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半路遭遇棘手問題:看網友詳述B360+i7 8700裝機實錄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SMZDM.COM|生活家 木小偶

一個多月前受朋友所托幫忙裝台電腦, 主要用於平面製圖、辦公以及上網, 預算5K左右。 正巧4月初低價的B360/H370主機板要上市, 所以就乾脆拖到了這個月初把各個配件湊齊。

很久沒裝整機了, 列了清單才發現5K這個預算挺尷尬的, 很多東西都處於加一點就能有明顯的提升的情況, 最終還是買了這麼一堆。

完整的配件清單, 最終價格5110元, 基本符合預算。

其中我最不滿意的是顯示器沒能用上27寸, 至於記憶體太小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以後要增加也簡單。

一、配件展示

華擎的B360M-HDV主機板購於淘寶, 搭配散片i7 8700僅需2169元, 搞得我自己都想升級了, 只可惜現在ITX的B360主機板太少, 僅有的幾個買到Z370的價格去了。

這塊主機板有HDMI、DVI和VGA三個視頻輸出介面。

雖然8代處理器核顯支持HDMI2.0了, 但那是通過DP轉HDMI實現的, 需要再增加一片DP到HDMI 2.0的主動轉換晶片, 包括這塊在內的大部分主機板都省掉了。

所以這塊B360M-HDV只支援HDMI1.4, 4K輸出只能30Hz, 打算做HTPC還是不及格, 加上沒有DP介面, 接4K顯示器就更別考慮了。

DP插座位置倒是預留著的。

B360只支持一個M.2插槽, 而Z370有兩個, 不過考慮朋友不大懂電腦, 再加一塊SSD的概率不高, 也無所謂了。

按3月份的預算, Z370主機板加i5 8600K都很吃緊,B360上省下幾百後就可以把CPU升級到i7 8700了,對於不會折騰電腦的人來說,帶K的意義不是很大,還是這種更實惠些。

散熱器買的酷冷至尊T520,下壓式5熱管12cm風扇,我個人偏愛大尺寸的風扇,同樣風量下噪音會小很多。

酷冷的整體做工還是挺漂亮的。

不過這價位的散熱器底部通常打磨都一般,不能要求太高了。

雖然塔式散熱器效果會更好,主機殼限制也只能用下壓式,T520搭配這款主機板還挺合適,各個方向都不會被記憶體或其它部件頂住。

最佳方向還是這個,連空餘記憶體槽都留在外面,加記憶體都不用拆散熱器了。

SSD繼續選擇了HP EX900系列,記憶體價格提起就傷心,在8G DDR4只要200時候我出掉了2條,現在卻要花接近600才能買回一條。

十銓火神記憶體還帶散熱馬甲,價格跟不帶馬甲的同出最低價位,就買它了。

東芝3T機械硬碟,大容量SSD買不起,搞個存儲盤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3T的性價比最高。

電源是我贊助的ANTEC VP系列350W,這個系列的電源最大缺點是靜音效果不大好。

二、悲催的裝機過程

這次剛開始不到5分鐘就出現重大問題:

華擎配送的M.2螺絲柱明顯品質有問題,SSD都還松垮垮的沒擰緊呢,這個螺絲柱就被擰斷了!螺紋部分徹底斷在孔裡面束手無策。

詢問淘寶賣家,他一口咬定肯定是我太用力擰斷的,想換貨不可能,只能寄回去想辦法把螺絲弄出來,但不保證成功。好後悔沒在京東買主機板,這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在想出可行的解決辦法之前,好歹先把機器裝好系統裝上,所以我就偷拿了媳婦做手鏈的彈性水晶線。

斷掉的螺絲堵住了2280位置的螺絲孔,但後面三個孔還是通的。

臨時解決辦法就是用後面的螺絲孔把SSD綁住。

安裝成果,可以安裝裝其它配件了。

裝上記憶體和散熱器,這個散熱器對主機板的散熱應該很有效,但整個主機殼的風向肯定混亂不堪,也沒別的辦法了。

帶背板的散熱器看起來會很安心,然而這個散熱器最後的固定螺母是從主機板背面上的,日後想拆裝維護必須拆主機板出來,還是有些麻煩。

因為SSD還沒很好的固定,暫時就先這樣裝系統。

把SSD裝到主機板上要比SATA的簡潔太多了,如果配合模組線電源的話,主機殼內部可能可以整理的特別清爽。

裝機過程遇到兩個問題,先是螢幕變成這樣,重新開關機幾次就恢復正常了,不知道啥奇怪毛病導致的。

另一個問題是網卡和顯卡驅動裝不上,網卡連驅動精靈都不認,最終只能在官方下載了全套驅動,結果顯卡驅動還無法安裝。

後來發現這是系統版本問題,要把win10升級到最新版才能安裝顯卡驅動,感覺這毛病出的很奇葩啊。自此總算系統是裝好了。

三、短螺絲的M.2解決方案

京東唯一的SSD散片性價比很低,同類產品淘寶15包郵就能買到了,不過考慮時間太久,加上朋友因為裝機打賞我66元大紅包,我還是狠心買了這個。

包裝裡是三條紮帶、三個膠圈、散熱片和導熱矽膠片,紮帶不知道是幹啥用的。

方案一:

現在散熱片一頭的中間打個1.5mm的孔,這是用來把SSD一頭固定在散熱片上的。

然後在對應2260、2242螺絲孔的位置打2mm的孔,並再用大鑽頭略微擴一下,以便擰入沉頭螺絲。

這個方案很簡單,就是用兩顆螺絲把散熱片固定在主機板上,然後再把SSD固定在散熱片上。但最終這個簡單的方案告吹了,因為我翻遍了工具盒也沒找到足夠長度的M2螺絲。

方案二:

方案二實施起來要複雜一點,也未必能適合所有的主機板。

首先在散片的一段開個槽,當然不是亂開,這個槽的寬度和深度都是有要求的。至於工具就各自想辦法吧,可以用鋸子、銼刀,也可以上電磨、台鋸甚至CNC。

想出這個方法是因為這款主機板的M.2槽剛好正對PCI-E擴充槽,所以我就想到了用擴充槽卡住散熱片的方案。

關鍵位置特寫可以看到,擴充槽的形狀剛好是頂部有一排凸起,成了完美的卡具。

首先把SSD的標籤撕掉,HP這款SSD的標籤很容易完美撕下來。

然後把導熱矽膠墊切成合適長度貼到SSD晶片上,為了讓散片卡住PCI-E槽,散熱片就沒法覆蓋到主控晶片了。

把三個膠圈套在SSD的主控晶片位置,就可以裝到主機板上了。

把散熱片一頭的槽套進PCI-E擴充槽下面,再壓下來跟SSD上的矽膠墊貼上。

最後用鑷子輔助把膠圈移到散熱片上,這樣就把散熱片和SSD綁到一起了。

PCI-E插座卡住散熱片,而膠圈能防止SSD底部與主機板上的元件碰觸,這個問題算是圓滿解決了。

四、最終成品

SSD固定好就可以把所有東西裝進主機殼了,這個喬思伯V4主機殼的結構不大好,電源是壓在主機板上方的,所以散熱器的選擇上很受限,理線基本也是無望了,最靠譜理線方案其實是把多餘的電線剪掉不要。

最終成品是這樣的,當然顯示器太小是最大的痛點,等以後讓他們再買個大的組雙屏吧,最近我自己的電腦添加了一台23.8的顯示器放邊上,工作起來方便太多了。

i5 8700已經上市很久,各種詳盡的花式測試已經很多了,找個天梯圖參考一下:

上圖是來自業內CPU性能天梯圖的部分節選,我用的i5 6500已經落魄到不如i3 8100了,我的主機板能支援的性能最好的CPU也僅僅是7700K,也就跟8400持平而已。

閱讀更對相關內容 請點擊 瞭解更多↓↓↓

Z370主機板加i5 8600K都很吃緊,B360上省下幾百後就可以把CPU升級到i7 8700了,對於不會折騰電腦的人來說,帶K的意義不是很大,還是這種更實惠些。

散熱器買的酷冷至尊T520,下壓式5熱管12cm風扇,我個人偏愛大尺寸的風扇,同樣風量下噪音會小很多。

酷冷的整體做工還是挺漂亮的。

不過這價位的散熱器底部通常打磨都一般,不能要求太高了。

雖然塔式散熱器效果會更好,主機殼限制也只能用下壓式,T520搭配這款主機板還挺合適,各個方向都不會被記憶體或其它部件頂住。

最佳方向還是這個,連空餘記憶體槽都留在外面,加記憶體都不用拆散熱器了。

SSD繼續選擇了HP EX900系列,記憶體價格提起就傷心,在8G DDR4只要200時候我出掉了2條,現在卻要花接近600才能買回一條。

十銓火神記憶體還帶散熱馬甲,價格跟不帶馬甲的同出最低價位,就買它了。

東芝3T機械硬碟,大容量SSD買不起,搞個存儲盤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3T的性價比最高。

電源是我贊助的ANTEC VP系列350W,這個系列的電源最大缺點是靜音效果不大好。

二、悲催的裝機過程

這次剛開始不到5分鐘就出現重大問題:

華擎配送的M.2螺絲柱明顯品質有問題,SSD都還松垮垮的沒擰緊呢,這個螺絲柱就被擰斷了!螺紋部分徹底斷在孔裡面束手無策。

詢問淘寶賣家,他一口咬定肯定是我太用力擰斷的,想換貨不可能,只能寄回去想辦法把螺絲弄出來,但不保證成功。好後悔沒在京東買主機板,這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在想出可行的解決辦法之前,好歹先把機器裝好系統裝上,所以我就偷拿了媳婦做手鏈的彈性水晶線。

斷掉的螺絲堵住了2280位置的螺絲孔,但後面三個孔還是通的。

臨時解決辦法就是用後面的螺絲孔把SSD綁住。

安裝成果,可以安裝裝其它配件了。

裝上記憶體和散熱器,這個散熱器對主機板的散熱應該很有效,但整個主機殼的風向肯定混亂不堪,也沒別的辦法了。

帶背板的散熱器看起來會很安心,然而這個散熱器最後的固定螺母是從主機板背面上的,日後想拆裝維護必須拆主機板出來,還是有些麻煩。

因為SSD還沒很好的固定,暫時就先這樣裝系統。

把SSD裝到主機板上要比SATA的簡潔太多了,如果配合模組線電源的話,主機殼內部可能可以整理的特別清爽。

裝機過程遇到兩個問題,先是螢幕變成這樣,重新開關機幾次就恢復正常了,不知道啥奇怪毛病導致的。

另一個問題是網卡和顯卡驅動裝不上,網卡連驅動精靈都不認,最終只能在官方下載了全套驅動,結果顯卡驅動還無法安裝。

後來發現這是系統版本問題,要把win10升級到最新版才能安裝顯卡驅動,感覺這毛病出的很奇葩啊。自此總算系統是裝好了。

三、短螺絲的M.2解決方案

京東唯一的SSD散片性價比很低,同類產品淘寶15包郵就能買到了,不過考慮時間太久,加上朋友因為裝機打賞我66元大紅包,我還是狠心買了這個。

包裝裡是三條紮帶、三個膠圈、散熱片和導熱矽膠片,紮帶不知道是幹啥用的。

方案一:

現在散熱片一頭的中間打個1.5mm的孔,這是用來把SSD一頭固定在散熱片上的。

然後在對應2260、2242螺絲孔的位置打2mm的孔,並再用大鑽頭略微擴一下,以便擰入沉頭螺絲。

這個方案很簡單,就是用兩顆螺絲把散熱片固定在主機板上,然後再把SSD固定在散熱片上。但最終這個簡單的方案告吹了,因為我翻遍了工具盒也沒找到足夠長度的M2螺絲。

方案二:

方案二實施起來要複雜一點,也未必能適合所有的主機板。

首先在散片的一段開個槽,當然不是亂開,這個槽的寬度和深度都是有要求的。至於工具就各自想辦法吧,可以用鋸子、銼刀,也可以上電磨、台鋸甚至CNC。

想出這個方法是因為這款主機板的M.2槽剛好正對PCI-E擴充槽,所以我就想到了用擴充槽卡住散熱片的方案。

關鍵位置特寫可以看到,擴充槽的形狀剛好是頂部有一排凸起,成了完美的卡具。

首先把SSD的標籤撕掉,HP這款SSD的標籤很容易完美撕下來。

然後把導熱矽膠墊切成合適長度貼到SSD晶片上,為了讓散片卡住PCI-E槽,散熱片就沒法覆蓋到主控晶片了。

把三個膠圈套在SSD的主控晶片位置,就可以裝到主機板上了。

把散熱片一頭的槽套進PCI-E擴充槽下面,再壓下來跟SSD上的矽膠墊貼上。

最後用鑷子輔助把膠圈移到散熱片上,這樣就把散熱片和SSD綁到一起了。

PCI-E插座卡住散熱片,而膠圈能防止SSD底部與主機板上的元件碰觸,這個問題算是圓滿解決了。

四、最終成品

SSD固定好就可以把所有東西裝進主機殼了,這個喬思伯V4主機殼的結構不大好,電源是壓在主機板上方的,所以散熱器的選擇上很受限,理線基本也是無望了,最靠譜理線方案其實是把多餘的電線剪掉不要。

最終成品是這樣的,當然顯示器太小是最大的痛點,等以後讓他們再買個大的組雙屏吧,最近我自己的電腦添加了一台23.8的顯示器放邊上,工作起來方便太多了。

i5 8700已經上市很久,各種詳盡的花式測試已經很多了,找個天梯圖參考一下:

上圖是來自業內CPU性能天梯圖的部分節選,我用的i5 6500已經落魄到不如i3 8100了,我的主機板能支援的性能最好的CPU也僅僅是7700K,也就跟8400持平而已。

閱讀更對相關內容 請點擊 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