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杭州一出生3天的新生兒體重3.5公斤,屁股上的腫瘤有1.6公斤!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很多人認為腫瘤是成年人的病, 但其實兒童包括新生兒得腫瘤的也不少。 “其實, 14歲以下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約為9.8/10萬, 有些孩子還沒出生, 媽媽在產檢時就發現孩子有腫瘤。 ”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浙江省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大兒院腫瘤外科副主任王金湖說。

浙大兒院接診過的最小的腫瘤患者是剛剛出生三天的新生兒。 張女士(化名)懷孕產檢時發現寶寶屁股上長了一個大腫瘤——骶尾部畸胎瘤, 在諮詢了醫生得知這種腫瘤可以醫治的情況下,

堅持把孩子生了下來, 寶寶出生後馬上被送到浙大兒院, 醫生說, 當時寶寶體重3.5公斤, 而腫瘤有1.6公斤, 腫瘤占了寶寶體重的一半。 這種腫瘤不及時切除可能會引起系列併發症, 但是成功手術後治療效果會非常好, 基本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生活, 治癒率非常高。

浙大兒院接診過的最小的腫瘤患者是剛剛出生3天的新生兒。

手術前

張女士懷孕產檢時發現寶寶屁股上長了一個大腫瘤——骶尾部畸胎瘤, 在諮詢了醫生得知這種腫瘤可以醫治的情況下, 堅持把孩子生了下來。

寶寶出生後馬上被送到浙大兒院, 醫生說, 當時寶寶體重3.5公斤, 而腫瘤有1.6公斤, 腫瘤占了寶寶體重的一半。 這種腫瘤不及時切除可能會引起系列併發症, 但是成功手術後治療效果會非常好, 基本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生活, 治癒率非常高。

手術後, 孩子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排便

王主任說, 這個寶寶很幸運, 因為媽媽沒有放棄他。 可很多寶寶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不少在產檢中發現有腫瘤的孩子會被放棄。 出於對腫瘤的恐懼, 在腫瘤防治上家長們存在很多誤區。

手術後, 孩子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排便

誤區一:談腫瘤色變

有很多家長談瘤色變, 讓醫生們非常痛心。 懷孕已30周的李女士, 在得知肚子裡的寶寶長了骶尾部瘤後, 對腫瘤很懼怕, 儘管婦產科醫生諮詢王主任後, 建議她生下孩子, 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引產。 “她的寶寶腫瘤大小僅4公分, 完全可以治癒, 真是非常令人惋惜。 ”王金湖說。

誤區二:甯信偏方不信醫生

儘管兒童腫瘤治癒率不斷提高, 但迷信偏方的家長依然有。 他曾接診過一個小女孩患有內胚竇瘤,

需要化療, 但女孩奶奶堅決不同意, 帶孩子出院找神醫, 等到女孩的媽媽再來醫院時, 孩子腫瘤已經擴散, 無藥可治。 還有一個男孩因橫紋肌肉瘤入院, 家長覺得化療會有併發症, 憧憬著能有更神奇治療方法, 結果也把孩子耽誤了。

劃重點——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治療效果比成人好

王主任說, “關於兒童惡性腫瘤, 大家還有一個誤區, ‘孩子小小年紀就得了癌症, 肯定很難治, 即使治好, 以後身體也垮掉了’。 恰恰相反, 和成人比, 很多類型的兒童腫瘤對放化療的敏感度更高, 治療效果明顯好于成人。 孩子得了癌症, 家長要保持良好心態, 積極正規治療。 ”

兒童惡性實體腫瘤對化學藥物治療和放射治療較敏感。 及時進行正規的系統治療,堅持完成整個治療方案能得到良好效果,目前總體治癒率在70%以上,部分病種(如腎母細胞瘤)的治癒率高於90%,療效明顯好于多數成人癌症。但也有些類型的腫瘤治癒率仍有待進一步努力,如晚期的神經母細胞瘤等。

劃重點——產檢、體檢都能篩查出腫瘤

王金湖解釋,部分兒童腫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就存在,因此產前診斷是預防兒童腫瘤的第一道防線,一旦在產檢中發現胎兒有腫瘤,分娩後應及時與兒童專科醫院對接,第一時間制定系統的處理方案。

大多數時候腫瘤在娘胎裡就只是個種子,產檢時可能查不出來,往往在寶寶3歲前“發芽”。 5歲前是兒童惡性實體腫瘤的高發年齡, 這個年紀的腫瘤患兒幾乎占80%。對於此,王金湖特別建議,家長應該在寶寶0-5歲期間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對早期發現腹部的實體腫瘤會有所説明,而早期發現腫瘤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劃重點——日常給娃洗澡注意順序摸全身

這些症狀要保持警惕:

長期發熱;短期內明顯消瘦、體重下降,無力;不斷加重的貧血、面色蒼白;內分泌紊亂、性早熟等。

體表腫塊容易早期發現,但體內的腫瘤可能會壓迫鄰近的器官,比如導致呼吸困難,有噁心、嘔吐及腸梗阻症狀,排便或排尿異常。

還有個日常的好方法,被譽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有一句口訣,“洗澡順序摸全身,預防腫瘤被漏診”。也就是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順著孩子的脖子、腋下、腹部、四肢摸一遍,如果摸到異樣的腫塊,要儘快就醫。

及時進行正規的系統治療,堅持完成整個治療方案能得到良好效果,目前總體治癒率在70%以上,部分病種(如腎母細胞瘤)的治癒率高於90%,療效明顯好于多數成人癌症。但也有些類型的腫瘤治癒率仍有待進一步努力,如晚期的神經母細胞瘤等。

劃重點——產檢、體檢都能篩查出腫瘤

王金湖解釋,部分兒童腫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就存在,因此產前診斷是預防兒童腫瘤的第一道防線,一旦在產檢中發現胎兒有腫瘤,分娩後應及時與兒童專科醫院對接,第一時間制定系統的處理方案。

大多數時候腫瘤在娘胎裡就只是個種子,產檢時可能查不出來,往往在寶寶3歲前“發芽”。 5歲前是兒童惡性實體腫瘤的高發年齡, 這個年紀的腫瘤患兒幾乎占80%。對於此,王金湖特別建議,家長應該在寶寶0-5歲期間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對早期發現腹部的實體腫瘤會有所説明,而早期發現腫瘤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劃重點——日常給娃洗澡注意順序摸全身

這些症狀要保持警惕:

長期發熱;短期內明顯消瘦、體重下降,無力;不斷加重的貧血、面色蒼白;內分泌紊亂、性早熟等。

體表腫塊容易早期發現,但體內的腫瘤可能會壓迫鄰近的器官,比如導致呼吸困難,有噁心、嘔吐及腸梗阻症狀,排便或排尿異常。

還有個日常的好方法,被譽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有一句口訣,“洗澡順序摸全身,預防腫瘤被漏診”。也就是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順著孩子的脖子、腋下、腹部、四肢摸一遍,如果摸到異樣的腫塊,要儘快就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