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舊時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馬桶沿街曬”

舊時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馬桶沿街曬”

網路圖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外地人到揚州旅遊, 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現象, 別出心裁地編了個“揚州三大怪”,

其中一怪就是“馬桶沿街曬”。 雖然現在絕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抽水馬桶, “馬桶沿街曬”不雅觀, 當屬城市陋習。 可是, 不管什麼時代, 吃、喝、拉、撒、睡, 總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說, 我們不能回避歷史, 廁所是城市的文明標誌之一, 誰叫長期以來備受欺淩的中國落後、貧窮呢!

網路圖片

如今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記得, 清晨, 當人們剛剛從睡夢中醒來, 大街小巷便傳來“倒馬桶!”的吆喝聲, 家庭主婦趕緊把小孩從熱被窩裡拍醒, 抓緊時間小解, 然後, 揉揉惺忪的睡眼打開房門, 讓倒馬桶的將沉甸甸的馬桶搬出去。 倒馬桶的擔子通常備有清水, 糞便倒入糞桶, 用少許清水將馬桶涮一下, 接著, 挑著擔子又走向下一組人家。 吃過早飯以後, 家庭主婦像約好似的紛紛出來刷馬桶, 馬刷是竹子做的, 刮在硬梆梆的馬桶上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 響聲在老街古巷內連成一片, 能傳出去很遠。 刷好以後, 便將馬桶蓋架在馬桶上, 迎著太陽晾曬。 因此,

在那個年代“馬桶沿街曬”成了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

網路圖片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 全靠肥當家。 那時, 農村沒有化肥, 全靠綠肥、豬糞、人糞, 為了莊家豐收, 農民經常撐著船到城裡買糞。 據說, 在舊上海倒馬桶還是個掙大錢的行當。 “糞把頭”手下往往有四五百輛糞車,

千把號倒馬桶工人。 倒馬桶工人正名叫“清潔夫”, 綽號叫“倒老爺”。 他們都是一些種田人, 因家庭貧困或災荒所迫, 跑到上海做這個行當, 他們也分幫:蘇北幫、江南幫、蘇州幫, 其中蘇北幫人多勢眾, 地盤最大。 倒馬桶地段分得很清楚, 不容他人染指。 倒馬桶按月收費, 糞便拉到蘇州河賣給農民再賺一筆。 “大糞吃香, 黃金萬兩”, 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糞把頭”兩三年後擁有自己的洋房、汽車, 這在舊上海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新聞。

網路圖片

不過, 江南一帶城鎮五六十年代倒馬桶是免費的, 收糞的都是附近的菜農, 不光成年累月幫助倒馬桶不收費, 而且到了醃菜季節還會主動送大菜(一種長白梗青菜)上門。 大菜是按人頭、性別分的, 女的送一百斤, 男的送五十斤, 在這個問題上絕對體現“女尊男卑”。 當然, 一般人家都要醃五六百斤大菜, 光靠送遠遠不夠, 需要多少, 儘管跟倒馬桶的講, 人家立馬揀上好的菜, 一擔一擔給你送來。 由於肥料足、品種好、管理精細, 一棵大菜都有兩三斤重。 碼好的大菜有一人高,出於好奇,小孩子總喜歡把最粗最壯的大菜挑出來用秤稱一稱,“那一棵三斤四兩”“這一棵三斤八兩”,反正是沒事找事做,有時“嘩”的一下,把碼好的菜垛搞倒了,母親的斥責聲隨之而來,小孩子嚇得一溜煙逃出家門,和小朋友打彈子球去了。

碼好的大菜有一人高,出於好奇,小孩子總喜歡把最粗最壯的大菜挑出來用秤稱一稱,“那一棵三斤四兩”“這一棵三斤八兩”,反正是沒事找事做,有時“嘩”的一下,把碼好的菜垛搞倒了,母親的斥責聲隨之而來,小孩子嚇得一溜煙逃出家門,和小朋友打彈子球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