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顧望相對|《禮記·曲禮》

侍于君子, 不顧望而對, 非禮也。 ——《禮記 曲禮下》

如果君子或者長者提問, 回答問題, 需要先顧望周圍, 看看無比自己更高明的見解而不是搶先回答, 是一種“禮”。

可能我們的現代教育裡是鼓勵發言和積極發言的, 即使發言有誤, 也會被鼓勵總比不發言好點, 體現了對組織的參與和貢獻, 是政治正確的。 然而, 事與願違, 政治正確總帶來矯枉過正, 優待少數派上看上去公平, 結果損害了大多數派, 最後變成公平搶奪戰的笑話。 當一個組織裡總有一個人不知天高地厚胡亂發言, 積極發言的時候, 就打壓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和弱化的組織績效。

因此這句話在現代語境裡, 至少有三個層次的理解, 第一是場合, 語言要與場合匹配。 在”侍于君子“的場合, 類似領導或者長輩談話, 或者團隊決策會議, 談判等, 區別於頭腦風暴和非正式場合, 是一個必須要講“禮”或者說次序, 等級的場合。 發言符合身份及角色, 可以維持在團隊的等級或者晉升。 否則, 就是淘汰出局。 如果這時候提出一個明顯的低水準方案, 無論採納與否都是團隊和自己的損失。

第二是顧望, 是否有識別能力, 可以準確定位自己的水準。 這是最難的, 足夠自信的人意味著會自視甚高, 不夠自信的人又會盲目悲觀。 所以“謙”這個字在形式上也許很容易表現, 讓一步就顯示了。

但內心是否真的認同, 就不得而知了。 禮記也雲“自卑而尊人”, 自我謙卑而尊敬別人, 這是基於對自己的充分認知上的。 瞭解和認識自己最難, 通過瞭解自己的過程也是瞭解別人的過程, 人與人的共同點總比人和魚的共同點多。

如果考慮了第一和第二因素, 確定自己的發言是更利於組織和君子的, 那可以當仁不讓了。 再深入一點, 還可以考慮第三種情況, 既顧望而對, 還要看看是否有小人會加害這位君子, 或者言論傷害自己。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有時候不願意發言, 並非沒有見解, 而是氛圍不對, 形勢不和, 既然發言不如不發言, 那智者都不會愚蠢。

老子言:“不自見,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 ” 現代社會鼓勵表現自己,

但歷史和有限的現代社會經驗告訴我們, 沒有智慧的表現自己只是拙劣的表演, 不合時宜的表現即使充滿小聰明反會遭人嫉恨而害人害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