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沁陽老家麵條五花八門,碗碗都是遊子的牽掛

我是沁陽人, 一個比較固執的人。 生意出外幾十年, 很多往事都成了片段, 但從小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 對一桌佳餚或許提不起興致, 但一碗白麵條撥拉些菜卻吃得風捲殘雲。 別人提起鄉愁是無限感慨, 我則笑稱我的鄉愁就是一碗面。 有個詩人說過, 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 回不去的則是自己的家鄉。 人到中年之後, 方才知道這句話是多少遊子的心聲。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陳中軍 | 文

那些年, 農村人的吃飯場

前些年我出差到湖北, 街頭打計程車, 聽到我說話, 司機有點興奮, "哎, 你沁陽人, 我在你們那當過兵", 一聊, 這師傅還真在我們村住過, 說起對我們村印象最深的, 竟是吃飯場, 一人一個大碗公, 蹲著圍成一個圓圈, 邊吃邊聊。

我們那個地方, 每個村裡都有幾個自發形成的吃飯場, 那時的人們吃飯簡單, 常常是端著一碗麵條, 邊走邊攪, 非要到吃飯場才蹲下開吃,

這是一道風景。

我們村有幾個吃飯場, 前街的不太熟, 我們後街是在我家老院的大門樓下邊。

老院的門樓很寬, 兩扇大門, 可以趕進馬車, 門前也寬闊。 吃飯的人或蹲或坐, 邊吃邊說, 高談闊論, 說到興處把碗往地下一放, 手舞足蹈, 儼然是村裡的新聞發佈會, 也是“梁山式”的議事廳。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時的人收入有限, 吃飯簡單, 大夥的飯食基本都一樣, 偶兒換個花樣也就是吃個鹵面撅片。

在改革開放以前, 人們生活單調, 吃麵條就是吃麵條, 生產隊裡有菜園, 三兩天分一次菜, 麵條的澆頭也隨遇而安, 經常隨著季節而變化。

初夏時節, 嫩北瓜(別的地方叫南瓜)切細絲, 配番茄, 蔥、薑爆鍋, 面白菜綠, 素麵條也能吃出詩情畫意。 那時候全公社就一個肉食部, 吃肉不容易, 炒個雞蛋就算改善生活。 雞蛋另外炒, 吃麵條時澆些菜, 撥拉幾塊雞蛋就行。

後來條件都逐漸好了, 經濟收入也允許奢侈一把, 吃個雞蛋面就講究起來。 提前把香菇木耳泡開, 炒出雞蛋盛出, 再重新放油炸甜麵醬,

加入蔥花薑沫, 倒入番茄、香茹木耳, 翻炒加水勾芡, 端鍋離火倒入雞蛋, 這一碗雞蛋面那就是色香味俱全, 讓人欲罷不能。

(作者供圖)

在沁陽, 吃飯有個單詞叫"爾"

在我們那, 吃麵條有個很誇張的單詞叫“爾”。 “爾”多體現在吃大鍋飯的時候, 也就是吃飯人多的時候。

村裡人婚喪嫁娶得好幾天忙活, 人也多, 主家招待幫忙的朋友的多是炸醬麵。

我們的炸醬麵和老北京炸醬麵不太一樣。 皇城根的爺們吃炸醬麵講的是派頭, 七、八碟菜碼好, 肥瘦肉丁、蔥花薑沫、小碗乾炸、涼水過面, 乒乒當當, 一碗面吃的是熱熱鬧鬧。

我們這的炸醬就沒有那麼多的花架子, 肥瘦肉丁炸好之後加水勾芡, 有的也放番茄木耳, 醬呈乳紅色, 麵條裡隨鍋放入青菜, 簡單而美味, 吃的是實實在在。

(作者供圖)

農家院裡扯上大棚,當院盤個爐灶,炒菜下麵,幾輪過後,大師傅定會高喊,“誰還爾”,自有那飯量大的接腔,“我再爾碗”。

集體時期,每逢收秋種麥時候,生產隊裡都要做大鍋飯,無一例外都是大鍋撅片。

那時無交通工具,下地幹活都是走路去,機械化程度也低,平整土地全憑用架子車拉土取高墊低。人肚子裡沒油水,場平地淨之後,隊裡找個機會讓大夥改善一下生活,也是增加集體凝聚力。

村裡邊有這類廚師,平時連下酒菜可能都做不好,可大鍋飯做的相當好,你只管告訴他幾百個人吃飯就行。

切一大盆肉,整盆海帶白菜,旺火熱油,花椒大料一炸,倒入菜肉,鐵鍁翻炒,另兩口大鍋燒水,幾個媳婦往裡揪面片,把菜和麵一攪和即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吃大鍋飯那幾天,隊裡出工率是空前高,連平時不常幹活的人都下地,地頭還有一溜娃娃,都等著吃大撅片。人們打招呼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爾幾碗”,我一個鄰居和我同歲,有次最多吃了八碗。

在沁陽,還有種撈麵條叫喜面

沁陽人在一塊聊天,形容一件好事叫“吃喜面”。喜面通常是生孩子後十二天,招待親朋好友所吃的,也給街坊鄰居送,甚至能送半個村。

喜面的澆頭多是海帶。海帶切成細絲,帶皮五花肉也切細絲,蔥薑爆鍋即成,很簡單也很好吃。

沿太行山下一帶,喜面吃的是“土信面”,這是一種特色風味麵條,別的地方都沒有,連原材料別的地方也沒有賣。

(作者供圖)

土信學名為松蘑,是生長在南方或東北松林裡的一種蘑菇,雨後繁植,與松樹根共生,肉質肥厚,味道鮮美,香味誘人,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稱,現多為人工栽培。原本是一種極普通的食材,可在沁陽,沿山根一帶,卻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並成就了一種特色美味一一土信面。

把土信擇乾淨,用水浸泡,擠出水澄清泥沙備用,五花肉切丁,用醬油煨,再炸花椒大料,蔥薑爆鍋,放入肉丁翻炒,稍傾放入土信,水開,端鍋離火,再放入青蒜苗,土信鹵便告完成。

與土信鹵最佳搭配就是小把扯面,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如果說拉麵是西北大漢,粗曠而莽壯,那小把扯面便是那江南女子,清秀而委婉。

小把扯面是太行山區的農家特色,特點就在於扯。把面和好,稍軟,醒上個把小時,再擀成長方形,切成長條,撥拉滾成圓形,之後就在案板上扯,扯幾下便是一碗面,幾乎悄無聲息,下鍋撈出澆上土信鹵,一碗別具風味的喜面就端到了你面前。

(作者供圖)

這麵條的故事也有很多,有的還真成了笑話。

早年我們在東北深處一個林業小鎮施工,住在木材廠招待所,招待所食堂多是米飯饅頭。一天食堂吃麵條,讓我們高興不已。

中午過後,大家都知道伙房還剩有大半盆麵條,尋思著晚上還能吃剩麵條。可到晚上,照例又是饃湯,那盆麵條還在那放著,帶隊的領導便和伙房商量,把剩麵條熱熱讓我們吃。

大師傅一臉不解,有新鮮的為啥要吃剩飯,再說你們吃了豬吃啥?

故事終究過去,但是每個人的家鄉情結,卻在時光裡越來越深。這才知道,想念一種味道,其實是想念那一方水土和那一方人,梁園雖好,總不是久留之地,離家久了,有個牽掛挺好。

作者簡介

陳中軍,生於六十年代,七九年畢業于沁陽六中,河南省沁陽市西向鎮五街村人,一個走遍大江南北的農民包工頭,喜歡寫些小文章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作者供圖)

農家院裡扯上大棚,當院盤個爐灶,炒菜下麵,幾輪過後,大師傅定會高喊,“誰還爾”,自有那飯量大的接腔,“我再爾碗”。

集體時期,每逢收秋種麥時候,生產隊裡都要做大鍋飯,無一例外都是大鍋撅片。

那時無交通工具,下地幹活都是走路去,機械化程度也低,平整土地全憑用架子車拉土取高墊低。人肚子裡沒油水,場平地淨之後,隊裡找個機會讓大夥改善一下生活,也是增加集體凝聚力。

村裡邊有這類廚師,平時連下酒菜可能都做不好,可大鍋飯做的相當好,你只管告訴他幾百個人吃飯就行。

切一大盆肉,整盆海帶白菜,旺火熱油,花椒大料一炸,倒入菜肉,鐵鍁翻炒,另兩口大鍋燒水,幾個媳婦往裡揪面片,把菜和麵一攪和即成。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吃大鍋飯那幾天,隊裡出工率是空前高,連平時不常幹活的人都下地,地頭還有一溜娃娃,都等著吃大撅片。人們打招呼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爾幾碗”,我一個鄰居和我同歲,有次最多吃了八碗。

在沁陽,還有種撈麵條叫喜面

沁陽人在一塊聊天,形容一件好事叫“吃喜面”。喜面通常是生孩子後十二天,招待親朋好友所吃的,也給街坊鄰居送,甚至能送半個村。

喜面的澆頭多是海帶。海帶切成細絲,帶皮五花肉也切細絲,蔥薑爆鍋即成,很簡單也很好吃。

沿太行山下一帶,喜面吃的是“土信面”,這是一種特色風味麵條,別的地方都沒有,連原材料別的地方也沒有賣。

(作者供圖)

土信學名為松蘑,是生長在南方或東北松林裡的一種蘑菇,雨後繁植,與松樹根共生,肉質肥厚,味道鮮美,香味誘人,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稱,現多為人工栽培。原本是一種極普通的食材,可在沁陽,沿山根一帶,卻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並成就了一種特色美味一一土信面。

把土信擇乾淨,用水浸泡,擠出水澄清泥沙備用,五花肉切丁,用醬油煨,再炸花椒大料,蔥薑爆鍋,放入肉丁翻炒,稍傾放入土信,水開,端鍋離火,再放入青蒜苗,土信鹵便告完成。

與土信鹵最佳搭配就是小把扯面,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如果說拉麵是西北大漢,粗曠而莽壯,那小把扯面便是那江南女子,清秀而委婉。

小把扯面是太行山區的農家特色,特點就在於扯。把面和好,稍軟,醒上個把小時,再擀成長方形,切成長條,撥拉滾成圓形,之後就在案板上扯,扯幾下便是一碗面,幾乎悄無聲息,下鍋撈出澆上土信鹵,一碗別具風味的喜面就端到了你面前。

(作者供圖)

這麵條的故事也有很多,有的還真成了笑話。

早年我們在東北深處一個林業小鎮施工,住在木材廠招待所,招待所食堂多是米飯饅頭。一天食堂吃麵條,讓我們高興不已。

中午過後,大家都知道伙房還剩有大半盆麵條,尋思著晚上還能吃剩麵條。可到晚上,照例又是饃湯,那盆麵條還在那放著,帶隊的領導便和伙房商量,把剩麵條熱熱讓我們吃。

大師傅一臉不解,有新鮮的為啥要吃剩飯,再說你們吃了豬吃啥?

故事終究過去,但是每個人的家鄉情結,卻在時光裡越來越深。這才知道,想念一種味道,其實是想念那一方水土和那一方人,梁園雖好,總不是久留之地,離家久了,有個牽掛挺好。

作者簡介

陳中軍,生於六十年代,七九年畢業于沁陽六中,河南省沁陽市西向鎮五街村人,一個走遍大江南北的農民包工頭,喜歡寫些小文章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