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果家裡有這四種類型的老人帶孩子,爸媽可以放心去上班了

現在對於很多爸爸媽媽來說, 家裡有老, 如有國寶, 有老人家在, 他們帶孩子的壓力會減少一些, 當然很多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帶孩子理念和老人們不同, 又怕老人家太過粗心, 會讓孩子吃錯什麼東西, 甚至害怕老人太過溺愛孩子。 其實啊, 不敢把孩子交給老人帶, 很多家庭都會發生, 但是如果家裡是有以下四種類型的老人帶孩子, 爸爸媽媽們就可以放心上班, 不用擔心了。

1、不溺愛孩子

相比起其他人家裡可能是父母比較嚴格, 爺爺奶奶比較和藹, 小張家裡卻是完全相反的, 小張和丈夫對女兒包子可是有求必應, 吃飯的時候在後面追著她喂, 她看到什麼想買的就滿足她。 可是有奶奶在, 包子就乖得判若兩人, 奶奶一看她, 她就乖乖的吃飯, 奶奶跟她說這個玩具不適合她現在玩, 她就乖乖的說好。 小張和丈夫反而顯得過度溺愛了。 小張覺得有婆婆在,

孩子給他們帶, 她很放心。 孩子和父母是隔代親, 老人如果不是那種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寵溺, 那麼對孩子也會有著正面的影響, 不會仗著自己年紀小為所欲為, 這樣反而比讓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來帶, 顯得更為合適。

2、會教育孩子

可哥媽媽有一次和孩子看全球新聞時,

聽到德國這個國家時, 可哥突然就說, 德國位於中歐, 在丹麥附近。 孩子媽媽很震驚, 孩子才3歲, 怎麼知道的地理。 就問孩子, 孩子說, 外婆家裡貼了好多圖片, 還有地圖, 然後看著看著, 聽著外婆念著念著就會了。 原來外婆買了好多貼畫, 像水果蔬菜, 數字, 生肖, 還有地圖等等, 每天孩子放在家裡的時候, 就跟她玩, 順便教她認圖, 看字。 特別是還給孩子買了很多書, 孩子午休前就給她講故事, 到現在孩子也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可哥媽媽不禁感慨, 要是她自己獨立帶孩子, 孩子可能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好習慣了。 很多時候, 老人家比父母想的還有深遠一些, 他們懂得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教, 會教育孩子, 給孩子做好榜樣。

3、父母教育時不干涉

琳琳婚後和婆婆他們住在一起, 有了孩子之後, 婆婆就跟琳琳說, 我瞭解你們的想法, 我覺得我們先協商好我們各自負責的領域, 教育這個問題完全由你們小倆口接手, 甚至你們覺得應該怎麼做的告訴我, 我幫你們一起教,

重點我負責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 至於未來的學習輔導方面, 我們不干涉。 琳琳覺得父母這樣做很尊重他們, 而且這樣說清楚, 分工明確, 也避免很多的麻煩。 而且告訴老人家怎麼教, 老人也不會一昧的寵溺孩子。 也明白為啥父母的教育方法, 在他們上班時, 也就會按照他們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導, 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4、不對孩子說父母的壞話

陳小姐有一次和閨蜜聊天時,閨蜜說自家婆婆老是趁著他們不在家就對孩子說自己的壞話,說“別老聽你媽的”這種類似的話。她覺得很無奈,孩子還小,被灌輸了那麼多不好的詞語。陳小姐就有點心急,回家問問自家寶貝奶奶平時帶你時有說媽媽什麼嗎?孩子說奶奶老說爸爸媽媽出門工作賺錢給你買吃的,很辛苦,要我好好孝敬你們,你們累的時候給你們揉揉肩膀,吃飯幫你們做家務。陳小姐聽了心裡暖暖的。老人家和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他們世界的頂樑柱,如果這些柱子不和諧,或者互相攻擊對方不牢固,孩子的世界就會越來越狹隘,老人家帶孩子如果能教導孩子體諒父母,那麼老人家一定是能帶好孩子的人。

誰都知道一個道理,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當然很多父母無法時時刻刻陪伴著孩子,家裡的老人就會多少減輕他們的壓力,如果老人家擁有大智慧,懂得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一定會安下心來,當然,除了什麼事,別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老人,就算是自己帶孩子,也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兩輩人之前是一定存在某些隔閡的,只有好好溝通,才能夠更好的共同引領著孩子成長。(內容原創,請勿轉載)

4、不對孩子說父母的壞話

陳小姐有一次和閨蜜聊天時,閨蜜說自家婆婆老是趁著他們不在家就對孩子說自己的壞話,說“別老聽你媽的”這種類似的話。她覺得很無奈,孩子還小,被灌輸了那麼多不好的詞語。陳小姐就有點心急,回家問問自家寶貝奶奶平時帶你時有說媽媽什麼嗎?孩子說奶奶老說爸爸媽媽出門工作賺錢給你買吃的,很辛苦,要我好好孝敬你們,你們累的時候給你們揉揉肩膀,吃飯幫你們做家務。陳小姐聽了心裡暖暖的。老人家和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他們世界的頂樑柱,如果這些柱子不和諧,或者互相攻擊對方不牢固,孩子的世界就會越來越狹隘,老人家帶孩子如果能教導孩子體諒父母,那麼老人家一定是能帶好孩子的人。

誰都知道一個道理,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當然很多父母無法時時刻刻陪伴著孩子,家裡的老人就會多少減輕他們的壓力,如果老人家擁有大智慧,懂得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一定會安下心來,當然,除了什麼事,別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老人,就算是自己帶孩子,也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兩輩人之前是一定存在某些隔閡的,只有好好溝通,才能夠更好的共同引領著孩子成長。(內容原創,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