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晶片之痛:愛國情緒下的冷思考

中興通訊事件引起的國人憤怒, 比貿易戰的憤慨還要大, 它強烈地刺激了國人的危機感和自尊心。 一家排名世界第四的通信設備提供商, 竟然這麼容易被美國人卡住脖子。

不管平時怎麼說要講理性, 怎麼說要誠信, 怎麼義正辭嚴講大道理, 中興通訊事件就是個試金石, 國人依然是“利”字當先, 民族情結當然要有, 但如果僅僅站在這個方面思考問題, 無疑會無法準確把握事情的準確方向, 如果只靠民族情結就能取勝, 那麼只需要關起門來講民族情結即可。

不少人評論中興通訊受制裁事件, 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兒,

可以讓中國意識到核心技術無法買到, 中國可以集中力量突破晶片難題, 未來一段時間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大年。 要是集中力量能突破, 那麼中國的晶片行業早就突破很多年了, 可惜晶片和足球一樣, 是群體性活動, 投錢不一定能立竿見影。

中國在好多方面獲得突破, 做到全球領先, 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 規模化可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勞動力便宜, 可以通過產品的方式對外銷售出去。 產業轉移有一定規律, 先從容易的開始, 技術含量高的再慢慢轉移過來。

常常有人說, 中國沒有核心技術, 很多品牌不過是組裝廠而已。 這自然有道理, 但並不全面, 並不能因為沒有核心技術,

就說產品不好, 即使是組裝, 也並不是沒有技術含量, 太多國家連組裝也做不好, 何況還遠遠不止是組裝, 中國好多企業在組裝過程中慢慢就有了創新, 有了自己的技術。 如果說中國的企業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那是有失偏頗。

不同環節的評價標準肯定不同, 中國人在種子環節不如老外, 但在做麵包上比他們強, 可能利用老外的這些種子, 賺的比老外要多得多, 甚至可以出口給老外。 或許會有人說, 不是老外不能做麵包, 而是利潤太低不屑於做, 這當然有可能, 國際分工就要看機會成本, 這也是中國能獲得產業轉移的原因, 但與此對應的是, 這些國家在很多產業上做不下去, 才會轉移, 是因為遇到了更強的對手,

中國能在產業轉移中取勝, 就證明了自身優勢, 這種優勢鞏固後, 自然也能賺大錢。 掌握核心技術是否就能獲得超額利潤?有好多被稱為有核心技術的公司, 淨資產收益率並不算高, 而被定義為低端的產業也能獲得不菲的淨資產收益率, 比如巴菲特就喜歡投資消費產業, 還有交通運輸, 貌似沒有什麼核心技術。

最近常有人說中國一年僅晶片進口就超過2000億美元, 比石油進口還多, 好像中國吃了很大虧一樣。 這一點要仔細分析, 進口量這麼多一部分是國內用了, 還有一部分是出口到國外, 中國之所以進口這麼多, 就是因為中國是電子產品大國, 中國電子產品行銷全球, 晶片就相當於中國出口的電子產品的麵粉而已,

中國做成了麵包賣了出去。

關於卡脖子的說法, 聽起來很有道理。 假設中國生產了全部產品, 擁有全產業鏈, 那麼一旦貿易戰, 受損的全是國內, 假設中國原材料用的是其他國家, 一旦貿易戰, 那麼原材料所在國也將會受損, 牽涉的利益更多元, 那麼彼此貿易戰的時候就會考慮的更謹慎, 到底哪種脖子卡得死?

當然並不是說中國不用發展高端晶片, 不過這也有產業規律, 在沒有獲得突破前, 就好好把目前的部分做好。

應該明白的是一定要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 假若中國不用別人的晶片, 那麼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就有可能在國際分工中取勝, 頂替中國的地位。 即使中國發展起來高端晶片, 也依然不可能樣樣就好。 美國科技實力領先全球,

但其他國家也有不少領先者, 比如軟銀320億美元收購的ARM是一家英國公司, 高通正在以440億美元收購的晶片企業恩智浦是一家荷蘭企業。

國人對華為開發出海思晶片讚歎有加, 認為企業家有遠見卓識, 其實海思晶片也是國際化的產物, 首先是從ARM處獲得授權, 華為也沒有能力生產, 而是委託台積電, 華為做的是設計, 當然設計也關鍵, 但是如若離開兩者合作, 不可能有海思出來。

中國不可能關起門搞研發, 技術和標準密切相關, 如果標準和其他國家不同, 那就是自我孤立, 科技行業日新月異, 沒有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經濟能跟其他國家割裂開來還能得到很好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