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為什麼數次北伐都不直取長安?

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 韓信由此一戰成名, 後世有無數人都想要複製這場巨大的成功。 在三國鼎立之時, 魏延就曾向諸葛亮獻計, 其領五千人, 自子午谷偷襲長安, 接應諸葛亮主力大軍, 夾擊之下, 西北之地盡數歸於蜀國。 然而, 諸葛亮沒有採納這個大膽的建議, 這就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謎團, 連司馬懿也贊同的策略, 為何諸葛亮不用?難道是因為他嫉賢妒能, 刻意打壓魏延?今天, 筆者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諸葛亮的心思究竟如何。

七次北伐曹魏, 諸葛亮都堅持一貫的穩紮穩打, 步步為營, 或許大家認為, 諸葛亮用兵善正不善奇, 對於魏延這種風險較大的計策, 他不不屑於用的。 很多人認為, 僅僅是五千人, 諸葛亮為何不敢冒這個險呢?我們先來看看蜀軍的規模, 每次北伐, 蜀國出動的兵力都不會超過十萬人馬, 這五千人, 如果要承擔偷襲的重任, 還必須得是精兵,

十萬人馬里, 能有三萬人是精兵都是燒高香了, 五千精銳, 已經佔據了蜀國六分之一的建制, 加上象徵著蜀漢第一武將的魏延, 這支兵馬深入曹魏腹地, 一旦有閃失, 對蜀國就是滅頂之災。 而成功的利益, 不過是一座難以持久守衛的長安城。

那麼, 魏延這個計策的成功率如何呢?微乎其微。 魏延要想成功, 先決條件就是曹魏的領袖是個十足的蠢貨, 對子午穀這一條戰線沒有絲毫的防備, 那時候的曹魏領軍者是夏侯楙, 就假設他真的有這麼蠢吧;等到魏延突然出現在長安城前, 他要在數日之內用疲憊不堪的兵力帶著稀少的攻城器械, 打破堅實的大漢舊都長安, 不然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即便天神下凡,

相助魏延奪下了長安, 天神還得給魏延留下足夠的糧食, 恢復魏延帳下士兵的體力值, 才能令魏延在東邊曹軍綿綿不斷的進攻下堅守到十幾日甚至幾十日之後諸葛亮主力的到來。 可以說, 子午谷奇襲的勝利條件, 個中細節每一個的難度都不亞於登天。

我們再看過來看看, 諸葛亮不直取長安的另外一個考慮。 長安是一塊雞肋。 長安早在董卓之時就不是昔日那繁華的都城了, 人口因為戰亂連年銳減, 糧食產量隨著勞動力的流失而大幅度下降, 西北軍區的軍糧, 大多都是依靠河北之地的補給。 這個長安, 拿了有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 曾經馬超也奪取了長安, 還拿下了交通要塞潼關, 可是又又何建樹?還不是被曹操打回原型, 可見, 長安僅僅剩下的一個只是名義上的好處, 顯然無法成為諸葛亮的北伐戰略重心。 諸葛亮的戰略重心, 一直都是隴右。

隴右之地, 雖然偏僻, 但是在曹操拿下漢中之後, 為了避免張魯作亂, 五斗米教的教徒都被遷徙至此, 極大的充實了此地的人口。

加上隴右和異族領地接壤, 此地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如果拿下了此處, 諸葛亮可以利用這裡的一切資源為基礎, 建立起一個逐鹿中原的跳板, 源源不斷地對曹魏進行討伐, 找到一個戰機, 就能夠完成興複漢室的夢想。 雖然如今有很多人仍不理解諸葛亮的這一舉動, 但毛主席卻十分認同諸葛亮的做法, 長安雖然可以直接打開進入中原的大門, 但如果魏軍要是真的想來進攻, 依然難以防守, 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大概古今的戰略大家, 都有共通之處吧。

諸葛亮是個忠臣,並非一個奸臣,後人對於他的想法多有理解不到之處,便會對他真正的想法諱莫如深。諸葛亮真的是一個智者,對於智者的話,三思而後言。

諸葛亮是個忠臣,並非一個奸臣,後人對於他的想法多有理解不到之處,便會對他真正的想法諱莫如深。諸葛亮真的是一個智者,對於智者的話,三思而後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