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三顧茅廬之謎,到底是諸葛亮先找的劉備,還是劉備先找的孔明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可是究竟是劉備禮賢下士, 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在歷史上其實是有爭議的。

在《三國演義》中, 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 是這樣描述的:劉備帶領軍隊駐紮新野時,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當時不以為然, 說:“你帶他來吧。 ”徐庶說:“此人只能登門去拜訪人, 但不能讓他來拜見您。 ”於是嗎, 劉備乃往, 第一次沒在, 第二次也沒再, 直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見。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從這些來看, 劉備三顧茅廬貌似證據確鑿。

但現在有人提出, “三顧茅廬”的說法, 很有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 因為當時, 曹操的南征大軍正威脅著劉備, 《隆中對》卻不提這個緊迫問題, 是不合乎情理的。

而三國人魚豢所寫的《魏略》和西晉司馬彪所寫的《九州春秋》中, 提到的劉備、諸葛亮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則於“三顧茅廬”大相徑庭。

《魏略》中說劉備屯兵于樊城時,

曹操已統一黃河以北, 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 於是北行前來求見劉備。

劉備當時正在與眾賓客聊天, 因為從來沒聽說過諸葛亮的名字, 加上諸葛亮年紀尚小, 根本沒有重視他, 就把諸葛亮冷落在一邊了。

等到眾賓客走光之後,

諸葛亮在劉備編耗毛帽子的時候, 才得以陳述自己對當今政局的看法, 劉備聽後大為動容, 這是個人才啊。 於是, 劉備才“以上客禮之”。

大鵬認為, 從諸葛亮本身積極進取的態度來看, 《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有一定的可信度。 並且《魏略》的成書時間早於《三國志》而且史料更豐富, 態度更嚴謹。

也有人認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認為,諸葛亮初見劉備于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重用。

諸葛亮見得不到劉備的重用,於是一氣之下就回家了,上趕著不是買賣,等到徐庶再次舉薦時,劉備才悔之晚矣,決定上門請他出山,於是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洪頤煊進一步指出,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相見在建安十一年,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動,因而寫在了《出師表》中,而有意忽略了之前的主動晉見。

不管怎麼說,羅貫中通過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表達了自己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情,劉備這樣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難道不值得諸葛亮嘔心瀝血的來輔佐嗎?

也有人認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認為,諸葛亮初見劉備于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重用。

諸葛亮見得不到劉備的重用,於是一氣之下就回家了,上趕著不是買賣,等到徐庶再次舉薦時,劉備才悔之晚矣,決定上門請他出山,於是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洪頤煊進一步指出,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相見在建安十一年,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動,因而寫在了《出師表》中,而有意忽略了之前的主動晉見。

不管怎麼說,羅貫中通過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表達了自己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情,劉備這樣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難道不值得諸葛亮嘔心瀝血的來輔佐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