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紮堆赴港上市背後:新經濟企業如何把握機遇?

日前, 彭博社報導, 小米公司已經授權中信證券處理其CDR(中國存托憑證)事宜, 計畫5月在香港進行IPO。 隨後,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內地“+H”模式表示, 只要符合香港的上市規則, 企業在新三板上市後再到香港上市也會歡迎。

在經歷了海外上市難, 國內A股上市更難的境況之後, 越來越多的新經濟企業開始考慮將港股作為未來資本市場路徑選項之一。

香港成為IPO“新戰場”

4月19日, 2017年港股100強頒獎典禮暨第二屆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 香港財經事務局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 最早在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開始,

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 占了整體市場總值67%以及整體股份成交金額每天的80%。

另外, 劉怡翔還表示, 香港的股票市場擁有更加國際化的資金池, 無論在金融的效率或者集資金融方面都位列世界前列。 香港獨立的監管機制、完善的法律制度、強大的國際網路、自由的資訊流通以及多元、專業的金融人才, 這些都為香港資本市場增加了活力。

挖貝網瞭解到, 為了進一步優化香港的上市制度, 香港交易所早前已經就拓寬上市制度, 諮詢了公眾的意見。

企業“曲線救國”

有些行業因短期內受限於監管政策, 在A股上市“步履維艱”, 例如, 華圖教育數次折戟而歸, 而這些行業在香港市場或許能找到“曲線救國”新路徑。

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資料顯示, 截至2018年4月20日, 從香港上市公司數量按行業區分來看, 消費品製造業509家, 地產建築業374家, 消費者服務業297家, 其次為工業、資訊科技業、金融業, 企業數量均在200家以上。

但是如果按企業平均首發募資金額來看, 金融業60.64億港元、電訊業54.70億港元, 其次是能源業、公用事業、綜合企業, 平均首發募資也都在10億港元以上。

港股板塊成分股數量及平均首發募資金額分佈(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製圖)

短期內受限於監管政策或盈利要求而無法在A股上市的企業, 如互聯網金融, 民辦教育等行業的企業, 如果對於上市時間要求較為迫切, ‪香港上市相比A股會更理想。

2018年5月8日, 挖貝新三板投資私董會新三板+H股專場, 挖貝網、中金公司邀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實現赴港上市, 搭建完成資本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