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建國後首次規模超大、規格超高的白酒試點為什麼會選擇汾酒

在人類發現微生物之前, 科學家將一切生物分成兩界——“動物界”和“植物界”。 但是, 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深入, 尤其近一百多年來的研究和總結, 生物學逐漸形成了“三界、四界、五界、三總六界”系統。

人類對生物世界的認知越來越精進和系統。

酒, 這種古今中外都被形容為“人間魔水”和“瓊漿玉液”的有生命的液體, 到底該歸於什麼“界”呢?

在微生物學沒有誕生之前, 釀酒師傅們對酒質的變化和提升主要靠原糧、水、溫度、工藝。

其實, 這種傳統的認知和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秦含章, 著名食品工業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 工業發酵與釀造技術的拓荒者和學術帶頭人, 我國酒界、釀造界共奉的一代宗師、酒界泰斗, 為中國白酒工業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做出過突出貢獻。 被譽為“中國食品工業奠基人”和“國寶級人物”。

1908年出生的秦含章, 如今已是108歲的世紀老人。 他曾多次說過這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白酒屬於生物工程學範疇, 是高科技”。

這不啻于一聲響雷, 震驚了科學界和白酒界。

鮮為人知的是, 秦老的這句話卻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初, 周恩來總理親點他主持“汾酒試點”有關。 “汾酒試點”讓全世界重新認識到了白酒的“產業屬性”和“生命價值”。

新中國成立初期, 由於朝鮮戰爭、中蘇關係惡化等, 中國周邊環境並不太平, 國家曾把白酒上升到“戰略物質”的高度。 1956年周恩來總理組織制訂的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其內容之一就是“兌制白酒”,

竟然與原子彈、氫彈和火箭並列在一個綱要內, 確實令今人感歎。 白酒, 那時候被冠以一個雷人的名稱:“精神原子彈”。 而首屆“全國評酒會”正是在“國家戰略需要”的大背景下啟動誕生的。

作為周總理親定為“國宴用酒”、又親自為擴建撥出專款的汾酒, 由於在同行中規模最大, 口感純正, 歷史悠久, 聲譽隆盛, 不僅一直是省部級領導關注的重點品牌和企業, 很多党和國家領導人都喜歡喝汾酒;同時, 也承擔著“國家戰略物質”的使命和角色。 因此, 汾酒品質和產量的細微變化, 常常會引起“有關部委”的重視。 甚至, 一度有“汾酒品質關乎領導健康和國家戰略”的說法。

上世紀六十年代伊始, 為了總結提高汾酒生產技術的傳統經驗,

國家輕工業部成立了“總結提高汾酒生產經驗試點工作組”(簡稱“汾酒試點”), 從國家、省部有關科研機構抽調精兵強將進駐汾酒廠。

已是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所長的秦含章, 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 主持這場日後名揚全國的“汾酒試點”。

1963年3月15日, 由秦含章任試點工作組組長、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工程師熊子書任秘書、山西省輕化工業廳等35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汾酒試點組和無錫輕工學院的15名應屆畢業生以及2名教師組成的實習隊,陸續進駐汾酒廠。

“試點”期間,科研人員深入汾酒車間近兩年,用現代科學方法全面研究汾酒,從原料、制曲、配料、發酵、蒸餾、貯存、勾調等工藝流程,到檢測方法,對汾酒生產各環節進行全方位研究論證,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化學檢測方法,對汾酒釀造微生物進行分離、篩選,鑒定了有關的重要菌株。提出了汾酒生產工藝和成品汾酒品質標準,分析了汾酒的各項理化指標,並形成了系統的科研成果。如原料化學成分的分析研究、汾酒用曲貯存過程中的呼吸作用比較及釀酒試驗、蒸餾時不同餾分的試驗、汾酒品質評判標準、評酒方法、勾調方法,汾酒釀造微生物菌種等,一共14個主要項目、45個主要方法和措施,取得了14992個實驗資料。

“汾酒試點”對汾酒的生產過程逐一研究定型,撰寫出了近百萬字的文字材料,揭開了汾酒得天獨厚的科技秘密。

“試點”科研人員從解剖組成汾酒品質的主要物質成分中發現,汾酒酯香的主體是乙酸乙酯。通過鑒定大麯和酒醅中的276種微生物,找到了汾酒特有的生香菌種。確定了汾酒大麯和酒醅中的微生物共18個屬、22個種,分離菌株約300餘株。“汾酒環境”中的微生物菌種相當豐富,酵母類有釀酒酵母、擬內孢黴、漢遜酵母等;黴菌類中主要有梨頭黴、黃米麯黴、根黴、毛黴和紅麯黴;細菌類中主要有乳酸菌、醋酸菌、芽孢桿菌等。

最令人意外和驚喜的發現是——兩株異常漢遜酵母(代號AS2.641和AS2.642),產酯能力突出,有優雅清新的水果甜香氣味,是杏花村清香酒“香”與“味”的最主要來源。為便於記載和運用,將其定名為“汾酒1號”和“汾酒2號”。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異常漢遜酵母”可提高酒的生物催化劑——酶的含量。呈現質地均勻,正反面、邊緣和中央部位的顏色為均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濕潤、粘稠,本身就有明顯的酒香味,即可以自然生香。

兩株“異常漢遜酵母”在中國白酒界是首次發現,在整個白酒行業引起了轟動,而專門以一種酒命名菌種名稱,全國也是首次。科研人員首次從微生物學的角度破解了清香型白酒“自然生香”的內在密碼,感受到了我國“千年國粹”的博大精深和奧妙成因。隨後,兩株“異常漢遜酵母”微生物被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委員會編入《中國菌種目錄》一書

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曾說:“新中國白酒產業是靠試點起家的。”白酒行業有兩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試點,一個是秦含章主持的“汾酒試點”,另一個就是周恒剛主持的“茅臺試點”。

“汾酒試點”是一場上層重視、規模超大、規格超高的“國家戰略工程”。有人這樣評價這場為期近兩年的“汾酒試點”:幾千年來,我國的傳統工業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沒有統一的工藝標準,沒有正規軍的系統研究。汾酒從1933年開始的現代科學研究,特別是1964年“汾酒試點”的豐碩成果,為“汾酒標準”和“清香類型白酒技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開創了汾酒釀造史上應用科學理論指導傳統工藝的先河,為中國白酒產業逐漸進入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和“微生物學範疇”,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科學之路。

雄厚的科技支撐,讓山西汾酒順勢就成了70年代的酒王;到1985年,其產量甚至達到了當時全國13種白酒產量的一半;從1988年開始到1994年,連續6年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從此奠定了“汾老大”的地位。汾酒試點科研成果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一舉奪得“國家科技貢獻獎”。秦含章也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種科技輝煌不斷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和繁殖力,鮮有白酒企業能夠超越,並為2007年汾酒集團成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汾酒試點”以來,以“白酒泰斗”秦含章為主,從微觀科學入手,積極探索、執行和宣導的“白酒微生物學”,正逐漸把中國白酒引領到“高科技產業”的路徑上來,並成為新中國白酒科技輝煌的代表案例,永遠寫入史冊。可以這樣說,對中國白酒的顛覆性的認知和改變,是從“汾酒試點”開始的。

醫學界有句古語:區域的物種,適應於區域的生命。

為此,酒界泰斗秦含章在汾酒原產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得出了“白酒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山西杏花村地區獨特的氣候、水、土壤、植被等,經過千百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上百種微生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形成一個偷不走、搬不掉,唯一適合汾酒生產的獨特的“汾酒微生物系統”和生態環境。

因此,只有這樣的微生態環境,才會繁衍和培育出諸如“異常漢遜酵母”等菌種。有了這樣一支出色的“微生物部隊”,汾酒才會從骨子裡散發出“得造花香”的清香氣質。

“汾酒試點”之後的50年間,秦含章每每談到汾酒時,無不神清氣爽,興奮自豪。他經常這樣說:“從汾酒試點看,清香白酒用地缸發酵,發酵週期短,清潔生產,產出的酒中對人體有害的雜醇油含量很低。其主要成分為乙酸乙酯,分子量小,容易排出體內,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他還總結說:“清香白酒味清淡,對人體好處多,按照中醫理論講,具有開胃、健脾、潤腸的功效,是酒中最好的一類。在提倡科學健康飲酒的同時,應大力發展清香型白酒。汾酒是白酒中與國際烈酒最為接近的酒,最有希望走國際化之路”。

無疑,“汾酒試點”成為新中國“科技興業、品質強國”的一座閃耀豐碑,而“汾酒技藝”又是如何發揚光大的呢?

由秦含章任試點工作組組長、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工程師熊子書任秘書、山西省輕化工業廳等35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汾酒試點組和無錫輕工學院的15名應屆畢業生以及2名教師組成的實習隊,陸續進駐汾酒廠。

“試點”期間,科研人員深入汾酒車間近兩年,用現代科學方法全面研究汾酒,從原料、制曲、配料、發酵、蒸餾、貯存、勾調等工藝流程,到檢測方法,對汾酒生產各環節進行全方位研究論證,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化學檢測方法,對汾酒釀造微生物進行分離、篩選,鑒定了有關的重要菌株。提出了汾酒生產工藝和成品汾酒品質標準,分析了汾酒的各項理化指標,並形成了系統的科研成果。如原料化學成分的分析研究、汾酒用曲貯存過程中的呼吸作用比較及釀酒試驗、蒸餾時不同餾分的試驗、汾酒品質評判標準、評酒方法、勾調方法,汾酒釀造微生物菌種等,一共14個主要項目、45個主要方法和措施,取得了14992個實驗資料。

“汾酒試點”對汾酒的生產過程逐一研究定型,撰寫出了近百萬字的文字材料,揭開了汾酒得天獨厚的科技秘密。

“試點”科研人員從解剖組成汾酒品質的主要物質成分中發現,汾酒酯香的主體是乙酸乙酯。通過鑒定大麯和酒醅中的276種微生物,找到了汾酒特有的生香菌種。確定了汾酒大麯和酒醅中的微生物共18個屬、22個種,分離菌株約300餘株。“汾酒環境”中的微生物菌種相當豐富,酵母類有釀酒酵母、擬內孢黴、漢遜酵母等;黴菌類中主要有梨頭黴、黃米麯黴、根黴、毛黴和紅麯黴;細菌類中主要有乳酸菌、醋酸菌、芽孢桿菌等。

最令人意外和驚喜的發現是——兩株異常漢遜酵母(代號AS2.641和AS2.642),產酯能力突出,有優雅清新的水果甜香氣味,是杏花村清香酒“香”與“味”的最主要來源。為便於記載和運用,將其定名為“汾酒1號”和“汾酒2號”。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異常漢遜酵母”可提高酒的生物催化劑——酶的含量。呈現質地均勻,正反面、邊緣和中央部位的顏色為均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濕潤、粘稠,本身就有明顯的酒香味,即可以自然生香。

兩株“異常漢遜酵母”在中國白酒界是首次發現,在整個白酒行業引起了轟動,而專門以一種酒命名菌種名稱,全國也是首次。科研人員首次從微生物學的角度破解了清香型白酒“自然生香”的內在密碼,感受到了我國“千年國粹”的博大精深和奧妙成因。隨後,兩株“異常漢遜酵母”微生物被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委員會編入《中國菌種目錄》一書

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曾說:“新中國白酒產業是靠試點起家的。”白酒行業有兩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試點,一個是秦含章主持的“汾酒試點”,另一個就是周恒剛主持的“茅臺試點”。

“汾酒試點”是一場上層重視、規模超大、規格超高的“國家戰略工程”。有人這樣評價這場為期近兩年的“汾酒試點”:幾千年來,我國的傳統工業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沒有統一的工藝標準,沒有正規軍的系統研究。汾酒從1933年開始的現代科學研究,特別是1964年“汾酒試點”的豐碩成果,為“汾酒標準”和“清香類型白酒技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開創了汾酒釀造史上應用科學理論指導傳統工藝的先河,為中國白酒產業逐漸進入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和“微生物學範疇”,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科學之路。

雄厚的科技支撐,讓山西汾酒順勢就成了70年代的酒王;到1985年,其產量甚至達到了當時全國13種白酒產量的一半;從1988年開始到1994年,連續6年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從此奠定了“汾老大”的地位。汾酒試點科研成果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一舉奪得“國家科技貢獻獎”。秦含章也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種科技輝煌不斷發揮著驚人的創造力和繁殖力,鮮有白酒企業能夠超越,並為2007年汾酒集團成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汾酒試點”以來,以“白酒泰斗”秦含章為主,從微觀科學入手,積極探索、執行和宣導的“白酒微生物學”,正逐漸把中國白酒引領到“高科技產業”的路徑上來,並成為新中國白酒科技輝煌的代表案例,永遠寫入史冊。可以這樣說,對中國白酒的顛覆性的認知和改變,是從“汾酒試點”開始的。

醫學界有句古語:區域的物種,適應於區域的生命。

為此,酒界泰斗秦含章在汾酒原產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項考察和多次試驗,得出了“白酒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山西杏花村地區獨特的氣候、水、土壤、植被等,經過千百年的選擇、淘汰、優化、繁衍,上百種微生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形成一個偷不走、搬不掉,唯一適合汾酒生產的獨特的“汾酒微生物系統”和生態環境。

因此,只有這樣的微生態環境,才會繁衍和培育出諸如“異常漢遜酵母”等菌種。有了這樣一支出色的“微生物部隊”,汾酒才會從骨子裡散發出“得造花香”的清香氣質。

“汾酒試點”之後的50年間,秦含章每每談到汾酒時,無不神清氣爽,興奮自豪。他經常這樣說:“從汾酒試點看,清香白酒用地缸發酵,發酵週期短,清潔生產,產出的酒中對人體有害的雜醇油含量很低。其主要成分為乙酸乙酯,分子量小,容易排出體內,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他還總結說:“清香白酒味清淡,對人體好處多,按照中醫理論講,具有開胃、健脾、潤腸的功效,是酒中最好的一類。在提倡科學健康飲酒的同時,應大力發展清香型白酒。汾酒是白酒中與國際烈酒最為接近的酒,最有希望走國際化之路”。

無疑,“汾酒試點”成為新中國“科技興業、品質強國”的一座閃耀豐碑,而“汾酒技藝”又是如何發揚光大的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