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中國歷史上28位科學家,正因為有他們,中國才一直領先世界

春秋時期的管仲寫過一本書叫《管子》, 在書的第五篇中給社會層次劃分了等級, 那就是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時期的“士、農、工、商”;但是真正就對社會的發展和推動情況來看, 顯然工、商更靠前, 尤其是工。

但是真正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 首先是工, 其次是商;如果沒有這兩個行業, 現在的我們依然處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好了, 不多說了, 現在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28位科學家(發明家), 排名不分先後。

1、魯班(春秋)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 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 如鑽、鉋子、鏟子、曲尺, 劃線用的墨斗, 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如今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2、墨翟(春秋)

魯班和墨翟是同時期的巨匠, 也是天生的對手;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 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家弟子不僅戰鬥力極強, 而且頭腦也極為聰明, 是各國君王搶奪的“核心戰略物資”, 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領先整個世界至少數個世紀以上。 在當時的百家爭鳴, 有“非儒即墨”之稱。

3、石申(戰國)

石申是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 著有《天文》八卷、《渾天圖》等。 《天文》八卷與甘德的《星占》八卷, 合稱《甘石星經》;《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如今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 就有一座是以石申的名字命名的, 以表彰他對天文學的貢獻。

4、洛下閎(西漢)

洛下閎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民間天文學家, 他制做了一個圓球形狀的渾天儀, 用來演示天象。 洛下閎的渾天儀儘管還很簡單, 但它卻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渾天儀, 比西方天文學家太谷氏的同樣發明要早三百年。 還與唐都、司馬遷、鮮於妄人等共訂《太初曆》, 對曆法進行改革。

5、張衡(東漢)

張衡是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但他同時也是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堪稱中國的達·芬奇;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併發明瞭渾天儀、地動儀,被後人譽為“木聖”,在月球背面也有一個叫都張衡的環形山。

6、丁緩(東漢)

丁緩是東漢時期的發明家,為常滿燈,七龍五鳳,難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設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懶得翻譯了,反正很神奇就是了)

7、蔡倫(東漢)

蔡倫是東漢宦官,歷史上對蔡倫評價功過參半,但這裡只討論發明家;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8、杜詩(東漢)

杜詩是東漢的一個官員,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制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

9、劉微(三國)

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裡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10、裴秀(三國)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最終官至西晉司空,因服食寒食散後飲冷酒而逝世;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11、馬鈞(三國)

馬鈞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制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麵,叫做“水轉百戲”。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等。

12、浦元(三國)

浦元是三國時期蜀國神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曾精選精鋼、寒鐵為諸葛亮鑄刀三千,為求鋒利,命人遠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取水人不慎將水傾覆少許,無奈取途中水補充,被浦元一眼識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鐵如泥,世稱“神刀”。

13、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好吧,諸葛亮肯定是這裡面最有名的了,但是這裡說的是發明創造,並不是軍事、政治上的成就。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14、孫子?(南北朝)

此孫子非春秋時期的孫子,其實這個孫子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名字,只是穿下了一部書籍——《孫子算經》而被命名為孫子而已;傳本的《孫子算經》共三卷。卷上敘述算籌記數的縱橫相間制度和籌算乘除法,卷中舉例說明籌算分數演算法和籌算開平方法。卷下第31題,可謂是後世“雞兔同籠”題的始祖,後來傳到日本,變成“鶴龜算”。

15、祖沖之(南北朝)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16、劉焯(隋朝)

劉焯是隋代天文學家。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曆書》等;還著有《稽極》10卷,《曆書》10卷。提出新法,編有《皇極曆》,在曆法中首次考慮太陽視差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用三次差內插法來計算日月視差運動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運時刻。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17、李春(隋朝)

李春是隋代造橋匠師,其建造的趙州橋已存世超過1400餘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18、一行(唐代)

一行本名張遂,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據說一行早年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後來為避開武則天侄的糾纏,於是剃度為僧(看破紅塵?);曾製造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等,一行同時也是密宗的領袖。

19、莘七娘(五代)

相傳五代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 還有一種燈叫走馬燈,在其下部放置點燃的蠟燭,產生熱氣流驅動紙型葉輪和立軸,立軸上輻射伸出的鐵絲帶動紙人和紙馬轉動。其基本原理與熱氣球,甚至與現代燃氣輪機的原理比較接近。

20、喻皓(北宋)

喻皓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據說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還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結構的形狀,考慮怎樣進行總結。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晚年寫成了《木經》三卷。《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1、蘇頌(北宋)

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又是達·芬奇式的人物?)

22、沈括(北宋)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雖然沈括官場失意,但也因此讓沈括有更多的精力致力於地質研發工作。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23、畢升(北宋)

畢升原本是杭州書肆刻工;後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蹟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活字印刷後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24、楊忠輔(南宋)

楊忠輔是中國宋代天文學家,任職于太史局,著有《統天曆》一書;在該曆中使用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365.2425日,這個長度,不僅取代了在中國使用了長達七百年之前的祖沖之測量的回歸長度---365.2428日,而這個數值正是400年後歐洲格裡曆---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西曆中所採用的回歸年數值。

25、秦九韶(南宋)

秦九韶是南宋官員、數學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精研星象、音律、算術、詩詞、弓劍、營造之學,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術(就是現在所稱的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演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表述了一種求解一元高次多項式方程的數值解的演算法——正負開方術。

26、李治(金、元)

這個李治並不是唐高宗李治,而是金元時期的一個數學家;李治是宋元數學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測圓海鏡》,成書於1248年。全書共有12卷,170問。這是中國古代論述容圓的一部專著,也是天元術的代表作。

27、朱世傑(元朝)

朱世傑是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鑒》。

28、郭守敬(元朝)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自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曆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為修訂曆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後又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等。一生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

其實這些人在泱泱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只不過是極少的一撮而已;他們之所以能名流于世,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做過官,而且有些還是官至一國之相;那麼還有無數如同畢昇、無名氏孫子那樣的人物,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因為他們的貢獻,在數千年裡,華夏文明一直遠超世界,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古人誠不欺我。

張衡是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但他同時也是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堪稱中國的達·芬奇;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併發明瞭渾天儀、地動儀,被後人譽為“木聖”,在月球背面也有一個叫都張衡的環形山。

6、丁緩(東漢)

丁緩是東漢時期的發明家,為常滿燈,七龍五鳳,難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設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懶得翻譯了,反正很神奇就是了)

7、蔡倫(東漢)

蔡倫是東漢宦官,歷史上對蔡倫評價功過參半,但這裡只討論發明家;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8、杜詩(東漢)

杜詩是東漢的一個官員,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制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

9、劉微(三國)

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裡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10、裴秀(三國)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最終官至西晉司空,因服食寒食散後飲冷酒而逝世;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11、馬鈞(三國)

馬鈞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制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麵,叫做“水轉百戲”。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等。

12、浦元(三國)

浦元是三國時期蜀國神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曾精選精鋼、寒鐵為諸葛亮鑄刀三千,為求鋒利,命人遠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取水人不慎將水傾覆少許,無奈取途中水補充,被浦元一眼識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鐵如泥,世稱“神刀”。

13、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好吧,諸葛亮肯定是這裡面最有名的了,但是這裡說的是發明創造,並不是軍事、政治上的成就。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14、孫子?(南北朝)

此孫子非春秋時期的孫子,其實這個孫子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名字,只是穿下了一部書籍——《孫子算經》而被命名為孫子而已;傳本的《孫子算經》共三卷。卷上敘述算籌記數的縱橫相間制度和籌算乘除法,卷中舉例說明籌算分數演算法和籌算開平方法。卷下第31題,可謂是後世“雞兔同籠”題的始祖,後來傳到日本,變成“鶴龜算”。

15、祖沖之(南北朝)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16、劉焯(隋朝)

劉焯是隋代天文學家。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曆書》等;還著有《稽極》10卷,《曆書》10卷。提出新法,編有《皇極曆》,在曆法中首次考慮太陽視差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用三次差內插法來計算日月視差運動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運時刻。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17、李春(隋朝)

李春是隋代造橋匠師,其建造的趙州橋已存世超過1400餘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18、一行(唐代)

一行本名張遂,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據說一行早年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後來為避開武則天侄的糾纏,於是剃度為僧(看破紅塵?);曾製造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等,一行同時也是密宗的領袖。

19、莘七娘(五代)

相傳五代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 還有一種燈叫走馬燈,在其下部放置點燃的蠟燭,產生熱氣流驅動紙型葉輪和立軸,立軸上輻射伸出的鐵絲帶動紙人和紙馬轉動。其基本原理與熱氣球,甚至與現代燃氣輪機的原理比較接近。

20、喻皓(北宋)

喻皓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據說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還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結構的形狀,考慮怎樣進行總結。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晚年寫成了《木經》三卷。《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1、蘇頌(北宋)

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又是達·芬奇式的人物?)

22、沈括(北宋)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雖然沈括官場失意,但也因此讓沈括有更多的精力致力於地質研發工作。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23、畢升(北宋)

畢升原本是杭州書肆刻工;後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蹟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活字印刷後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24、楊忠輔(南宋)

楊忠輔是中國宋代天文學家,任職于太史局,著有《統天曆》一書;在該曆中使用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365.2425日,這個長度,不僅取代了在中國使用了長達七百年之前的祖沖之測量的回歸長度---365.2428日,而這個數值正是400年後歐洲格裡曆---也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西曆中所採用的回歸年數值。

25、秦九韶(南宋)

秦九韶是南宋官員、數學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精研星象、音律、算術、詩詞、弓劍、營造之學,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術(就是現在所稱的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演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表述了一種求解一元高次多項式方程的數值解的演算法——正負開方術。

26、李治(金、元)

這個李治並不是唐高宗李治,而是金元時期的一個數學家;李治是宋元數學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測圓海鏡》,成書於1248年。全書共有12卷,170問。這是中國古代論述容圓的一部專著,也是天元術的代表作。

27、朱世傑(元朝)

朱世傑是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鑒》。

28、郭守敬(元朝)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自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曆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為修訂曆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後又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等。一生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

其實這些人在泱泱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只不過是極少的一撮而已;他們之所以能名流于世,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做過官,而且有些還是官至一國之相;那麼還有無數如同畢昇、無名氏孫子那樣的人物,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因為他們的貢獻,在數千年裡,華夏文明一直遠超世界,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古人誠不欺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