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白起都死了,他又憑什麼能活下來!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千字文》中的“起翦頗牧”指的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大戰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說起白起, 也許大家第一想到的是王者峽谷裡拿著死神鐮刀會用嘲諷的一個英雄, 歷史上的白起的確被稱為殺神, 在戰場上要說他是死神的代理人, 恐怕也有幾分道理。

他這一生為秦昭襄王征戰四方,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殺敵百萬, 大大削弱六國的軍事實力, 為秦國一統中原奠定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手筆, 使他享富盛名的同時也背負千古駡名。

不僅如此, 這一戰甚至可以說是他的最後一戰, 之後他受范雎離間計, 被秦昭襄王忌憚, 最終以自刎收場。

一代名將, 落得如此下場, 不免讓人唏噓感慨。

歷史總喜歡上演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的戲碼。 然而明明是在同一時代裡, 秦國另一名大將王翦在滅了五國功勳顯著的情況下卻能夠明哲保身, 安逸終老, 這離不開他的處世態度。

比起白起硬漢子臭脾氣的風格, 王翦這個老頭在為人方面要圓滑得多, 可以說他絕對是個聰明人, 軍事上懂得帶兵打仗, 政治上懂得耍心眼用手段。 他的待人之道哪怕在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1

對敵人不擇手段

王翦出生年月不詳, 第一次出場便只用一隻精銳部隊攻下了趙國閼與, 並且越戰越勇, 一連攻下九座城邑, 一時間風頭大盛。

秦王嬴政親政後, 一統天下的計畫提上日程, 王翦作為新升起的將星, 受到秦王重用, 與其子王賁帶領軍隊攻打除已被滅的韓國外的其他五國。

各國經過一個殺神白起的恐怖摧殘,

還沒緩過氣來, 自然難以抵擋王翦父子倆的鐵蹄蹂躪。 於是這父子倆便屢戰屢勝, 一路凱歌。 王翦的名頭也水漲船高, 日漸響亮。

西元前229年, 王翦從郡上發兵, 下井陘, 與其餘兩軍呼應, 準備一舉攻滅趙國, 結果遇上了趙國名將李牧頑強抵抗。 兩軍相持一年多的時間, 李牧扼守天險, 王翦久攻不下。

於是王翦就採用反間計, 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 讓他在趙王面前散佈李牧、司馬尚想謀反的消息。

趙王中計, 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替李牧。 李牧深知臨戰換將對士氣影響很大, 以“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不予聽從。 趙王見此更加懷疑李牧的居心, 便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 撤換了司馬尚。

李牧死後, 王翦勢如破竹, 大敗趙軍, 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 只用了三個月便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 俘虜趙王遷, 趙國就此滅亡。

王翦用反間計殺死李牧這樣的小人行徑一直以來都是他的一大污點。 印象裡將軍的形象都是高大正直的, 然而戰爭不是你一拳我一腳的小打小鬧,

兩軍僵持對國家是多麼大的消耗, 王翦身為主帥, 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以最少的兵力獲得最大的勝利, 所以他在久攻不下的時候轉換思維, 想到要攻取趙國必先要殺死趙國的保護神李牧, 這是他毒辣的眼光。 雖然一直被世人詬病, 不過對他來說, 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對待敵人不擇手段又如何?

王翦和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其二, 難免會被放一起比個高下。 很多人說王翦久攻不下李牧的堅守說明王翦不如李牧。

這其實很難比較出來, 王翦也許在領軍打仗上不如李牧, 但他配合自己的計謀, 卻能讓李牧身死, 這說明王翦並不是個純武力型人才, 他屬於智謀型, 說難聽點那就是陰險狡詐。 可偏偏是他的陰險狡詐讓他在那個時代得以保全性命。

白起光是拒絕出戰便落個自刎下場,可以想像如果王翦攻不下趙國,無功而返會受到怎樣的待遇。所以殺死李牧攻下趙國在王翦眼中就是一種必然。

2

對同事與人方便

當時與王翦同朝為官的秦國相國范雎與魏國丞相魏齊是仇人,范雎深深痛恨魏齊並且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將舉兵伐魏。魏齊受形勢所迫逃到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趙勝雖然知道魏齊是個燙手的山芋,但由於道義或名聲等等原因還是收留了魏齊,於是麻煩來了。

王翦知道此事後就向秦昭襄王獻計,休書一封約平原君趙勝來函谷關赴宴。等趙勝赴約而來就借機扣留作為人質,再讓人告訴趙王拿魏齊來交換平原君,否則就不放人。

屈服在秦國的淫威之下,平原君趙勝硬著頭皮去赴約了。一切進行意外順利,平原君抓到了,被押送到咸陽。趙孝成王於是派兵圍住平原君的住處,準備擒拿魏齊。

魏齊提前得知消息,逃到魏國信陵君那裡,沒想到信陵君魏無忌居然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只能拔劍自刎。

趙孝成王拿到魏齊的腦袋後,連夜派人送往咸陽,秦王看到熱乎乎的腦袋表示滿意,這才釋放了平原君回歸趙國。

王翦這一招沒費秦國一兵一卒就得到魏齊的頭,解了相國範雎多年的心頭之恨,使將相兩人相處和諧。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王翦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在對待同事范雎這方面,他不過是動動腦子和幾句話的功夫,就送了範雎一個大人情。

王翦有他自己的考量,成的話他能借此收買範雎,不成他也沒有任何損失,何樂不為?從這裡可以看出王翦不僅很世故圓滑,而且尤其善用計策,這點在他以後征戰四方計殺李牧時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3

對上司張弛有道

西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討滅楚的事,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嬴政聽了之後大喜,認為王翦已經老了,不如年輕人英勇,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

王翦實在是個老狐狸,看大王不聽自己的也不多說,就稱病辭退,回歸故里。在別人看來,可能他是鬧脾氣才辭職。其實他心裡有算計,如果李信二十萬打贏了,自己的地位肯定要讓人,那他還不如自己先行讓位。如果李信輸了,到時候大王就知道誰是對的,要想實現統一大計就還需要他,那時他再回去也不遲。

果然李信年少氣盛,不知楚軍是假意敗退,實際準備著突襲,秦軍被襲擊了個正著,秦軍大敗。

消息傳到秦王耳中,大為震怒,這才意識到王翦果然是老薑,眼光夠毒辣。只靠李信的二十萬果然無法打敗楚國,於是馬上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請求出兵。

秦王嬴政

王翦也不推遲,但是堅持要六十萬大軍。

秦王嬴政猶豫許久,最後還是答應了。

於是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又向秦王提了很多賞賜——“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

副將蒙武不解,擔心老將軍因此得罪秦王,王翦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先不管秦王嬴政是真的消除疑懼還是假裝消除讓王翦放心,反正秦王賭的這一把是賭贏了。

王翦不負所望,一年後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可以看到王翦在對待上司這方面,是張弛有道的。他敢因為被拒絕提議而稱病辭職,敢讓上司親自去請自己,之後又堅持原則一定要六十萬,這是他張的一方面,表現他的狂。

而在出征前後多次請求賞賜,也許在外人看來他是貪得無厭,是仗勢囂張,但實際上這卻是他弛的一面。他和嬴政雙方當事人都知道這是他在示弱,在表明自己無意自立為王,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在表忠心。

王翦攻下楚國後被封武成侯,一時風光無兩。而當他攻下燕都之後,卻選擇告老還鄉。因為他知道天下一統已經勢在必行,自己也該功成身退了,於是向秦王推薦了其他將領,讓他們去完成最後一步。

這是他保命的唯一方法,急流勇退——這是他的智慧。

王翦是個聰明的老頭,他很擅長揣測人心,他的聰明令人髮指。從他獻計以平原君要脅趙王殺魏齊,到利用趙王的疑心殺害李牧,再到以貪得無厭的假像消除秦王的疑懼,乃至在攻打楚國時也是利用心理戰術,在城裡堅守不出,讓秦軍投石作樂,以迷惑並消耗楚軍,使楚將項燕輕敵且按耐不住,故而被王翦打敗。

都說人心難測,然而對於王翦來說,這些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

我甚至很可笑的想,如果王翦有謀反之心,當初手握六十萬大軍,未必不能奪下秦王之位。

胡思亂想到此結束,回歸主題,王翦之所以能活到最後,是因為他對敵人心狠手辣,對同事予以方便,對上司張弛有度,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懂心理學!

所以有事沒事還是要學點心理學,不求能像王翦那樣用在別人身上,好歹留心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吧……

白起光是拒絕出戰便落個自刎下場,可以想像如果王翦攻不下趙國,無功而返會受到怎樣的待遇。所以殺死李牧攻下趙國在王翦眼中就是一種必然。

2

對同事與人方便

當時與王翦同朝為官的秦國相國范雎與魏國丞相魏齊是仇人,范雎深深痛恨魏齊並且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將舉兵伐魏。魏齊受形勢所迫逃到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趙勝雖然知道魏齊是個燙手的山芋,但由於道義或名聲等等原因還是收留了魏齊,於是麻煩來了。

王翦知道此事後就向秦昭襄王獻計,休書一封約平原君趙勝來函谷關赴宴。等趙勝赴約而來就借機扣留作為人質,再讓人告訴趙王拿魏齊來交換平原君,否則就不放人。

屈服在秦國的淫威之下,平原君趙勝硬著頭皮去赴約了。一切進行意外順利,平原君抓到了,被押送到咸陽。趙孝成王於是派兵圍住平原君的住處,準備擒拿魏齊。

魏齊提前得知消息,逃到魏國信陵君那裡,沒想到信陵君魏無忌居然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只能拔劍自刎。

趙孝成王拿到魏齊的腦袋後,連夜派人送往咸陽,秦王看到熱乎乎的腦袋表示滿意,這才釋放了平原君回歸趙國。

王翦這一招沒費秦國一兵一卒就得到魏齊的頭,解了相國範雎多年的心頭之恨,使將相兩人相處和諧。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王翦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在對待同事范雎這方面,他不過是動動腦子和幾句話的功夫,就送了範雎一個大人情。

王翦有他自己的考量,成的話他能借此收買範雎,不成他也沒有任何損失,何樂不為?從這裡可以看出王翦不僅很世故圓滑,而且尤其善用計策,這點在他以後征戰四方計殺李牧時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3

對上司張弛有道

西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討滅楚的事,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嬴政聽了之後大喜,認為王翦已經老了,不如年輕人英勇,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

王翦實在是個老狐狸,看大王不聽自己的也不多說,就稱病辭退,回歸故里。在別人看來,可能他是鬧脾氣才辭職。其實他心裡有算計,如果李信二十萬打贏了,自己的地位肯定要讓人,那他還不如自己先行讓位。如果李信輸了,到時候大王就知道誰是對的,要想實現統一大計就還需要他,那時他再回去也不遲。

果然李信年少氣盛,不知楚軍是假意敗退,實際準備著突襲,秦軍被襲擊了個正著,秦軍大敗。

消息傳到秦王耳中,大為震怒,這才意識到王翦果然是老薑,眼光夠毒辣。只靠李信的二十萬果然無法打敗楚國,於是馬上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請求出兵。

秦王嬴政

王翦也不推遲,但是堅持要六十萬大軍。

秦王嬴政猶豫許久,最後還是答應了。

於是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又向秦王提了很多賞賜——“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

副將蒙武不解,擔心老將軍因此得罪秦王,王翦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先不管秦王嬴政是真的消除疑懼還是假裝消除讓王翦放心,反正秦王賭的這一把是賭贏了。

王翦不負所望,一年後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可以看到王翦在對待上司這方面,是張弛有道的。他敢因為被拒絕提議而稱病辭職,敢讓上司親自去請自己,之後又堅持原則一定要六十萬,這是他張的一方面,表現他的狂。

而在出征前後多次請求賞賜,也許在外人看來他是貪得無厭,是仗勢囂張,但實際上這卻是他弛的一面。他和嬴政雙方當事人都知道這是他在示弱,在表明自己無意自立為王,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在表忠心。

王翦攻下楚國後被封武成侯,一時風光無兩。而當他攻下燕都之後,卻選擇告老還鄉。因為他知道天下一統已經勢在必行,自己也該功成身退了,於是向秦王推薦了其他將領,讓他們去完成最後一步。

這是他保命的唯一方法,急流勇退——這是他的智慧。

王翦是個聰明的老頭,他很擅長揣測人心,他的聰明令人髮指。從他獻計以平原君要脅趙王殺魏齊,到利用趙王的疑心殺害李牧,再到以貪得無厭的假像消除秦王的疑懼,乃至在攻打楚國時也是利用心理戰術,在城裡堅守不出,讓秦軍投石作樂,以迷惑並消耗楚軍,使楚將項燕輕敵且按耐不住,故而被王翦打敗。

都說人心難測,然而對於王翦來說,這些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

我甚至很可笑的想,如果王翦有謀反之心,當初手握六十萬大軍,未必不能奪下秦王之位。

胡思亂想到此結束,回歸主題,王翦之所以能活到最後,是因為他對敵人心狠手辣,對同事予以方便,對上司張弛有度,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懂心理學!

所以有事沒事還是要學點心理學,不求能像王翦那樣用在別人身上,好歹留心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