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茅臺的季克良,季克良的茅臺

大家好, 這裡是茅友公社, 帶你看茅臺酒

如果你愛喝茅臺, 那你一定不能不知道季克良。

就在前兩天, 中國酒業協會頒發給季老一個分量極重的獎項:“中國酒業功勳獎”。 這不是季老得到的第一個榮譽獎項, 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但這個獎項頒發的時間剛剛好, 可以算作是對即將到來的季老八十大壽一份令人欣慰的禮物。

是的, 季老已經80歲了, 他的大半生心血精魂, 已經融入了茅臺的每一個罎罎罐罐, 融入了品類繁多形態各異的上千種茅臺酒中, 也融入了茅臺酒這幾十年來曲折坎坷的歷史進程。

茅臺之于季克良, 是心血熔鑄, 是一生羈絆;季克良之於茅臺, 是天工巨匠, 是掌舵的老船長, 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里程碑。

茅臺與季克良, 早已血肉相連, 密不可分。

煙雨江南

季克良與徐英(青年時期)

1939年4月, 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一戶貧苦的人家, 成為這個家的第五個孩子。 那時候還在抗戰時期, 兵荒馬亂的年代裡, 本就不富餘的生活, 多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讓這個大家庭面臨著更大的困頓。 不得已, 季克良被出繼給了膝下無子的姑姑。

南通一直是文運綿長的江南繁華地, 清末最著名的狀元張謇,

就是南通人。 所以, 即使目不識丁, 姑姑仍然一路含辛茹苦, 將季克良送入了大學。

品學兼優的季克良最終報考了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食品發酵專業, 很多年後提起當初的選擇, 季老很平淡的解釋, “只是因為路費便宜”。 不經意間的一個選擇, 決定了他與酒相伴相生的人生。

畢業的時候, 以季克良優秀的成績, 他本可以去上海, 那是人人嚮往的十裡洋場, 全中國最繁華的地方。 可是不懂得疏通關係的農村孩子, 早早便被踢出了局。 最後, 他還是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江南水鄉, 和幾個同學一起, 遠赴西南, 投身茅臺。 其中有個戴眼鏡很愛笑的女同學徐英, 後來成為了他的夫人。

磅礴烏蒙

上世紀60年代的茅臺酒廠

1964年, 剛剛踏出大學校門的季克良一路輾轉, 下了船坐火車, 下了火車坐汽車, 下了汽車推板車, 一走好幾天, 越走越荒涼, 終於到達了西南大山中的偏僻小鎮——茅臺鎮。 第一眼, 他幾乎都不敢相信, 這就是釀出絕世佳釀茅臺酒的地方。

但是, 出身貧寒的季克良很快就適應了下來,

投入到了神秘的茅臺釀造工藝中。 在他們來到茅臺之前, 茅臺酒的釀造工藝和傳承方式完全是土生土長、世代相傳的作坊模式。 他們是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第一批現代科學技術人員, 對茅臺酒來說, 這是一次飛升的機緣。 對他們來說, 也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寶庫。 這就是傳說中的風雲際會。

品嘗過一杯足以驚豔唇舌的美酒之後, 季克良已經完全忘記了一路上的風塵辛苦, 一門心思紮進了茅臺酒的神秘釀造工藝當中。 無數的疑問在等待著他的追索, 無數的奧秘在吸引著他解開:為什麼要近乎整粒的蒸糧?為什麼要高溫蒸餾?為什麼要高溫制曲?為什麼要季節性生產?特殊工藝給酒質帶來了哪些獨具一格的品質?……

季克良很快就發現,茅臺工藝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蒸餾酒都不一樣,有的甚至背向而為。“我要弄清楚茅臺酒的奧妙在哪裡,秘密在哪裡?”這一念起,就是一生。

茅臺酒廠老酒師在品酒

進入茅臺酒廠,季克良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去酒庫總結勾酒的經驗。原本不好酒的他,不得不開始天天品酒,幾十年下來,竟喝了兩噸多的茅臺!

他深入車間、深入班組,看老師傅們如何勾、如何調,看不懂的就問,認真向勾酒師傅學習。然後,他以茅臺試點對幾種酒香香型加以分析,寫出了一篇名為《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在白酒界引起巨大震動。

他用科學的理論解開了白酒勾兌的密碼,分析了茅臺酒醬香、醇甜、窖底三種不同香型的組成,並且第一次把“香型”這個概念引入了白酒行業。初出茅廬的季克良好像挖開了一個寶藏,他如饑似渴地鑽了進去。

茅臺酒生產車間

即使文革的浪潮也沒能打翻這個心如磐石的年輕人。文革中,他因為不肯說老領導的壞話被打成了“鐵杆保皇派”,以知識份子臭老九的身份下放到車間勞動,一干就是三年。背糟出庫、切碎、上甑、下甑、加曲、翻拌、收堆……什麼樣的苦活累活他都幹過,108斤的瘦弱身板一天要背200噸的東西,“背酒糟時因重心不穩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時常累得暈過去。”

那時候他初為人父,有一次一個多星期沒有回家,妻子抱著孩子來找他,正好看到他在烤酒時累得暈倒在地。

但所有的辛酸苦澀,加以時日都會醞釀成甘甜醇美的瓊漿,這是茅臺酒的生產規律,也是季克良的人生之道。幾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對茅臺酒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瞭若指掌,洞悉深刻。“我感到文革時期的鍛煉,增長了很多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一條條被茅臺視為金科玉律的生產規律,被季克良一一揭示出來。最後,他終於成了那個工人們敬畏有加的“什麼都會”“什麼都瞞不住他”的老頭。

醇釀赤水

季克良在評酒

從副科長到副廠長,從廠長到總工程師,再到茅臺集團董事長,儘管季克良一直認為自己不善行政,還曾經力辭官職,專心鑽研技術,但陰差陽錯的,他還是在1998年茅臺集團面臨嚴峻危機的時候,做了這艘大船的掌舵人。那一年,他已經60歲,本該含飴弄孫的年紀,卻再一次為了茅臺披掛上陣。

多年的實踐揣摩,讓他成為了國際級的釀酒大師和品酒專家。他的鼻子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鼻子”,因為只要用鼻子一聞,他就能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他的高超技藝在業內已成為絕響。

他根據茅臺酒最初的“十四項操作要點”,一一鑽研,反復實踐,總結出了“茅臺酒十大工藝特點”,即三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接酒)、三低(入池水份低、曲子糖化率低,原料出酒率低)、三多(輪次多、用曲多、糧耗多)、一少(輔料少)。

他提出了茅臺酒越陳越好,一定要貯足老酒,堅決不賣新酒的科學規律,並將這一規律變成了茅臺集團的品質理念。

他針對社會上對勾兌技術的誤解,寫下了“茅臺酒的勾兌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晶”一文,對消費者開展科普,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他在茅臺酒廠20年未能引進大學生的困境下,從基層職工入手,進行培訓教育,帶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懂實踐,又有理論;既會釀酒,也會管理;既能抓生產,還懂搞行銷的高品質人才團隊。現任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就是個中的佼佼者。

2011年產貴州茅臺酒

2001年,他組織籌備了茅臺集團的上市,即使為此辭去了董事長職務,也在所不惜。

2003年,他見證了茅臺完成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遺願,年產量突破了萬噸。

又用了五年時間,在2008年,完成了年產量二萬噸的突破。

他親自立下了“把茅臺酒打造成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的flag,並且親眼見證了這一天的到來。

他不斷推陳出新,以事實為依據,提出了很多影響人們生活、酒業發展趨勢乃至金融市場走向的觀點,為很多人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他用醫療資料佐證了“茅臺酒是健康酒,不僅不傷肝,還健胃、殺菌”等重要觀點。

他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離開茅臺鎮,生產不了茅臺酒”的論斷,給赤水河與仁懷鎮定下了一座金山,也讓人們重新審視大自然對我們的豐厚賜予。

他在新世紀初把茅臺酒越陳越香的觀點從技術層面推廣到市場,用對老酒逐年提價的方式,掀起了茅臺酒的收藏熱,讓茅臺酒從單一的飲品成長為複雜多面的收藏品。

他還做了很多很多,他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這個離家萬里之外的西南小鎮,很多人都說,“季克良成就了茅臺”,但他卻總會用濃重的鄉音糾正:是茅臺成就了我。

如今的茅臺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滿目泥巴土坯茅草房,變成了中國最美的100個小鎮之一。但年界耄耋的季克良說,“我時常回憶起和徐英當年用板車拖著行李走在茅臺鎮泥巴路上的蒼涼心境”,看著今天如畫的風景,想著和茅臺相依相伴走過的難忘歷程,覺得無比欣慰。

以上

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在下邊給我點個贊,或者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更多的茅臺鑒定文章點擊【關注】,每次出文章都能推到您那兒

您也可以【私信】我,瞭解茅臺【價格】【鑒定】資訊

感謝您的捧場,這裡是茅友公社,帶你看茅臺老酒

插播個廣告,茅友公社開放投稿,任何與茅臺有關的資訊、故事、文章均可,瞭解詳情請【私信】社長

季克良很快就發現,茅臺工藝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蒸餾酒都不一樣,有的甚至背向而為。“我要弄清楚茅臺酒的奧妙在哪裡,秘密在哪裡?”這一念起,就是一生。

茅臺酒廠老酒師在品酒

進入茅臺酒廠,季克良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去酒庫總結勾酒的經驗。原本不好酒的他,不得不開始天天品酒,幾十年下來,竟喝了兩噸多的茅臺!

他深入車間、深入班組,看老師傅們如何勾、如何調,看不懂的就問,認真向勾酒師傅學習。然後,他以茅臺試點對幾種酒香香型加以分析,寫出了一篇名為《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的文章,在白酒界引起巨大震動。

他用科學的理論解開了白酒勾兌的密碼,分析了茅臺酒醬香、醇甜、窖底三種不同香型的組成,並且第一次把“香型”這個概念引入了白酒行業。初出茅廬的季克良好像挖開了一個寶藏,他如饑似渴地鑽了進去。

茅臺酒生產車間

即使文革的浪潮也沒能打翻這個心如磐石的年輕人。文革中,他因為不肯說老領導的壞話被打成了“鐵杆保皇派”,以知識份子臭老九的身份下放到車間勞動,一干就是三年。背糟出庫、切碎、上甑、下甑、加曲、翻拌、收堆……什麼樣的苦活累活他都幹過,108斤的瘦弱身板一天要背200噸的東西,“背酒糟時因重心不穩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時常累得暈過去。”

那時候他初為人父,有一次一個多星期沒有回家,妻子抱著孩子來找他,正好看到他在烤酒時累得暈倒在地。

但所有的辛酸苦澀,加以時日都會醞釀成甘甜醇美的瓊漿,這是茅臺酒的生產規律,也是季克良的人生之道。幾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對茅臺酒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瞭若指掌,洞悉深刻。“我感到文革時期的鍛煉,增長了很多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一條條被茅臺視為金科玉律的生產規律,被季克良一一揭示出來。最後,他終於成了那個工人們敬畏有加的“什麼都會”“什麼都瞞不住他”的老頭。

醇釀赤水

季克良在評酒

從副科長到副廠長,從廠長到總工程師,再到茅臺集團董事長,儘管季克良一直認為自己不善行政,還曾經力辭官職,專心鑽研技術,但陰差陽錯的,他還是在1998年茅臺集團面臨嚴峻危機的時候,做了這艘大船的掌舵人。那一年,他已經60歲,本該含飴弄孫的年紀,卻再一次為了茅臺披掛上陣。

多年的實踐揣摩,讓他成為了國際級的釀酒大師和品酒專家。他的鼻子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鼻子”,因為只要用鼻子一聞,他就能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他的高超技藝在業內已成為絕響。

他根據茅臺酒最初的“十四項操作要點”,一一鑽研,反復實踐,總結出了“茅臺酒十大工藝特點”,即三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接酒)、三低(入池水份低、曲子糖化率低,原料出酒率低)、三多(輪次多、用曲多、糧耗多)、一少(輔料少)。

他提出了茅臺酒越陳越好,一定要貯足老酒,堅決不賣新酒的科學規律,並將這一規律變成了茅臺集團的品質理念。

他針對社會上對勾兌技術的誤解,寫下了“茅臺酒的勾兌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晶”一文,對消費者開展科普,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他在茅臺酒廠20年未能引進大學生的困境下,從基層職工入手,進行培訓教育,帶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懂實踐,又有理論;既會釀酒,也會管理;既能抓生產,還懂搞行銷的高品質人才團隊。現任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就是個中的佼佼者。

2011年產貴州茅臺酒

2001年,他組織籌備了茅臺集團的上市,即使為此辭去了董事長職務,也在所不惜。

2003年,他見證了茅臺完成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遺願,年產量突破了萬噸。

又用了五年時間,在2008年,完成了年產量二萬噸的突破。

他親自立下了“把茅臺酒打造成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的flag,並且親眼見證了這一天的到來。

他不斷推陳出新,以事實為依據,提出了很多影響人們生活、酒業發展趨勢乃至金融市場走向的觀點,為很多人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他用醫療資料佐證了“茅臺酒是健康酒,不僅不傷肝,還健胃、殺菌”等重要觀點。

他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離開茅臺鎮,生產不了茅臺酒”的論斷,給赤水河與仁懷鎮定下了一座金山,也讓人們重新審視大自然對我們的豐厚賜予。

他在新世紀初把茅臺酒越陳越香的觀點從技術層面推廣到市場,用對老酒逐年提價的方式,掀起了茅臺酒的收藏熱,讓茅臺酒從單一的飲品成長為複雜多面的收藏品。

他還做了很多很多,他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這個離家萬里之外的西南小鎮,很多人都說,“季克良成就了茅臺”,但他卻總會用濃重的鄉音糾正:是茅臺成就了我。

如今的茅臺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滿目泥巴土坯茅草房,變成了中國最美的100個小鎮之一。但年界耄耋的季克良說,“我時常回憶起和徐英當年用板車拖著行李走在茅臺鎮泥巴路上的蒼涼心境”,看著今天如畫的風景,想著和茅臺相依相伴走過的難忘歷程,覺得無比欣慰。

以上

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在下邊給我點個贊,或者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更多的茅臺鑒定文章點擊【關注】,每次出文章都能推到您那兒

您也可以【私信】我,瞭解茅臺【價格】【鑒定】資訊

感謝您的捧場,這裡是茅友公社,帶你看茅臺老酒

插播個廣告,茅友公社開放投稿,任何與茅臺有關的資訊、故事、文章均可,瞭解詳情請【私信】社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