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病從口入” 預防食源性疾病有方法

人體為了攝入能量, 維持正常的機體功能, 每天都會攝入食物, 然而人體所攝入的食物並非全都是乾淨、衛生的, 這就導致了食源性疾病的出現。 那麼, 什麼是食源性疾病?它有哪些臨床表現?又該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呢?

2017年8月16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狄倫的8本詩集以另類的薯片袋包裝方式出現在書展。 (王亞東/人民圖片)

首先, 來看看什麼是食源性疾病。 據央廣網報導,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傳播的疾病, 包括細菌性、動植物、毒素、化學性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 其中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腸道傳染病常見。 據中國江蘇網報導, 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性大腸桿菌及諾如病毒等都是常見的病原菌, 該病常在短時間內集中發病、來勢兇猛、涉及面廣並常以暴發或集體性中毒形式出現。

再來看看食源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中國江蘇網介紹, 食源性疾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可伴有發熱, 嚴重者可出現脫水, 往往發生於學校等集體用餐單位。

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呢?揚州市疾控中心專家張軍在接受中國江蘇網採訪時提醒大家, 學校等集體用餐單位要注意食品衛生, 並開展健康教育。 同時, 人們需要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敗變質食品, 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

此外, 雲南網補充道, 人們不應食用來歷不明的食品, 不買散裝食品, 新鮮食品應在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不喝生水。 儘量每餐不剩飯菜, 吃剩的飯菜要冷藏或冷凍保存, 且在食用前徹底加熱。 同時, 不私自採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不飲用不潔淨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來水, 進食前或便後應將雙手洗淨,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王琳)

本文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陳信義主任主任醫師專家團隊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高黎明、張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