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烽火張垣」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八)

烽 火 張 垣

編者按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 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 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 獨特的地理位置, 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 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 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 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 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 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 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 張垣方志按西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

以饗讀者。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為堅持抗戰、牽引和消耗日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察哈爾省也先後建立了平西、平北、察南、察北等抗日根據地。 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推送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 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平西抗日根據地

1940年年末, 根據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的指示, 中共冀熱察區委決定重建中共平西地委。 這時的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人口已達30余萬。 平西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 為堅持冀東, 開闢平北, 創造冀熱察區大塊抗日根據地, 建立了鞏固的前進陣地。

1941年日偽秋季大掃蕩後, 平西抗日根據地被嚴重縮小。 1942年2月2日, 為回應中央精兵簡政決定,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晉察冀軍區決定, 撤銷中共冀熱察區黨委的編制和挺進軍番號。 在平西設立軍分區, 同平北軍分區、冀東軍分區列為晉察冀軍區第11、第12、第13軍分區。 這一時期,

平西軍分區司令員先後為黃壽發、陳正湘、肖文玖。 截至到1943年年末, 中共平西地委共有12個縣委、2個工委, 為今後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平西抗日根據地

1944年9月-11月, 為進一步適應作戰需要, 晉察冀軍區建立了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四個區委會、行政公署和二級軍區,

平西、平北劃歸冀察區。 冀晉軍區司令員趙爾陸, 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 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 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 並以各區部隊為基礎, 組織了野戰軍。 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參謀長易耀彩。 下轄四個軍分區:第1軍分區, 司令員肖應棠, 政委楊士傑;第11軍分區, 司令員肖文玖, 政委杜存;第12軍分區, 司令員覃國翰, 政委段蘇權;第13軍分區, 司令員何能彬, 政委吳光。 另轄新編第44、45團。

平西抗日根據地

1944年, 平西軍民積極向敵佔區伸展, 根據地進一步擴大。 11月, 平西軍民積極配合各區部隊粉碎了日軍對冀東區的大“掃蕩”, 擴大了平西根據地。 1945年, 平西軍民發起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 在齋堂東門外王家河灘殲滅戰中大獲全勝, 並於4月5-9日擊敗日軍的“反攻”, 肅清齋堂之敵。 1945年8月, 經過八年艱苦奮鬥, 英雄的平西軍民終於和全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河北抗日戰爭簡志》《張家口事典》《細說張家口》《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歷史文化叢書》《中共張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爾軍事問題研究》《張家口文史·抗戰專輯》《赤城英烈》《聶榮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紀事》, 國防部網站,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網站等資料)

國防部網站,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網站等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