細節處做文章了”,很多為劉暢站隊的人由此解讀出網路力量的暴虐,我卻從中看到了後者的無奈。

是線民們玻璃心、氣量小、太敏感、慣用道德批判嗎?還是說面對著“階層固化”的老生常談,大多數人只剩下了道德這件並無用處的武器。換句話說,劉暢們的動輒得咎,根源在於社會公平的現狀過於千瘡百孔。普通人之所以越來越不願意去理解人上人的表述,或許正因人上人們首先罔顧了普通人的感受。就拿李彥宏“中國使用者更開放,願用隱私換效率”的言論來說,雖然確屬實情,但其立場值得商榷。既然國人對隱私不敏感,那麼李彥宏便有義務讓使用者準確地知道百度將如何處理使用者的資料,而不是聽之任之,然後再塞一顆糖。

邏輯漏洞

關於為何要做劉暢這期節目,為何要問她那些關於金錢的問題,許知遠的說法是這樣的:“財富是有很大的摧毀性的,它有膨脹的欲望,它給人帶來的那種壓迫性。她(劉暢)會是一個非常標誌意義的……她代表巨大的組織、巨大的財富,還有她自己的未來。這個經濟系統會朝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是劉暢這代人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她們是中國未來的很大的一部分,是中國捲入一個全球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縮影。她們怎麼克服這種陰暗這一面,或者說那種壓迫感。”

劉暢:你用多少錢跟你能夠支配多少錢是兩回事,那些錢你永遠不可能用的,因為一直都在企業裡面轉。

許知遠:但如果你願意,它還是可以變成你兜裡的錢的。

劉暢:你拿來幹嘛呀?你也花不了。你用多少錢你知道的,公共的這種財富,我更多的是它的支配權,即使這些東西都是我兜裡的錢,我還得找個事業讓它轉起來,這樣才好玩。要不然你玩啥?你守著一堆錢幹嗎呀?又沒有增值,對吧!

《十三邀》的錄製有這麼一段,劉暢帶著許知遠逛了逛成都的特色街區,她指著那些麻將攤與盲人按摩前呼後應的娛樂系統,告訴許知遠“窮有窮消費、富有富消費”這樁在生活中自得其樂的真相。劉暢承認自己的優越感,但她覺得生活從本質上講都是一樣的。在看完“許劉對話”的完整視頻後,我雖然沒有在經歷過“小店老闆娘”身份的劉暢身上看到那種“何不食肉糜”的局限性,卻也在她那些板正而不失腔調的邏輯後面看到了少許易遭質辯的漏洞。

富人究竟比普通人多了什麼?其實不是財富,而是大大小小的選擇權。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條似曾相識的新聞,是說溫州一對99年出生的雙胞胎姐妹,幼時調皮頑劣,所幸母親一直心寬放養,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法,最終使得這兩位非傳統意義的學霸分別被牛津、劍橋等名校錄取。坦白說,我沒有辦法從這條實則為“偽素質教育”的新聞中看到任何勵志元素,因為那位元母親所有的悉心調教都是普通人無法複製的,比如“帶不愛上幼稚園的孩子環球旅行”、“初中讀8萬一年的私校國際班”、“為保護自尊心不鼓勵她們參加期末考試”、“從小帶她們滑雪、網球、觀星、研究楔形文字”、“八年級將她們送入年均6萬美元的寄宿學校”……

霍金曾說:“生活在富貴巷子中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貧窮”。現如今社交媒體上那些整天忙著炫富、擺拍的二代達人們,的確用實際行動印證著這句話指出的那種醜陋與淺薄;而那些價值觀導向混亂的新聞媒體,更是屢屢用傳聲筒與擴音器為這種偏狹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添磚加瓦。富人們看不到貧窮的必然結果,便是看不到自己選擇權上的先天優勢,正因如此,菲茨傑拉德才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就寫下那句著名的傳世之言——“每逢你想要對別人評頭論足的時候,要記住世上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樣的優越條件。”

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評論並非對劉暢本人有什麼不滿,他們對視頻中“吧唧嘴”聲音的批評也談不到口誅筆伐的層面,但總有一些問題是所有人都無法繞過的:比如社會資源的分佈失衡,階層分化的擴大,富者恒富、貧者恒貧局面的加劇,這些癥結不是一兩個人造成的,但總要有人去想、有人去解決,或者說,要有人首先去承認。劉暢們是有其在不同人生階段必須承擔的責任,可她們畢竟能夠相對自在地看世界,然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落腳點;但對於那些並不存在理論原罪的大多數人,他們的世界卻很可能從始至終無比偏狹、近乎折疊。

在《十三邀》的節目中,有這麼一個小橋段,不知道多少人忽略掉了:許知遠問劉暢,為什麼後來決定停止做生意,回歸家族企業。劉暢告訴許知遠,因為自己在街頭打交道的都是地痞流氓,而跟爸爸出來吃頓飯,席間談的都是國家發展與經濟形勢,自己的成長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經歷決定了自己必然做出向後者靠攏的選擇。

這集節目,最核心的點也差不多是在這了。

作者:92年生,金牛座,愛文藝、喜昏睡。秦朔朋友圈專欄作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