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慶88歲“拾荒校長”:捐出百萬助學 一件衣服穿30年

兩件脫了線縫的老中山服, 一件穿了三十多年的破洞絨衫, 兩口舊木箱裝下全部“家當”……吳定富, 看上去是個窮人。

吳定富正考慮如何將剛到賬的幾千元退休金捐助分配

資助3個大學生12萬元學費, 給一所小學連續6年捐款3000元, 把20多年拾荒收入全送給困難兒童, 35年退休工資幾乎全部捐出……吳定富, 其實是個“富人”。

4月2日, 中央文明辦發佈最新一期“中國好人”, 88歲的重慶銅梁石虎小學退休校長吳定富榜上有名。

吳老就租住在身後的老舊樓房裡

拾荒人

銅梁區東城街道標美街63號, 一棟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樓。 吳定富和小兒子吳啟偉一家租住在這裡, 已有5年。

4月11日清晨6時許, 吃過簡單早餐, 吳定富隔著沒有玻璃的窗框, 望瞭望窗外。 沒有下雨。 他拿起夾鉗、塑膠袋和蛇皮口袋出門, 開始了又一天的拾荒。

最近兩年, 銅梁區創建國家衛生城區, 撿廢品必須去到三、四公里外的地方。 在建的全蒲路沿線, 不少農家都已拆遷, 吳定富決定去這個方向碰碰運氣。

他蹣跚踱步, 眼睛卻在四處搜尋。

果然, 在拆遷房屋中發現了不少紙板、鋼筋和塑膠瓶。 不多時, 他的塑膠口袋和蛇皮口袋就裝得滿滿當當。

吳老如往常一樣, 走很遠的路撿拾破爛。

氣溫升高, 太陽有了熱辣辣的感覺。 刨開散發著惡臭的垃圾堆, 蒼蠅躥起, 嗡嗡地圍著吳定富飛。 他用冒著青筋的手在面前扇了扇。

一個上午, 兩次往返, 16公里, 翻找了三戶拆遷農家, 吳定富終於“滿載而歸”。

吃過午飯, 短暫休息後, 下午3點他又出發了,

單邊4公里。 這對一位88歲的老人來說, 不是一段容易的距離。 儘管如此, 他卻捨不得花1元錢坐公車。

這樣的一天, 幾乎是吳定富的每一天。 自從24年前300米外的金泉街廢品收購點開張, 吳定富便加入了拾荒大軍, 周而復始。

按每天往返10公里, 除去下雨天, 全年以200天計算, 他徒步行程已近5萬公里。 拾荒的收入, 全部用於捐資助學。

每天外出撿廢品, 但中午必須回家吃飯, 省一點是一點。

父親

吳定富真窮?其實不然。 是他捨不得用在自家身上。 退休前, 他是銅梁石虎小學的校長, 如今每個月有4000多元退休工資, 加上年終各項補助17000多元, 一年收入超過6.5萬元。 但是, 小兒子吳啟偉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老漢的一個子兒我們都用不到。 ”

走進吳定富的家, 兩室一廳, 每年6000元租金。

吳老租住的老屋很多牆壁都已破敗。

牆壁四處龜裂的屋內,一張布簾加張床墊,客廳內便隔離了一間“臥室”。在他臥室裡堆滿了書報,一台21英寸的老電視機就是最值錢的家當。

床下兩口黑色舊木箱,裝下了老人的全部衣物,沒一件新衣。

床底下的兩口黑木箱裝著吳老的各種證件和簡單的衣物。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面前的吳定富佝僂著背,須白蒼老。他內穿印有“蒲呂”字樣的運動服絨衫,購於上世紀80年代,紅中泛白,胸前洞口如蜂巢,右臂線頭脫落,外面套件有著同樣破洞的滌卡中山服。

“不曉得情況的,見老漢這副窮酸樣,還以為我們在虐待他。”吳啟偉有些無奈。夫妻倆多次勸說父親不要再拾荒,可他就是不聽。

吳定富老伴郭秀祥去世多年。膝下兩兒兩女,大兒子吳啟國退休後在蒲呂工業園區一家公司當保安。

父親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衣服也捨不得買一件,就連去年孫子買房向他借了2萬元,也立下了字據。吳啟國印象中,父親最慷慨的一次,是二娃考上大學時,一次性獎勵了3000元。

老人對兒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把你們養大就行了”,卻把錢拿出去捐給別人,對此,吳啟國有著太多的不理解。

他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早些年父親上班,家裡大小事情都是他和媽媽負責。好不容易熬到父親退休,卻很難見他把更多的錢拿回家用,這些年生活費也幾乎分文不付。他的退休工資究竟哪去了?他曾經百思不得其解。

吳老把撿回家的廢品堆放在晾臺上。

“大方”的捐助者

吳定富隱藏的秘密,五年前終於浮出水面。

當時吳家老屋因征地拆遷搬家。原本該寄往他家的感謝信,一封又一封被寄到了老屋所在的全興社區。

這樣,吳定富捐資助學才被大家所發現。

關心下一代是吳老一生努力做好的大事。

吳啟國說,三年前,吳定富在合川教書時的同事鄒光濟,在病逝前也說起了吳定富捐資助學的事。

鄒光濟告訴吳啟國,早些年,吳定富經常向鄒光濟打聽,哪裡有需要捐助的物件,而且叮囑不想讓家裡人知道。鄒光濟就向老人介紹了合川紅十字會和幾所學校。

經過全興社區資訊搜集,老人曾有以下捐助:全德小學六一兒童節捐款,每年3000元連續6年;定向資助3個本科大學生,每人每學期5000元累計12萬元;汶川地震捐2000元……

吳老整理近年來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

銅梁區東城街道宣傳委員盧應倫證實,老人資助的3個大學生,都是銅梁本地人,畢業後都已走上了正式崗位。其中一個也姓吳,老人不願再去打攪對方的生活,連電話都不會打一個。

盧應倫介紹,作為銅梁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員,每年六一兒童節和重陽節組織的捐款活動,吳定富單次至少捐200元,今年已是延續的第20個年頭。全興社區黨員花名冊上,每個月繳納的黨費也是他最高,最少都是200元。

吳定富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老人沒統計過,“退休35年工資,絕大部分都捐了。這一年多沒找到合適的捐助對象,工資卡剩了5萬多元,我肯定也會捐出去的。”

對於捐款物件,他有個要求:主要捐給學校品學兼優的孩子,希望他們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遇上困難單位和困難群體,他也會捐,“趕場天遇到可憐人,只要身上有錢,我都會掏出來。”

全興社區黨委書記陳天倫算了筆賬,按目前老人4000多元的月退休工資,加上全年17000多元的各種補助,全年收入超6.5萬元。他捐助35年退休收入,按實際價值算已超百萬元。

社區工作人員展示吳老所交黨費金額記錄本。

病人

就在吳定富拾荒前兩天,他還在住院。

4月9日上午11:30,銅梁區人民醫院住院部呼吸內科。吳定富坐在床上,拿著放大鏡仔細地檢查著頭天費用清單。“怎麼昨天又用了800多塊錢?都住了8天了,我要出院!”吳定富對著么兒媳婦唐傳芬大喊。

12點,吳啟偉趕到醫院,和主治醫生用紙筆輪番勸說(老人失聰15年,交流全靠手勢與紙筆),但吳定富“充耳不聞”。

吳老耳朵幾乎聽不見,,與人交流只能書寫和用手勢。

叫吳啟偉怎能不著急呢?七天前,父親才險過鬼門關:

當天上午,父親吃不下飯,滿臉通紅,呼吸急促,送到銅梁區人民醫院後,直接送進重症監護室。診斷顯示:二尖瓣關閉不全(重度),伴隨雙肺間質性改變、雙側胸腔積液等。

次日轉入普通病房後,吳定富每天都會嚷嚷著“出院”。最終,他如願了,還再三叮囑兒子:“記清楚了,這次住院,國家的錢我們一分都不能報。”

十年前,同樣的情況。五天近四千元開銷,按政策可報銷醫療費用三千多,但他死活不同意。他告訴兒子,國家給了退休工資,再報銷的話,就是在給國家拖後腿。

回家後吳定富最關心的事,就是撿垃圾的錢。“你打個電話給陳久明,讓他來把我陽臺上的紙板收過去。”他招呼前來探望的侄兒。

因為是“老主顧”,金泉街廢品收購點的陳久明“破例”上門回收。

吳老清點賣廢品積攢的錢。

紙板折好稱秤,4.5公斤,每公斤1.5元,總價6.75元。陳久明將7元錢交到吳定富的手上。

待親友離去,吳定富來到臥室,打開床底木箱將錢放了進去。裡面還有一遝現鈔,10元居多,最大面值20元。

“從廢品站開張那天起,老人家和我做了二十多年生意,平均每週一次。我勸了他好多次了,都這把歲數了,莫撿(垃圾)了。”陳久明說,他們的交流也是紙和筆,吳定富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用錢的地方,可多著呢!”

儘管石虎小學早已閒置了,但吳老仍常回到曾經工作過的學校看看

老校長

4月12日上午,吳定富抽了半天空,去曾經任教的蒲呂街道石虎小學轉轉。

1950年從江津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先後在合川張家橋小學、銅梁慶隆小學任教,後調往石虎小學直至1983年從校長崗位退休。此後在學校做了十來年的綠化義工。

學校已廢棄,但星星點點的洋槐花仍開得如他在校工作時一般燦爛。

自己當年栽的樹,開花了。

在校門處,吳定富遇見了曾經的學生——蒲呂街道沙心村7社50歲的梁昌明。

儘管梁昌明大聲喊著“老校長”,但吳定富卻絲毫沒有反應,直到梁握住了他的手才回過神來。

梁昌明說,老校長是他的恩人。

曾經的石虎小學有初中教學部。當時經濟條件差,許多學生讀到中途就面臨輟學,包括梁昌明。“老校長幾次到我家來勸說我父母,還答應給我減免學費。”

後來他才知道,減免的學費是老校長墊付的——學校裡許多生活困難同學的學費,都是吳定富從微薄的工資中一點點摳出來的。“老校長經常教導我們:讀書是好事,只有讀了書才會有出息。”

由於個人原因,梁昌明沒有“把書讀出來”。但是,與他同級的張才斌等不少同學在老校長資助下,跳出了“農門”,當上了國家或企業幹部。“飲水思源,這都和老校長的幫助分不開。”

提起老校長幾十年助學如一日,曾經的學生伸出大拇指點贊。

62歲的銅梁區農委退休幹部李淑泉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是吳定富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1978年恢復高考後,老校長多次上門動員我參加考試。”

李淑泉兄弟姊妹眾多,吃穿都成問題。吳定富不僅送了他鋼筆,還承諾了資助學費。當年,李淑泉以優異成績被永川地區農校錄取。“讀書期間,老校長還來我家問過我好幾次。”

畢業後,李淑泉分配到銅梁縣農業局,退休前為縣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如今我的退休工資比老師高,但平心而論,我做不到像老師那般無私。老師一輩子都是個好人!”

是什麼信念支撐老人長期助學?吳定富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小兄弟姊妹多,經歷過食不果腹的災荒年代,啥苦都吃過。在三十多年教學生涯裡,他看到一雙雙求知的“大眼睛”因家庭貧困輟學,就想幫幫他們。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收到過很多的感謝信,但我不是沖著感謝才捐錢的,就是想幫更多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前些年怕家人知道埋怨,那些感謝信我都當作廢紙賣了。”

大兒子吳啟國說,老人已立下口頭遺囑:離世後,除少部分錢負擔弟弟房租外,其他全部捐給社會。

讀書看報仍然是吳老每天休息時的最大愛好。

吳老租住的老屋很多牆壁都已破敗。

牆壁四處龜裂的屋內,一張布簾加張床墊,客廳內便隔離了一間“臥室”。在他臥室裡堆滿了書報,一台21英寸的老電視機就是最值錢的家當。

床下兩口黑色舊木箱,裝下了老人的全部衣物,沒一件新衣。

床底下的兩口黑木箱裝著吳老的各種證件和簡單的衣物。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面前的吳定富佝僂著背,須白蒼老。他內穿印有“蒲呂”字樣的運動服絨衫,購於上世紀80年代,紅中泛白,胸前洞口如蜂巢,右臂線頭脫落,外面套件有著同樣破洞的滌卡中山服。

“不曉得情況的,見老漢這副窮酸樣,還以為我們在虐待他。”吳啟偉有些無奈。夫妻倆多次勸說父親不要再拾荒,可他就是不聽。

吳定富老伴郭秀祥去世多年。膝下兩兒兩女,大兒子吳啟國退休後在蒲呂工業園區一家公司當保安。

父親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衣服也捨不得買一件,就連去年孫子買房向他借了2萬元,也立下了字據。吳啟國印象中,父親最慷慨的一次,是二娃考上大學時,一次性獎勵了3000元。

老人對兒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把你們養大就行了”,卻把錢拿出去捐給別人,對此,吳啟國有著太多的不理解。

他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早些年父親上班,家裡大小事情都是他和媽媽負責。好不容易熬到父親退休,卻很難見他把更多的錢拿回家用,這些年生活費也幾乎分文不付。他的退休工資究竟哪去了?他曾經百思不得其解。

吳老把撿回家的廢品堆放在晾臺上。

“大方”的捐助者

吳定富隱藏的秘密,五年前終於浮出水面。

當時吳家老屋因征地拆遷搬家。原本該寄往他家的感謝信,一封又一封被寄到了老屋所在的全興社區。

這樣,吳定富捐資助學才被大家所發現。

關心下一代是吳老一生努力做好的大事。

吳啟國說,三年前,吳定富在合川教書時的同事鄒光濟,在病逝前也說起了吳定富捐資助學的事。

鄒光濟告訴吳啟國,早些年,吳定富經常向鄒光濟打聽,哪裡有需要捐助的物件,而且叮囑不想讓家裡人知道。鄒光濟就向老人介紹了合川紅十字會和幾所學校。

經過全興社區資訊搜集,老人曾有以下捐助:全德小學六一兒童節捐款,每年3000元連續6年;定向資助3個本科大學生,每人每學期5000元累計12萬元;汶川地震捐2000元……

吳老整理近年來所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

銅梁區東城街道宣傳委員盧應倫證實,老人資助的3個大學生,都是銅梁本地人,畢業後都已走上了正式崗位。其中一個也姓吳,老人不願再去打攪對方的生活,連電話都不會打一個。

盧應倫介紹,作為銅梁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員,每年六一兒童節和重陽節組織的捐款活動,吳定富單次至少捐200元,今年已是延續的第20個年頭。全興社區黨員花名冊上,每個月繳納的黨費也是他最高,最少都是200元。

吳定富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老人沒統計過,“退休35年工資,絕大部分都捐了。這一年多沒找到合適的捐助對象,工資卡剩了5萬多元,我肯定也會捐出去的。”

對於捐款物件,他有個要求:主要捐給學校品學兼優的孩子,希望他們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遇上困難單位和困難群體,他也會捐,“趕場天遇到可憐人,只要身上有錢,我都會掏出來。”

全興社區黨委書記陳天倫算了筆賬,按目前老人4000多元的月退休工資,加上全年17000多元的各種補助,全年收入超6.5萬元。他捐助35年退休收入,按實際價值算已超百萬元。

社區工作人員展示吳老所交黨費金額記錄本。

病人

就在吳定富拾荒前兩天,他還在住院。

4月9日上午11:30,銅梁區人民醫院住院部呼吸內科。吳定富坐在床上,拿著放大鏡仔細地檢查著頭天費用清單。“怎麼昨天又用了800多塊錢?都住了8天了,我要出院!”吳定富對著么兒媳婦唐傳芬大喊。

12點,吳啟偉趕到醫院,和主治醫生用紙筆輪番勸說(老人失聰15年,交流全靠手勢與紙筆),但吳定富“充耳不聞”。

吳老耳朵幾乎聽不見,,與人交流只能書寫和用手勢。

叫吳啟偉怎能不著急呢?七天前,父親才險過鬼門關:

當天上午,父親吃不下飯,滿臉通紅,呼吸急促,送到銅梁區人民醫院後,直接送進重症監護室。診斷顯示:二尖瓣關閉不全(重度),伴隨雙肺間質性改變、雙側胸腔積液等。

次日轉入普通病房後,吳定富每天都會嚷嚷著“出院”。最終,他如願了,還再三叮囑兒子:“記清楚了,這次住院,國家的錢我們一分都不能報。”

十年前,同樣的情況。五天近四千元開銷,按政策可報銷醫療費用三千多,但他死活不同意。他告訴兒子,國家給了退休工資,再報銷的話,就是在給國家拖後腿。

回家後吳定富最關心的事,就是撿垃圾的錢。“你打個電話給陳久明,讓他來把我陽臺上的紙板收過去。”他招呼前來探望的侄兒。

因為是“老主顧”,金泉街廢品收購點的陳久明“破例”上門回收。

吳老清點賣廢品積攢的錢。

紙板折好稱秤,4.5公斤,每公斤1.5元,總價6.75元。陳久明將7元錢交到吳定富的手上。

待親友離去,吳定富來到臥室,打開床底木箱將錢放了進去。裡面還有一遝現鈔,10元居多,最大面值20元。

“從廢品站開張那天起,老人家和我做了二十多年生意,平均每週一次。我勸了他好多次了,都這把歲數了,莫撿(垃圾)了。”陳久明說,他們的交流也是紙和筆,吳定富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用錢的地方,可多著呢!”

儘管石虎小學早已閒置了,但吳老仍常回到曾經工作過的學校看看

老校長

4月12日上午,吳定富抽了半天空,去曾經任教的蒲呂街道石虎小學轉轉。

1950年從江津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先後在合川張家橋小學、銅梁慶隆小學任教,後調往石虎小學直至1983年從校長崗位退休。此後在學校做了十來年的綠化義工。

學校已廢棄,但星星點點的洋槐花仍開得如他在校工作時一般燦爛。

自己當年栽的樹,開花了。

在校門處,吳定富遇見了曾經的學生——蒲呂街道沙心村7社50歲的梁昌明。

儘管梁昌明大聲喊著“老校長”,但吳定富卻絲毫沒有反應,直到梁握住了他的手才回過神來。

梁昌明說,老校長是他的恩人。

曾經的石虎小學有初中教學部。當時經濟條件差,許多學生讀到中途就面臨輟學,包括梁昌明。“老校長幾次到我家來勸說我父母,還答應給我減免學費。”

後來他才知道,減免的學費是老校長墊付的——學校裡許多生活困難同學的學費,都是吳定富從微薄的工資中一點點摳出來的。“老校長經常教導我們:讀書是好事,只有讀了書才會有出息。”

由於個人原因,梁昌明沒有“把書讀出來”。但是,與他同級的張才斌等不少同學在老校長資助下,跳出了“農門”,當上了國家或企業幹部。“飲水思源,這都和老校長的幫助分不開。”

提起老校長幾十年助學如一日,曾經的學生伸出大拇指點贊。

62歲的銅梁區農委退休幹部李淑泉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是吳定富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1978年恢復高考後,老校長多次上門動員我參加考試。”

李淑泉兄弟姊妹眾多,吃穿都成問題。吳定富不僅送了他鋼筆,還承諾了資助學費。當年,李淑泉以優異成績被永川地區農校錄取。“讀書期間,老校長還來我家問過我好幾次。”

畢業後,李淑泉分配到銅梁縣農業局,退休前為縣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如今我的退休工資比老師高,但平心而論,我做不到像老師那般無私。老師一輩子都是個好人!”

是什麼信念支撐老人長期助學?吳定富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小兄弟姊妹多,經歷過食不果腹的災荒年代,啥苦都吃過。在三十多年教學生涯裡,他看到一雙雙求知的“大眼睛”因家庭貧困輟學,就想幫幫他們。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收到過很多的感謝信,但我不是沖著感謝才捐錢的,就是想幫更多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前些年怕家人知道埋怨,那些感謝信我都當作廢紙賣了。”

大兒子吳啟國說,老人已立下口頭遺囑:離世後,除少部分錢負擔弟弟房租外,其他全部捐給社會。

讀書看報仍然是吳老每天休息時的最大愛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